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峰 杜亞洲 吳金廉
西部民族地區送教上門的實踐探索
——以云南省玉溪市元江縣為例
● 夏峰 杜亞洲 吳金廉
針對西部欠發達少數民族地區開展送教上門工作面臨的諸多難點,云南省玉溪市秉持系統整合、醫教結合、普特融合、“互聯網+”等理念,著力構建“政府主導,多部門參與”的區域送教上門支持保障體系,組建可持續發展的立體送教梯隊,形成了有效的送教上門模式。
西部地區;送教上門;實驗區
送教上門是特殊教育的一種補充形式。2013年,云南省玉溪市就啟動了送教上門工作。2015年,玉溪市被確定為37個國家特殊教育改革實驗區之一,開展送教上門實驗工作。根據《玉溪市國家特殊教育改革實驗區工作實施方案》,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簡稱元江縣)被確定為送教上門實驗縣之一。
在送教上門實踐中,云南省玉溪市逐步形成了“三合一加”理念,即系統整合、醫教結合、普特融合、“互聯網+”。
(一)系統整合
在以政府主導的多部門組成的玉溪市國家特殊教育改革實驗工作領導小組的統籌規劃下,由3名玉溪特校教師、3名中心校教師、3名元江縣殘聯康復員和3名鄉(鎮)殘聯康復員組成元江縣送教團隊。同時還聘請了省內外特教專家擔任專家組成員,指導送教上門的實踐工作。特教專家、殘聯康復員、中心校教師及本地志愿者的參與,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專業乏力、學生分布廣、交通不便、語言不通等工作困難。
(二)醫教結合
醫教結合指根據送教上門服務對象的殘障特點,通過醫療、教育和康復訓練,對其進行補償與補救性服務。實驗組優先安排具有醫學背景的教師和擁有醫教結合工作經驗的工作人員擔任班主任,配比相應的普校教師施教、康復員進行康復訓練,全面開展送教工作。對于可通過醫療手段改善其障礙情況的學生,重點輔之以醫;對于無法從醫學角度改變的學生,重點輔之以教,提高其融入社會生活的能力;對于垂危的孩子給予臨終關懷,讓其在不多的日子里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三)普特融合
普特融合指在系統整合的基礎上,特教學校與普通學校合作,聘請中心校教師擔任送教孩子的學科教學工作,充分利用距離孩子家庭最近的中心校資源,實現普特資源共享。普校教師的參與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送教上門學生缺乏同伴互動的情況,也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融合教育。
(四)“互聯網+”
“互聯網+”指開發專業的送教上門網絡平臺,涵蓋從送教孩子評估到送教內容編制、送教實施過程上傳、資源下載、在線指導等模塊。借助送教平臺,班主任、普校教師和康復員可運用終端設備進行送教工作管理督導、資源共享、教研互動。對有一定能力的學生、家長,使用網絡進行遠程送教,實現對家庭康復的及時跟蹤指導,提升了送教人員間的學習、互動效率,提高了送教服務質量。
實驗組構建了由教育部門牽頭、殘聯機構協作、衛生部門和民政部門支持的分工明確、穩定的送教上門組織機構,形成了“政府主導,多部門參與”的區域送教上門支持保障體系;實驗組發揮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的指導作用,整合資源,組建由縣(區)、鄉(鎮)殘聯康復員和普校教師重點入戶,醫務工作人員、志愿者參與的服務內容全面的送教隊伍,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立體送教梯隊。
(一)形成送教分班形式
元江縣將送教上門學生按鄉鎮分布情況編成3個送教班。西北邊的澧江鎮、紅河鎮、甘莊街道、曼來鎮的學生編為1個班,東南邊的龍潭鄉、羊街鄉、洼垤鄉的學生編為1個班,西南邊的因遠鎮、咪哩鄉、那諾鄉的學生編為1個班,再按班級配比教師實施送教。這一分班形式減少了同一班級送教教師各鄉鎮奔波,耗時多、入戶率低的情況。
(二)明確送教團隊職責
元江縣送教工作明確了送教團隊各成員職責,開展立體式送教。每班配1名特校教師、1名中心校教師、1名縣殘聯康復員、1名鄉(鎮)殘聯康復員,并根據送教團隊成員的專業背景,明確送教上門工作中的職責和送教頻次,確保送教入戶率和送教質量。
1.特校教師任班主任,負責指導培訓康復員、中心校教師;帶領康復員、中心校教師進行每學年3次的教育評估,指導制訂個別化教育、康復計劃;定期入戶送教,對康復員、中心校教師、家長進行示教和督導;匯總反饋意見,協調送教工作,同時做好班級管理。
2.康復員承擔學生的康復訓練;參與評估,制訂康復計劃;指導家長做好家庭康復訓練。
3.中心校教師承擔學生學科教學;參與評估,制訂學科教學計劃;針對學生殘障情況,指導家長做好家庭輔導。要求中心校教師具備使用當地民族語言交流的能力。
(三)探索送教培訓方式
在西部地區,要切實有效地開展送教工作首先要給送教隊伍“送教”。另外,西部落后山區家長教育程度偏低、觀念落后嚴重制約著送教工作的開展,給家長提供培訓也是送教上門工作中的重要內容。

表1 立體式送教上門隊伍培訓表
