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君++朱天玉++苑慶山++胡鳳蓮
摘要:大慶市蘊藏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但經過50多年的開發建設,資源開采已進入后期,一系列開采問題已經出現,石油城市向低碳生態城市轉型已迫在眉睫。文章借鑒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理論與經驗,提出大慶市建設低碳生態城市的必要性及制約因素,并針對大慶市發展現狀,提出建設低碳生態城市的路徑與措施。
關鍵詞:大慶市;低碳生態城市;必要性;措施
中圖分類號:F127;F299.27;TU984.11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4-000-02
引言
大慶市經過50多年的開發建設,大慶油田已進入了資源開發的后期,開采成本上升、產業結構畸形、主體產業對資源的依賴性強、接續產業弱小等一系列問題已經出現,因此城市轉型已迫在眉睫。市區空間的外延、人口的日益增加、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同時還存在著水資源嚴重短缺,耕地、草地荒漠化的現象,工業污染物排放量巨大等一系列問題。因此,當前最緊迫的任務就是加快推進低碳生態發展模式,開展低碳城市建設的科學研究,這將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大慶市建設低碳生態城市的必要性及制約因素
大慶市經濟種類日益豐富,已經具備由單純的石油城市向低碳生態城市轉型的基礎。比如,近年來大慶市全力推進以低碳、凈氣、治沙、復草、植樹為主的低碳生態城市建設,市區內的自然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而且,大慶市正在努力按照“低碳、生態、自然、現代、宜居”的低碳城市發展方針,將其建設成為快速通道相連、綠色空間相隔、百湖輝映、獨具特色的現代低碳生態城市[1]。
1.大慶市建設低碳生態城市的必要性
(1)建設低碳生態城市符合石油產業生命周期及發展規律
由于石油行業依靠的資源屬于不可再生資源,這就會導致一旦資源枯竭,將會造成石油產業的不景氣,進而影響到整個城市的經濟發展。因此,大慶市的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石油產業生命周期的影響,即大慶市由石油城市向低碳城市轉型是經濟發展規律的必然結果。
(2)建設低碳生態城市是實現大慶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環境、社會和經濟三個要素的可持續發展,組成了大慶市的可持續發展,三者要相互協調、相互配合,相互統一,才能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2]。建設低碳生態城市,必須對過去的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進行革新,對各種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油氣田資源是大慶市得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石油產業的碳排放量居高不下,是造成大慶市碳排放量較大的關鍵,這對于城市的生態環境極其不利,也使得大慶市將難以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因此,建設低碳生態城市是實現大慶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3]。
2.大慶市建設低碳生態城市的制約因素
(1)單一的產業結構
大慶市是依托于石油資源而發展起來的城市,這就導致了產業結構的單一性。單一產業結構的發展,促使城市的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尤其是服務業發展的嚴重滯后。因此,當石油資源開采枯竭后,城市的經濟終將會走下坡路。因此,合理調整產業布局,推進城市產業結構的轉變,將是大慶市未來時期內實現城市轉型的重點和難點。
(2)不完善的引導政策
大慶市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沿用了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發展完全取決于石油資源的開發利用。因此,在城市轉型過程中,必須要有相應的引導政策,否則,城市的經濟發展將完全受制于瀕臨緊缺的石化能源和嚴重污染的生態環境[4]。
(3)不合理的能源結構
大慶市蘊藏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因此高碳能源比重大是大慶市的主要能源結構的重要特征。因此,將高碳能源作為大慶市產業發展的主要能源,不利于新型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必然會造成高碳能源結構長期占重大比重的不利結局。
