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昌永


吳永斌 1975年3月生,民革黨員,副教授,湖北理工學院書法研究中心主任、歐陽中石先生訪問學者、國學修養與書法全國第二屆青年書法創作骨干高研班學員。湖北青聯委員、黃石市青聯常委,黃石市政協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湖北省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湖北省書協草書委員會、教育委員會委員、黃石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黃石政協書畫攝影室副主任。被中國書協評為“向人民匯報——文質兼美優秀基層書法家”,獲書法報2013-2015書壇新秀總決賽優秀獎。被北京水墨公益基金會提名為“湖北十大青年書法家”并在北京、荊州舉辦十人展,在武漢舉辦了“雅園翰墨七人展”“志道游藝——吳永斌個展”。
自古英雄出少年,每當我想到或聽起這句話,便有很多感慨,很多溯想,很多可以稱之謂英雄的年輕人在我眼前閃現。吳永斌便是其中一個。
所謂“英雄出少年”中的英雄,泛指經過奮斗,年紀輕輕便在某一領域獲得突出成就的人。吳永斌15歲進入師范,愛上書法,一愛鐘情,矢志不移,畢業后又能在大學里講書法,教學相長,直到如今。如今,他剛剛進入不惑之年,便在書法藝術上取得豐碩成果,作品入展中國書協主辦的全國第八、九、十屆書法篆刻作品展等20多個展覽。獲第五屆蘭亭獎佳作獎,首屆“三蘇獎”全國書法展覽優秀獎,第五屆湖北書法黃鶴獎,第九屆湖北省屈原文藝獎。在書法教學上,他多次被教育部、省教育廳、團省委授予優秀指導教師獎。
20多年風霜歲月,站在今天的分水嶺上看,吳永斌出彩了,成為年輕有成的書法家,摘金奪銀,光環照人,可誰知起初那些年,一任寒窗人不知,默默耕耘年復年,直到本世紀初,才開始在省展上出線。國展平臺上持續入選獲獎,也只是最近10來年的事兒。想當初他初捻毛筆,會想到后來就一定能獲得這些成果么?啟蒙時期,他習柳體,然后顏、歐,進而研習王羲之、米芾行書。隨著自我性格認識的深化,他發覺老米的狂傲與激情不太適合自己,漸漸被二王手札蘊含的魏晉書人高貴灑脫、中規放意的風骨而吸引,于是便于習書10幾年后,才將自己的取法定位在二王一路,追求書寫性。這樣,他的東西入古出新,獲得了廣泛的認可。立志做某一件事兒,就得有信心;立志做一個書法人,還要敢于并勇于久坐冷板凳。不耐寒霜苦,那得梅花香。判斷和選擇是人生永遠的命題。道路選擇正確,人又肯下功夫,加上悟性好,便等于成功。吳永斌的書法之路、人生之路,當會給年輕人一些啟示。
吳永斌是有幸的,愛上書法,又一直從事書法教學,使主業和業余、所愛與所為、獲得物質成果的職業與豐富精神生活的追求一致起來,真是人生稱心事兒,令我們許多人羨慕。有道是針沒有兩頭快,他這根針就兩頭快。有道是天下沒有絕對既省工又省力的事兒,他這種經歷便是又省工又省力的一種路徑。當然,只看到這一點還不夠,我們還要看到他的謙遜勤奮和付出。譬如,他不把成績當包袱,淺薄地用來驕傲,而是知識日長,技藝日增,越覺得需要學習的東西多。于是,他既當老師,又當學生。省內辦的許多研修班他都踴躍參加,又到中國書協舉辦的國學研修班學習。2013年,他如愿以償地做歐陽中石先生的訪問學者,親自聆聽歐陽先生講課。期間自薦去清華美院書法創作班擔任助教,得到了劉洪彪、李松等老師的指導。擠時間到胡抗美、曾翔二位老師工作室學習,上李相國老師、洪亮老師家中請教。中國美術館、國家博物館的書法展覽決不放過。一有閑暇便動手寫字、刻印、讀書、寫詩,從不懈怠。沒有付出,便沒有所得;沒有耕種,便沒有收獲。這是天經地義的道理。
既當學生,又當老師,兩種角色,相得益彰。當老師是他的職業,當學生學而不倦是他的天性。一個人,相對社會來講,總有兩重性。譬如,你是一位干部,只要你不是最高領導人,你便有時扮演領導的角色,有時又扮演被領導的角色。一位職業老師,對你的學生,你是師長;對你的師長和比你知識豐富的人,你又是學生。而況,即使你的學生,也是相對的。在某個問題上,可能學生的見解比老師高明;從時間縱向看,學生后來也許會學得更多,超越老師。所以荀子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論斷。真正的好老師,總是希望學生能超越自己。桃李滿天下,是老師的驕傲。
吳永斌在書法藝術上的貢獻只是一個方面。書法教育方面他做得同樣非常出色。他豐富自己,反哺受眾。職場內外,樂于育人,培養了一批書法新人。湖北省七屆書展時,他給我打電話,約時間送一批投稿作品,并讓我看一看。第二天在辦公室相見,待他打開帶來的他的十幾個學生的作品,我眼睛一亮,這些作品不少寫得超出我預想。于是,我由對吳永斌個人藝術造詣的敬佩,又增加一份對他社會性貢獻的贊許。果然,湖北省七屆書展評審結果出來,他送稿來的這批作品,入選率竟高達一半左右。現在,他不但在三尺講臺教在校大學生,還樂于幫助社會上需要幫助的書法愛好者。以他為核心已經形成了一個書法“圈子”,這“圈子”一定會形成一個磁場。又果然,今年第十一屆國展評選結果出來,這個書法“圈子”里,既出了入展的,也出了獲獎的,成為湖北書壇的聚集點。湖北的書法要擠身全國第一方陣,就得有許多個吳永斌,出現眾多進取向上的書法小“圈子”,相互砥礪,相互影響,相互支撐,以點帶面,形成燎原之勢。誠如是,何愁湖北書法藝術和書法事業不興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