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偉 丁兵心
2001年6月,國家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全面開始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課程改革確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對中小學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給體育教師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也面臨更大的挑戰。教師專業發展的問題已成為教師教育領域的熱點問題。中小學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有助于教育改革的實施,是體育教學改革的關鍵和核心,也是中小學體育教師自我發展的需要。因此,在中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加快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教學改革的必要條件。
一、教師專業發展的概念
教師專業發展,又稱教師專業成長,是指教師在整個專業生涯中,依托專業組織、專門的培養制度和管理制度,通過持續的專業發展,習得教育教學專業技能,形成專業理想、專業道德和專業能力,從而實現專業自主的過程。它包括教師群體的專業發展和教師個體的專業發展。
二、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容
1.建立專業理想
成為一名教育教學專業工作者是體育教師的專業理想,也是他們的奮斗目標,最后成為推動教育發展的持續動力。
2.體育教師的知識結構和運動技能
體育教師的知識包括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專業學科知識、教育學知識和專業技能等。體育教師的專業知識是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必需的基本知識,是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內容。
3.體育教師的專業人格
體育教師的專業人格是在教育教學中形成的誠實正直、自我修養和公正嚴格的道德品質。具備良好的人格才能獲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成長,而且對教師自己的專業發展也有重大影響。
三、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必要性
1.體育教師的自我需要
新課程改革對體育教師的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通過專業發展促進個人專業素質和專業能力的提升,獲得足夠的職業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也提高了教育、教學相關的專業水平,加快了體育教育的專業化進程。
2.體育教師教育發展的需要
體育教師是體育教學活動的執行者,傳統的體育課程強調教師教,忽視學生學,新課程改革則倡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實現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學方式多樣化,促進學生知識和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發展。
3.教育改革的需要
《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確立了教育優先發展的地位。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加強體育教師隊伍建設,完善體育教師教育體系,是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保證。
四、新課程改革下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1.部分體育教師教育理念落后
部分教師認為新課程改革就是改變上課內容、豐富教學方法。這部分教師忽視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價值,忽視了與他人的溝通協作,忽視了與學生家長的交流,仍然習慣于傳統教學理念。
2.體育教師的社會認同度偏低
目前,學校業績的評定主要取決于文化課考試的升學率,體育學科在學校教學中處于弱勢地位,很少受到重視和支持,因此,體育教師在學校中的認同度較低,致使體育教師缺乏學習的動力,在這種長期受忽視的環境中逐漸失去工作熱情,出現職業倦怠,從而造成教學質量下降。
3.主觀因素
體育教師自身的原因是決定他們專業發展的關鍵因素,部分體育教師沒有認識到自己所處的困境,處于自我滿足中,缺少一種主動學習的內驅力,這將嚴重影響他們的專業發展和體育新課程理念的貫徹。
五、實現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
1.國家和政府加強對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保障
第一,不斷加強體育教師教育,建立一體化和開放式的教師教育體系;改革體育教師教育課程,調整課程結構,增加體育教育理論課程和選修課的比例,強化實踐性課程,整合課程內容。第二,制定法律法規,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規定國家實行教師資格制度。第三,提供經濟保障。
2.體育教師的主觀努力
體育教師首先應從思想上重視個人專業發展,善于學習,作為體育教師通過學習可以了解教育教學的要求,掌握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明確體育教師自身的角色和定位。
3.加快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改革
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是從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開始的,并為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目前體育院校的課程設置存在教育觀念落后、教學方式單一、與基礎教育實際相脫離等不足。因此,體育院校課程的設置應該重點體現體育學科的專業性,多開設與學校健康教育相關的理論知識課程,增加與體育教育教學實踐相關課程,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反思能力。
參考文獻:
[1]何志杰,李儒新,柳金花.中小學中青年體育教師專業成長影響因素分析[J].安徽體育科技,2011(1).
[2]袁杰,張重輝.對體育教學改革過程中體育教師專業化的再認識[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1(4).
[3]陶濤,周云旗.中學體育教師專業成長研究[J].搏擊(體育論壇).2013(6).
[4]吳旭東.教師專業化發展與中小學體育教師培訓體系的創新[J].繼續教育研究,2008(7).
[5]陳作松,季瀏.新體育課程改革的實施對體育教師提出的新要求[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3):370-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