(4)城市發展的歷史文化
傳統上,大慶市的企業和居民已經適應了粗放式經濟發展的工業生產模式,隨著大慶市的逐步發展、企業的不斷壯大,受益于石油企業對經濟的貢獻,一代甚至幾代的大慶城市居民和石油企業員工,對石油企業都有著濃厚的感情和深深的依賴,即便當人們頭腦中產生了一定的低碳意識,也很難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低碳的第三產業的建設中。傳統的城市歷史文化,將制約著大慶市進行低碳經濟轉型的發展,這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二、大慶建設低碳生態城市的路徑與措施
1.優化產業結構,研發低碳技術,淘汰落后產能
大慶市建設低碳生態城市的重點在于產業結構的調整。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選擇城市的主導產業。石油資源城市發展初期和形成時,產業發展的方向非常明確,主導產業鮮明。當主導產業與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限于環境、資源、就業的壓力,必須要尋求新的主導產業和投資方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對于大慶這樣的石油城市而言,在主導產業的選擇上要合理優化,根據城市的資源優勢,充分利用原有主導產業的資源、資本和技術上的優勢,延長原有的產業鏈,積極發展技術含量高和產品附加值大的新興產業和新興產品。如加強石油石化企業技術創新,自主研發配套技術,引導石油企業研發清潔油品的生產技術,提高產品的質量;推廣石油企業采用余熱回收和伴生氣、火炬氣回收再利用技術,降低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研究石油低碳化處理技術,減少生產及燃燒過程中的碳排放;實時淘汰傳統的不利于生態保護的生產技術和設備,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擴大產能等,從而通過結構優化促進低碳生態經濟發展。
2.構建循環經濟體系,實現清潔生產和資源能源的循環利用
根據現有的企業基礎、資源稟賦條件、交通運輸等具體情況,尋找適合大慶發展的產業集群建設項目,構建循環經濟體系。大慶市應鼓勵和支持大型石油石化企業、民營企業和為石油石化產業提供配套服務的民營中小企業,積極參與大慶城市的轉型發展,創立石油石化產業企業群,形成特色鮮明的大慶市循環經濟體系,體現出產品生產與環境保護的雙重效益,為城市低碳發展提升市場活力。因此,大慶市可以從企業、園區、城市、區域四個層次構建循環經濟體系。
企業是循環經濟建設的主體,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實現生產過程清潔無害化,減少碳排放。企業通過對園區內各個產業的資源優化整合,使園區內的各個企業以低碳生態為建設目標而努力。城市建設以城鎮為基礎平臺,以生態產業鏈為發展紐帶,將、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生產與生活、園區之間緊密地結合起來,形成大慶市多層次的循環經濟體系,集中處理企業的污染物排放,提高固體廢棄物的循環利用率,形成能源和資源多循環的產業鏈。最后,從區域宏觀角度進行設計,加強城市間的合作,實現區域宏觀層面清潔生產和資源循環利用。
3.制定綠色低碳產品目錄,降低產業能耗,出臺發展低碳生態技術政策
(1)是制定低碳產品目錄,宣傳使用低碳產品
把政府辦公、企業生產、居民生活的常用品和能耗較低的產品納入到綠色低碳產品目錄。在政府機關、商場、醫院、學校等企事業單位推行太陽能綜合利用和產品改造升級,在城市的主次干道區域,設置太陽能照明路燈、太陽能交通信號燈和透水地磚等環保節能材料,以此來降低產業能耗。
(2)設立低碳生態科技專項資金
政府設立技術研發財政專項基金,重點扶持大慶市低碳生態城市建設、環保節能技術、生態環保技術、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技術等低碳生態的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投入。
(3)制訂培養低碳生態科技人才與引進政策
低碳生態城市的建設離不開高水平的低碳生態建設人才的引進,構建一支專業化的人才隊伍,制定有效的城市建設目標和實施措施,是大慶市建設低碳生態城市的必由之路。
4.建立低碳消費市場規則,提高全民低碳生態意識
(1)建立有序的低碳消費市場規則,引導低碳消費
頒布低碳消費品的補貼政策,采取對購買低碳消費品的消費者給予適當補貼的措施,并且對生產低碳消費品的各種企業提供減免稅收的優惠政策。
(2)提高全民低碳生態意識
充分發揮全市各級行業協會、研究會、新聞媒體、居民自治組織等多方力量,幫助公眾增強低碳環保意識,并直接深入社區公眾身邊和生產生活實際中來,大力宣傳建設低碳生態城市的科普知識,提高居民的低碳生態城市參與意識,將低碳生態城市的理念有機地融入不同的社會群體、家庭,植入人心,增強人民群眾構建低碳生態城市的責任感,逐步形成習慣、傳統,使之成為構建低碳生態城市的牢固基礎。
