廖清萬
摘 要: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因此,適應新課改要求,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只有正確定位,讓教學的策略更具生活的真實,讓教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歸生活,才能達到政治課堂生活化的目標。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堂教學; 生活化;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105-01
初中思想品德課要實現自身的教育價值,必須改變舊的封閉式課堂,營造開放式教學模式,通過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能夠把學生的生活實際融入課堂教學,達到激發興趣,喚醒學生主體意識,讓學生初步踐行,使他們學習的道德知識、情感真正內化,上升為道德行為,真正實現思想品德課由知到行的轉化,達到知行統一。
一、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生活化
教學需要一個過程,而整個過程的組織形式不能生活化,教學的效果定會大打折扣。
在民主、寬松、和諧的環境里,在平等、友愛的師生關系中,學生的情緒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從而讓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教學,自主大膽地探索。教學實踐表明: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個性差異采用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不但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而且深受學生喜愛,也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責任與角色同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首先我讓學生討論什么是責任,然后對學生的回答跟現實生活聯系起來進行分析總結。再而我們以聊家常的形式探討:“你現在扮演了哪些角色?又有哪些責任?今后又將扮演哪些角色?你的責任又會是什么?”學生也對我提了類似的問題,然后我們共同總結。整課堂師生始終是在一種平等、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中進行的,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敲門磚,教學過程中不可居高臨下,搞教師權威,而應該不拘束地、不死板地進行探討和引導。課堂的組織形式也應當靈活、生活化,使學生放得開,不覺得是在教室中、在老師的監視和強迫下學習。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
教學內容主要是教材,但教材只是憑借的材料和工具,不是教學內容的全部。
第一次上《豐富多樣的情緒》這節課,我所設計的有關情緒體驗的情境都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有關,第一遍教學下來就感覺老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缺乏一定的激情,教學效果平平,好像還缺了點什么?下課后我與同行、學生及時進行了探討,在交流和反思中,我意識到:學生的生活應該是豐富多彩的,激起學生豐富情感體驗的源頭也應該是多樣性的。學習問題是伴隨學生成長的首要問題,但除此之外,學生自己的人際交往問題、體育娛樂、社會熱點、焦點問題等等都會影響到他們的學習生活。沒有關注到初中學生生活的擴展性和生活經驗的豐富性,而是主觀地將學生的學習生活完全等同于學生的生活,將學生生活的片段等同于生活的全部,這不僅遮蔽了學生生活的豐富性,造成學生的情緒體驗的單調性,也使整個教學變得枯燥乏味,這樣的教學無異于隔靴搔癢。想到這些,我立即著手修改原來的教學目標,根據七年級學生的生活身心發展特點和關注取向,從正在發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實際中尋找教育資源,充實教學內容,調整教學環節,完善教學細節。
在九年級《認清基本國情》這個單元的學習過程中,我特意去找了一些相關視頻資料,自己進行剪輯并加入大量的生活實例,豐富教學的內容。把學生從死板地文字概念中帶到活生生的現實生活,更為深刻和直觀地去了解我們的國情,并引導他們學會去分析和評價現實世界。
三、開展生活化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在教學中我們應注重開展生活化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以實現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轉變。在探究活動中,我們要形成有效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學生在探究中體會探究的樂趣,掌握探究的方法,提高探究的能力,調動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在探究性學習中,我們要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引導方法,鼓勵學生敢于提問與發言。如在學習《享受健康網絡》這一內容時,我提出這樣一個探究性問題:一位同學通過QQ聊天認識了一位朋友,這位朋友邀請他見面。這位同學要不要接受網友的邀請呢?這樣的情景學生非常熟悉,每個學生都可以就此問題發表個人見解。學生發言的積極性非常高,發表了許多個人見解,也出現了不同的意見,引起了學生之間的爭論。此時,我引導學生展開積極的討論與交流,最終學生達成了共識。這樣在教師積極引導下開展的生活化的探究活動,學生較為熟悉,都可以有感而發、有話可說,看待問題的角度更全面,考慮問題更周到。這樣既拉近了學生與教材的距離,同時也幫助學生學會了用所學來指導我們的生活,為我們的生活服務,讓學生切實感受到了知識的實用性。
四、將生活實踐貫徹到底
德育的最終目標是理論聯系實際,將所學知識應用與生活,切實提高學生的道德覺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想切實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教師必須設置生活實踐題目,讓學生在動手做中內化知識,并經過長期訓練讓這些好的行為固定在學生的頭腦中,固定在他們的人生中。例如在教學《我與父母交朋友》時,學生在課堂上明確了應該怎樣孝敬父母。為了讓學生知行統一,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的課外作業:每次外出、回家都要跟父母說一聲,每天要幫父母干一件家務活,每周與父母談一次心,并要求家長做好記錄,每周一次反饋給我,裝進學生的成長檔案。通過這些方式,學生把課堂所學知識與生活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內化了知識,形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另外,我還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開展一些調查、訪問、參觀等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提升了學生的生活技能與生活經驗。
作為一名思想品德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旁征博引,通過采取各種途徑,不斷發掘富有生活化的教學資源,讓課堂教學貼近生活,創設學生探究和學習的教學情景,讓課堂不再成為呆板、蒼白的知識傳授地,而成為學生生活的實踐場,探究知識的實驗室,讓學生在生活化的課堂學習中,掌握認知生活世界的基本技能,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努力實現學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