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興旺



袁長新 別署一緯居,江西上高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西陶博吾藝術研究會副秘書長、江西教育學會書法專業委員會理事、江西省僑聯文化藝術交流協會理事、南昌市書協常務理事。現供職于《江西教育》雜志社。書法篆刻作品多次獲獎并入選中國書協、西嶺印社、江西省書協等主辦的全國性書法篆刻大賽。先后結業于中國書協培訓中心臨創班、江西省書協首屆高研班、西冷印社篆刻研修班、清華美院中國書畫名家洪亮工作室高研班
剛看到袁長新兄近日更新的一篇QQ日志,標題為《離一等獎到底還有多遠?》,內容為轉載的一份首屆“華佗杯”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的獲獎名單。一等獎3名,二等獎10名,他在二等獎中排在第一位。“離一等獎到底還有多遠?”他這一自問,固然蘊含著些許遺感,但更多的是一種自我激勵。
袁長新近年來在書法、篆刻上進步神速,在全國各種大展賽中頻頻得手,斬獲不少大獎,在書壇悄然崛起,令同行們刮目相看。我認為,他的成功秘訣是,路子正,選對了帖,虛心好學、勤奮刻苦。其實,這也并非什么秘訣,而是學習書法的一種正確方法,誰能照此不折不扣地踐行,不成功都難,只是現實中老老實實遵此執行者不多而已。在學書的道路上,袁長新幸運地遇到了老師毛國典。
經驗告訴我們,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袁長新自小喜愛書畫篆刻,20年前就曾在省級刊物發表作品,臨過很多法帖,看到《張遷碑》拙厚就臨《張遷碑》,看到米芾瀟灑就臨《蜀素帖》,也曾在孫過庭的《書譜》、李斯的《嶧山碑》上用功不少,應該說具備了較為扎實的基本功,但就是入不了國展,他為此感到苦惱。2011年底,他在書法學習上找不到方向之時,遠赴深圳參加了由中國書協培訓中心在深圳舉辦的臨創班,授課老師是時任中國書協理事、江西省書協主席的毛國典。2012年3月,他又參加了江西省書協首屆高研班學習。毛國典要求一人一帖,自己選好帖。袁長新因為喜歡篆刻,于是選擇了金文《毛公鼎銘文》。隨后,他以《毛公鼎銘文》為依托,把金文作為自己的研習方向,按照老師的要求認真臨帖,在創作時注重用筆、墨色變化以及精心安排章法布局,成效很快顯現,當年便大獲豐收,其中入展全國西安碑林獎書法展,獲江西省第九屆書法篆刻展一等獎,獲南昌市精品獎,最重要的是入了國展——“王安石獎”全國書法作品展。
為了開闊眼界、提高綜合素養,袁長新利用假期負笈求學,2013年參加了西冷印社舉辦的篆刻培訓班,授課老師有李剛田、劉一聞、余正等名家。2014年又參加了清華美院洪亮書畫篆刻高研班。洪亮老師學識淵博,詩書畫印樣樣精通,袁長新從中受到啟發,深知要學好書法就必須多讀書,整體文化修養上去了,作品才會有文氣、書卷氣和金石味。
質樸厚重、自然和諧,是袁長新心目中書法創作要達到的理想效果。看他的金文作品,可見他清晰的創作追求。他所取法的《毛公鼎銘文》,為西周四大金文之一,章法生動自然,整體依鼎布勢;結體精嚴,取平正之勢為主,空間圓轉委婉,疏密均勻,縱橫有序;筆畫沉雄含斂,方圓兼得,剛柔相濟,氣度不凡。袁長新的作品得其神髓,運筆粗獷恣意,筆劃蒼勁老辣,線質剛柔相濟,富有張力;講究墨色濃淡枯潤對比,字型大小參差對比,筆畫粗細肥瘦對比,在整體章法上講究虛實對比,將制造出來的一組組矛盾關系化為和諧統一,使作品在靜謐安詳、內斂樸厚中不失靈動,在古拙蒼勁中又見時代的審美氣息。所謂入古出新,想必袁長新的創作實踐可作范例。
袁長新作品的質樸,還表現在其用紙及外在的形式。時人為迎合展廳效應,往往在紙張拼接、染色上花功夫,而袁長新的作品往往單色一紙,信筆寫來,洋洋灑灑,一氣呵成。如此樸素、不善打扮的作品,能在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打動挑剔的評委,靠的大概只有實力了。
在書法創作上碩果滿枝的袁長新,深知藝無止境,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就、在中國當代書壇占有一席之地,還有許多的路要走。他說,“臨法帖已經成為我生活中的一種習慣,只有臨帖了,心里才感覺踏實”。有人說,學習書法“臨帖好比充電”。我想,長新兄作為年輕的書家,能有這份清醒認識、能有這般刻苦充電的態度,其藝術的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實現更高的目標也是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