針對元江縣送教學生的殘障情況,實驗組邀請特教專家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以專題、座談、互聯網答疑等多種形式對特校教師進行送教上門實踐工作的培訓。3位特校教師發揮各自專業特長,整理了大量資料,錄制了智障、腦癱、自閉癥等方面的教學、康復視頻,對康復員、普校教師、家長進行培訓。通過半年的實踐,元江縣康復員、普校教師掌握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和送教技巧,已經從旁觀者轉化為獨立送教者。大部分孩子家長也能夠在勞作之余給孩子進行適當的輔導。(見表1)
(四)確定重點送教對象
根據立體式送教思路,實驗組在各送教班里分別挑選1名比較有代表性的學生作為重點實驗對象:一名痙攣伴徐動的混合型腦癱兒童、一名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兒童、一名智障兒童。重點實驗對象由各班班主任負責入戶送教,其余兩位班主任給予相關專業技術支持,搭班康復員、中心校教師協同送教。重點實驗對象不僅是特校教師給鄉鎮康復員、中心校教師示教的對象,也是實驗組對送教工作從教育評估、目標確定、入戶送教、家長培訓、師資教研等工作的總結范例。他們的實踐經驗可在類似情況的孩子以及家庭推廣。
(五)建設送教網絡平臺
借助送教平臺,班主任和康復員、教師、家長就能運用終端設備進行送教工作管理、資源共享、教研互動。對有一定學習能力的學生,實驗組將嘗試使用網絡遠程教學。
(一)學生的基本情況
小方(化名),女,11歲,彝族,全家人都不會說漢語。家住元江縣龍潭鄉作吉上寨,患有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全身肌肉嚴重萎縮,關節攣縮嚴重,心智及各領域發展明顯滯后。龍潭鄉作吉上寨位于元江縣東北部,山高路遠、語言不通是開展送教上門工作主要的困難。
(二)送教的實踐過程
1.基于評估開展家庭康復
實驗組組織醫療、教育評估團隊對其進行評估,明確其病情及殘障類別和級別,了解其家庭康復教育需求和家長期望,評估家長參與孩子家庭康復教育的能力。評估顯示小方為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致一級肢體殘疾,智力輕度落后,需進行運動康復、認知訓練服務,并輔以文化課教學。家長有一定文化,基本能配合送教,有在送教人員指導下進行家庭訓練、輔導的能力和意愿。
根據以上情況,實驗組明確為小方提供送教上門服務內容為按摩、運動康復、語言訓練、認知訓練、學科教學等。確立了以示教為主,輔導家長開展家庭康復的思路。每一次按摩、訓練都細致示范給家長,并詳細講解,要求家長當場掌握。
2.整合資源實施立體送教
針對小方殘障程度重、情況復雜,家庭所在地交通不便、語言不通的情況,實驗組采取特校教師做指導,當地康復員、中心校教師參與的立體式送教上門形式。由特校教師對負責龍潭鄉送教的康復員、中心小學教師進行相關的特教、運動康復專業知識和技術培訓。在班主任帶領下入戶實施評估、制訂個別化教育計劃和個別化家庭服務計劃,其后每月由班主任帶領送教團隊進行一次入戶示教、家長指導。小方的康復員、教師離其家近,并且都懂彝族語言,每周入戶兩次,進行康復訓練、學科教學服務,班主任對他們進行遠程督導。通過一學期的實踐,康復員、教師已能獨立入戶給小方送教。
3.信息技術解決送教難題
小方的康復員和中心校教師年齡都在40歲以下,使用智能手機。班主任通過QQ群、微信群向他們傳送康復知識、訓練技能;同時收集反饋資料,進行適時指導。中心校教師還指導小方的父親學會了用手機拍視頻、圖片,并將小方父母傳給自己的視頻、圖片轉發給特校教師,進行評價反饋。互聯網的使用不僅提高了互動頻率、送教質量,也減少了舟車勞頓。
4.疏導兒童及家長心理問題
小方的病情給了父母極大的打擊,他們抱著聽之任之的悲觀心態;而父母的態度,直接影響了小方的心理健康,她驚恐、自卑、無助。實驗組通過殘聯召集送教上門家庭集中培訓,讓其父母找到安慰、找回自信;同時請專業心理輔導教師對孩子和家長進行了幾次心理疏導,全家人的心理狀況有了明顯改善。
(三)初步的實踐效果
通過一學期的送教工作,小方的病情有所緩解,運動功能和智力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學會了寫字、看繪本、畫畫、唱歌。
送教上門工作是保障重度殘障兒童受教育權的重要手段。玉溪市立足西部落后山區重度殘障兒童自身和家庭實際情況,秉持“三合一加”理念,教給他們知識、技能,幫助兒童學會生活,提高自理能力,為相似地區送教上門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借鑒。
[1]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教育部等部門《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的通知[J].現代特殊教育,2014,(2).
[2]白碧波,許鮮明.元江縣白族與周邊哈尼族的語言關系[J].云南師大學報,2006,(9).
(作者單位:夏峰,上海市長寧區特殊教育指導中心,200336;杜亞洲、吳金廉,云南省玉溪市特殊教育學校,653100)
G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