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定量分析信息化水平等要素對泉州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結果表明:2001-2013年間,對泉州經濟增長貢獻率最大的要素還是資本投入,信息投入要素居于第二位,勞動力要素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最弱。要通過提高認識,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培養力度;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進一步完善信息化應用系統三方面措施來促進泉州經濟增長。
關鍵詞:信息化;經濟增長;泉州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4-000-03
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在經濟生活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計算機、通訊、互聯網技術的深入發展,使人類社會正在經歷著第三次工業革命,如何抓住這次革命,促進經濟進一步發展,是擺在全世界各國的一個深刻的課題。
我國的信息化是指為積極開發和廣泛應用信息技術,促進信息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在全國實現信息高度共享,進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動經濟與社會向高效、和諧方向發展的歷史進程。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等即是信息技術在現代公共管理、現代商務活動中的深入應用,它們對經濟的健康發展起著巨大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十分注重培育信息產業,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特別是在2015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正式提出了“互聯網+”的戰略,這標志著信息化已經成為我國的國家戰略,納入政府的正式工作日程。因此,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術,促進經濟的健康平穩發展,已經成為各級政府的當務之急。泉州市作為福建省經濟總量最大的一個地級市,近幾年來,信息化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目前“數字泉州”的建設已經初具規模,政府的行政審批已實現在網上運行,電子政務運轉順利;同時,電子商務也在企業得到廣泛應用,截止2014年,泉州超過70%規模以上企業選擇電子商務平臺開展各項業務,安踏、九牧等一批泉州傳統產業紛紛觸網,大力開拓網上銷售渠道。信息化已經成為泉州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抓手。但是,泉州信息化理論研究與實踐相比較,還顯滯后,基于此,本文就正確評價目前泉州信息化所取得成就及對泉州經濟的影響展開分析,以期為政府今后的政策制定提供參考。
一、文獻回顧
國外學者在對信息化的研究比國內學者進展得早,20世紀60年代,日本學者就首先提出“信息化”概念。20世紀90年代,美國政府作出的“信息高速公路”戰略決策,促進了美國“新經濟”的形成。
國內學者就此問題也做了探討,尤其是根據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定量分析信息化對經濟的影響,取得出了不少成果。朱幼平(1996)、樹友林(2007)、徐 瑾(2010)、陳曉華(2010)等運用該模型,采用時間序列或截面數據,實證分析我國經濟增長與信息化之間的關系。本文擬在前人的基礎上,對于信息化推動泉州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作用與機理做出更進一步的探討。
二、模型構建
(一)模型設置
在分析信息化對經濟的影響方面,主要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來進行分析。即Y=A. KαLβμ(式2.1),Y為總產出,A是技術進步因子,K及 L分別代表資本與勞動力投入,α和β分別是資本產出和勞動力產出彈性系數,μ代表隨機干擾。這個模型簡單明了,指出了產出與資本和勞動力有著直接聯系,但是對于技術進步因子沒有具體指明內容,過于空泛。
當μ=1,α+β=1, 式2.1則變化為 Y=A. KαLβ(式2.2),該模型是R.M.斯諾提出,也稱斯諾模型。
隨著科技進步對于經濟的影響越來越重要,Paul M.Romer(1986)在斯諾模型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新經濟增長理論模型,并把生產函數改成Y=BSαKβ Lγ(式2.3),式2.3與上面式2.1的區別在于把技術進步分解為技術進步要素S及剩余要素B,突顯出了技術進步要素對于經濟的影響。
當人類社會已經進入21世紀,信息技術對于經濟的深刻影響已經被經濟學家所認識,Welfens(2002)則對技術進步要素分解為兩個方面,一是信息技術水平,二是除此以外的其它技術進步要素,并把方程改寫為:Y=A. KαLβIγ(式2.4),其中,A代表非信息技術及剩余要素,I代表信息技術水平,其它的符號代表意義與式2.1表示的意義相同。對上式的兩邊同時取對數,可得到如下方程:Ln Y=LnA+αLn K+βLnL+γLnI,在研究地區信息化水平對經濟的影響時,可根據該模型進行分析。
(二)參數估計
本文數據全部來自2001-2013年《泉州市統計年鑒》,在具體變量數據的采集上:總產出Y, 使用國內生產總值指標(GDP)。
資本投入K, 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指標。