5.突出地域特色,以生態旅游聚集轉型發展新動能
大慶市最初是以油建城,以油養城,以油養人,距離現代綜合型城市,即以城養城、以城養人的模式還有一定差距[5,6]。因此,大慶市應因地制宜,大力推廣特色產業建設。
大慶市除具有深厚的油氣田資源外,還擁有豐富的種植、養殖、濕地、草原、鹽堿等地方特色資源,因此,應充分利用、合理開發這些特色資源,如通過延長生產經營鏈條,生產出更具特色更受歡迎的地方產品,進而形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經營規模效應,體現出獨特的大慶城市魅力。同時,大慶市要加強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擴大農產品深加工,建設綠色有機食品生產基地。鼓勵龍頭企業發展,積極培育和建立農民經濟合作體,采取合作制、股份制等多種形式,大力推動龍頭企業與個體私營小企業以及農戶建立穩固的利益合作機制,大力建設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等。此外,大慶市還要不斷挖掘區域優勢,突出地域特色,建設生態旅游城市。大慶市建設低碳生態城市,還要充分利用國內知名油氣田的獨特地域優勢,把“鐵人精神”、“大慶精神”發揚光大,并且其將其融入到低碳生態城市的建設中,形成獨具特色的“大慶文化”。大慶雖有“綠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中國溫泉之鄉”的美譽,但僅有的連環湖旅游度假村、石油科技博物館等旅游項目,還無法支撐大慶市旅游經濟。要打造特色旅游業,還需要產業鏈的完整,還缺乏完善的旅游服務業體系[7]。因此,還要充分利用“冰天雪地”的自然資源以及區位優勢,大力發展特色旅游業,如馬拉爬犁、冰雪滑梯、雪地自駕探險、冰雕樂園等。大慶現有的中國最大的石油科技博物館、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標志大慶油田誕生的松基三井等,都是大慶市重點精神文化設施,在這種良好的文化基礎上,大力開展石油產業旅游。此外,還要大力開發濕地景觀游、地熱休閑游、民俗風情游、城市風光游以及沿公路不斷開發新的景點,將大慶市建成具有特色的國家級生態旅游城市。
6.提高綠色能源利用率,發展綠色交通
低碳生態城市建設,綠色建筑是基礎,綠色能源是保障,依靠清潔能源,發展綠色經濟。在低碳生態城市建設中風能、太陽能、地熱能以及工業余熱能源都要充分利用。同時還要利用垃圾處理產生沼氣設施、熱電聯供設備,發展循環能源技術,提高綠色能源利用率。
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城市交通的迅速發展,出現了交通擁堵、出行質量差以及高污染和高能耗問題,而發展綠色公交體系是解決現今交通問題的重要方法,也是低碳生態城市建設的必然選擇。綠色公共交通不僅有利于減少城市內碳的消耗,而且其運輸效率高,運輸成本低,對環境破壞性小,同時公共交通也保證了居民最低的生活需求,是推動城市交通低碳化最有效的資源利用方式。根據大慶市的交通現狀,應強力推行綠色公共交通發展模式,將公共交通通達城市的各個街區。此外,還應大力推進交通領域節能減排,推廣混合動力、氫能源和太陽能動力汽車的使用,加強低碳交通網絡的構建,加大力度降低機動車能耗建設,進而做到高效的控制交通運輸過程碳排放總量。
參考文獻:
[1]孫菲,紀鋒,王怡,等.大慶低碳生態城市建設現狀及對策研究.價值工程[J].2013(26):14-15
[2]李詠梅.資源型城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研究[D].新疆:新疆大學,2005:38-40.
[3]孫秀梅.資源型城市低碳轉型機理與調控對策研究[D].北京:中國礦業大學,2011:45-46
[4]苗君強.資源型城市低碳生態轉型建設路徑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3:55-57.
[5]張秀生,陳先勇.論中國資源型城市產業發展的現狀、困境與對策[J].經濟評論.2001(6):96-99
[6]張米爾,武春友.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障礙與對策研究[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1(2):35-38.
[7]董洪梅.大慶市資源型城市轉型困境與轉型路徑分析[J].經營管理者,2014(33):145.
作者簡介:林立君(1976-),女,河北遷安人,東北石油大學秦皇島分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污水處理與城市建設。
基金項目:大慶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DSGB2016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