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勝紅
摘 要:歷史教學在班級管理中的應用,是基于新課程改革要求的全新嘗試。課堂作為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將歷史教學與班級管理工作相結合,有利于對學生開展深刻的德育教育,規范學生的思想與行為,促進學生能力與情感等多方面協調發展,可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根據中學歷史教學的內容,分析歷史教學用于班級管理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中學歷史;班級管理;教學方法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中學歷史學科承擔了德育教育的新任務,與新課程標準相適應的歷史教材改革中,減少了歷史理論知識所占比例,加入更多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的內容,這些都是豐富的班級管理教育素材,學生通過學習中華民族美德,激發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自覺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規范自身行為,有助于落實班級管理中的育人目標。
一、以歷史故事引導學生的良好品德
歷史教學的班級管理也可以結合在班主任管理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引入歷史故事,這是因為歷史故事具有直觀、生動的教育功能,針對中學生實施感化教育,可發揮歷史故事的示范性與榜樣性作用。小的歷史故事,能撞擊中學生的心靈,引發其積極的情感;大的歷史故事則能引領中學生的思想走向,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例如,“大禹治水”的故事,通過“三過家門而不入”體現了大禹的大公無私與責任感;班超的故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體現了堅強勇敢的精神,祖逖的“聞雞起舞”則表達了勤奮好學的良好品德。這些前輩留下的小故事,都是倫理道德觀的重要教育素材,通過給學生講故事,了解故事人物的情感與精神,對學生起到激勵作用。再如,譚嗣同在面對變法可能失敗時,最終選擇以血報國;鄧世昌在軍艦中彈沉沒的情況下,放棄了逃生的機會,成為為國捐軀的烈士。學生通過這些歷史故事了解歷史人物的高尚道德與英勇行為,當學生在現實中面臨道德選擇時,能學習歷史人物的精神,通過自我教育、自我警醒,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使中學生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人。
二、以歷史事跡培養學生的堅強意志
中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具備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與堅忍不拔的行為品質。但是從現代中學生的情況來看,他們大多數為獨生子女,在家中嬌生慣養,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表現出做事缺乏毅力的現象,不能長期堅持就無法收獲碩果。在中學歷史教材中,有很多歷史事跡可以培養學生的堅強意志,教師應把握機會開展相關教育。例如,在學習安迪生發明電器的故事時,教師可讓學生在課前自主復習,收集與愛迪生發明相關的資料或故事,讓學生了解愛迪生在做發明時遇到了哪些困難,愛迪生又是如何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讓學生在自學中感悟到任何一個人的成功背后都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失敗并不可怕,而是要樹立信心與決心,才能最終突破困境迎來希望的曙光。再有,教師為了培養中學生的堅強意志,還可組織各種各樣的課內外活動,對中學生進行心靈洗滌與教育,既能鞏固歷史知識,也能達到班級管理的目標。例如,班級內組織國情知識大賽、編輯歷史小報大賽、故事會、歷史報告會等,教師也可組織學生在班級內通過多媒體觀看歷史電影,讓學生在參與各種活動時受到教育,培養自己的品質。
三、以英雄人物感染學生的愛國情感
在中學歷史教材中,有很多英雄人物為了維護國家利益,取得戰爭勝利而英勇搏斗,這些都是中學生應學習的榜樣,以榜樣的作用潛移默化地給中學生帶來積極影響,教會他們為人處世。首先,抗倭英雄戚繼光、民族英雄鄭成功以及抗日戰爭中涌現的諸多英雄人物與英雄事跡等,這些都表達了歷史民族英雄的精神與氣概,以此啟迪心靈、帶動情感,激發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其次,學生通過學習前人的優秀品質,可繼承并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例如,在學習《推動社會進步的科技成就》時,教師可讓學生在課前準備相關學習資料,了解錢學森、鄧稼先及袁隆平等老一輩科學家的故事,并在課堂上與其他同學一起分享,學生通過了解科學家的事跡,產生敬佩之心,感到作為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從科學家身上學到鍥而不舍,以國家利益為己任的精神,課后教師還可讓學生根據本節課學習的內容寫一篇感想報告,暢談自己學習這些知識后的感想,通過自我反思、自我剖析,讓學生接受深刻的愛國教育。再有,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也教會了中學生做人的道理,培養了愛國主義精神。如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周恩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總之,在班級管理中借助歷史教育手段,有助于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發揮歷史知識的育人價值,挖掘可用于班級管理的歷史元素,既能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歷史成績,也使學生接受一次道德教育與洗禮,培養學生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積極情緒,促進中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麗娜.淺談歷史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J].赤子:上中旬,2014(22):283-284.
[2]李菲菲.在歷史故事中學習班級管理[J].金田,2014(10):144.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