勞動投入L,用全社會就業人數指標。
信息投入I,用人均郵電業務量作為信息化指標。郵電業務量用各種郵電分類業務量, 如函件件數、電報份數、長話張數、 市內電話和農村電話的年均戶數、 訂銷報刊累計份數等, 分別乘以相應的平均單價(不變價)、加總后再加上出租電路和設備的收入、 代用戶維護電話交換機和線路等設備的收入、其他業務收入求得。由于郵電業務是典型的信息資源,年鑒統計數據比較完整,并且把郵電業務量除以常住人口,得到人均郵電業務量指標,可以更加科學衡量一個地區的信息化水平。
從方程的可決系數R2和調整的可決系數AR2看,兩者幾乎都達到0.99,而F(t)=2382.534,t值及D.W.值均能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回歸方程的參數估計有效。從式2.6可以得出,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就業人數、信息化水平的彈性系數分別是0.4705、0.1565、0.5028。根據生產彈性系數的定義,當泉州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就業人數保持不變,若泉州市信息化水平增長1%,國內生產總值就會增長0.5028%,這表明泉州市的信息化有了長足的進步,對經濟的影響已經超過了資本投入或勞動力投入所產生的影響,經濟結構優化已經取得了一定效果。
(三)各要素在經濟發展中的貢獻率
根據式2.6,還可進一步計算出各要素在泉州經濟發展中的貢獻率。計算公式如下:
式2.7中,Ek 、EL 、EI 分別代表資本投入、勞動力投入、信息化發展水平對泉州市產出增長速度的貢獻率。
從圖1、圖2、圖3可以看出,2002-2013年間,資本要素對泉州市經濟的貢獻率穩中有增,基本保持在一個較高水平,而各年勞動力要素對泉州市經濟的貢獻率則保持在較低水平,各年信息化水平對泉州市經濟的貢獻率則相對平穩,保持在中等水平。
而從2001-2013年統計表中,各投入要素對經濟的貢獻率影響最大的還是資本投入,達71.4%,而信息投入貢獻率為26.67%,勞動投入貢獻率最低,僅5.22%。說明泉州市在這13年增長過程中,資本投入對經濟增長仍然是居于首要位置,信息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仍然與資本投入有較大差距,需要繼續增加,而泉州市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同時在泉州的五大傳統產業中,勞動密集型居多,但勞動力要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仍是低水平,說明泉州市經濟仍處于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中,勞動力素質比較低,加強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將會大大促進經濟的發展。
三、對策建議
為了提高信息化要素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比重,泉州市需要在以下三方面進一步采取措施,才能更好促進經濟增長。
(一)提高認識,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培養力度
政府要進一步認識信息化在經濟中的先導作用,樹立信息化理念。通過廣大媒體對信息化對泉州經濟的深入影響進行宣傳報告,營造出良好的信息化氛圍。同時,要與各高校及科研機構聯系,主動學習新信息技術。
(二)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2014年,互聯網發展又進入一個新時代,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3G通訊技術已經地向4G通訊技術轉變,這對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一個更高要求。在這過程中,政府要有意識地加以引導,避免低水平的建設。同時,要均衡泉州各地區的信息化建設,盡量避免“數字鴻溝”現象的出現。
(三)進一步完善信息化應用系統
目前,泉州的電子政務系統已經在正常運轉。電子政務建設要以提高黨的執政水平、提高群眾辦事的滿意率、建設服務型政府作為主要目的。要通過電子政務加強和引導群眾對于政府工作的監督,使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在企業開展電子商務的運用上,政府要結合泉州市經濟的特點,主動與天貓、騰訊、京東這幾個大電商平臺合作,進一步打造網上購物的區域品牌,增加物流等相關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加強網絡購物安全和標準的的監控,這樣才能保證電子商務以健康順利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雙十一泉州人花了2.2億元 多家企業銷售破千萬[N].東南早報,2013-11-13.
[2]朱幼平.論信息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情報學報[J].1995(5):5-8.
[3]徐瑾.地區信息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 統計研究[J].2010(5):74-80.
[4]陳曉華.廣西信息產業發展水平及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J].工業技術經濟,2009(2):123-126.
[5]朱炎亮.信息化對海南省經濟增長影響實證分析[J].情報雜志,2007(10):82-84.
[6]2001-2013年《泉州統計年鑒》.
作者簡介:葉堯春(1978-),男,福建南安人,本科,會計師經濟師,研究方向:經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