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中



要談吳作人先生的“新”中國畫,就有必要先說一說吳作人先生眼中的“舊”中國畫是怎么回事。中國畫發展至唐,山水、人物、花鳥各自獨立成科,至北宋、繼南宋更臻成熟,遂創畫史高峰,繪畫技法豐富完善,繪畫理論自成體系,元、明、清、民國一路下來又別開新枝,文人畫異軍突起,延伸和拓展了中國畫的空間,直至成為畫壇主流,若此也就形成了淵源有自的傳統中國畫,這就是有別于吳作人先生的“舊”中國畫。那么,吳作人先生的中國畫到底“新”在何處呢?
一、創作理念“新”
觀吳作人先生一生的創作理念,堅持“現實主義”的文藝創作方向是其畢生的倡導與堅守,這是與其人生經歷和常懷“人世”情懷分不開的。
上世紀初,清政府積弱積貧,外國列強的侵略凌辱,使得有志精英不斷自覺探索、尋求民族自信與自強的出路。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吳作人先生出生在蘇州一書香之家。盡管其祖父吳平疇是晚清吳門著名的花鳥畫家,但他并沒有承繼家學,而是走出家門,來到上海、南京,跟隨徐悲鴻先生學習素描,先后遠赴法國和比利時學習油畫。在比利時王家美術學院師從時任院長的巴斯天教授,深受西方古典寫實主義的影響。可以說,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留學歐洲的畫家中,象他這樣能有完整、系統、規范的油畫學習經歷并取得優異成績的人是屈指可數的。他在比利時王家美術學院學習時,曾獲得油畫第一名與“桂冠生”的榮譽,也因此獲得擁有個人工作室的待遇。他曾經這么說:“如果說,徐悲鴻先生給我奠定了素描基礎,那么,巴斯天先生則給我奠定了油畫基礎。我就是師法這兩位大師,經過探索、創造才找到自己的創作路子?!?/p>
可以說,沒有徐悲雞先生的提攜與幫助,就沒有吳作人先生的成就與前途。從先生早年慕名追隨徐悲鴻學畫,到接受徐悲鴻幫助進入比利時王家美術學院深造,學成后又應悲鴻先生之邀赴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再隨悲鴻先生接收北平藝專。新中國成立后,悲鴻先生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他任教務長,由此可見悲鴻先生對其影響至深。眾所周知,悲鴻先生是現代美術教育的開拓者,更是現實主義文藝創作觀的積極倡導者和身體力行者,再加之新中國文藝創作方向的現實要求,使得吳作人先生對現實主義的文藝創作理念更加堅定不移。而傳統中國畫的創作理念,大多是士夫余事、書齋情懷、閑情逸趣,再大而言之,也不過多是抒發人生感懷,少有關切現實社會生活與“入世”的人文關懷。相比之下,以吳作人、徐悲鴻先生等為代表主張的現實主義文藝創作觀不能說不“新”。
二、筆墨觀念“新”
吳作人先生一生筆耕不輟,藝田豐收。他自海外歸來后,在油畫的“民族化”,使油畫具有“中國氣派”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和努力,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尤其在新中國成立后,吳作人先生不但創作了數量相當可觀的、高水準的、有著“中國氣派”的油畫作品,而且還創作了大量具有鮮明個人風貌的、筆墨觀念一新的、深受民眾喜愛的中國畫作品。
成長于民國初年的一代學人,都有較深厚的國學功底,吳作人先生也不例外。在此舉其一詩作做為例證:
訪莫高窟
一九四三年九月出河西
日上三危射九重,長林蕭瑟動金風,
云杳磬咽喑精舍,幢劫經殘絕密宮。
千載神工依斷壁,萬龕變相沒秋蓬,
歷朝失道啟邊寇,欲罷丹青試引弓。
此詩作者寫在家悲國恨之際,遠赴塞外寫生之時,痛楚之情溢于素紙,恨不得能馬上棄筆從戎,家、國的命運前途總是縈繞在他心頭。
吳作人先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熟知和他一貫以來的“入世”態度,以及清末民初以來西方文化對中國畫的沖擊與影響,使他深知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新中國的中國畫到底走什么樣的一條路?為此,他思考著,探究著。他發現,中國畫的工具有它獨特的表現力,是油畫所不能達到的,中國畫的筆墨有著比油畫更強的概括力和塑造力。
上世紀50年代始,吳作人先生的中國畫作品越來越多,他為了讓畫筆更有表現力,50歲后又開始練習書法,而且一上來就是寫篆書,并且專門請著名書畫家錢度鐵先生為他治印一方:“五十以后學篆”用以自勵。傳統中國畫在創作時,更多的是追求表現對象的神韻,甚至只求“逸筆草草”,往往不太講究對象的結構和質感精確的表現。吳作人先生則不是,盡管他創作的山水、人物畫也不少,但絕大部分是駱駝、牦牛、熊貓、雄鷹、金魚、和平鴿等動物題材,借這些動物題材來喻物言志。在創作這些動物題材作品時,他選擇的宣紙是筆墨留痕較為清晰的安徽宣城產凈皮宣紙,通過濃淡干濕的筆觸痕跡以及墨色遇水的滲化效果,既能嚴格精準地把握對象的比例,又能高度凝練地把對象的情態生動地呈現出來,踐行了他“師造化,奪天工”的創作理念,使得筆墨具有雕塑感。這也與傳統寫意中國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要求有著水鏡之別。
吳作人先生為什么會選擇這樣一種有別于傳統的“新”的筆墨語言,我想一方面緣于其個性追求的的結果,每一個藝術家在藝途上的孜孜以求,總是要期待獨有的一個天地,形成有別于他者的藝術樣式或風格。吳作人先生中國畫的筆墨形式,也只有如吳作人先生所具有的學養結構:深厚的傳統文化累積,扎實的速寫造型能力,東西方繪畫比較觀照的經驗等才能滋養而來;另一方面,他這相對比較具象的、猶如筆墨雕塑(事實上,吳作人先生在留學歐洲時,曾在盧梭工作室學習過雕塑)。一般的筆墨語言,也是對“藝術要為人民群眾服務”這一時代召喚的契合,也許也是時代使然。
三、創作題材“新”
統觀吳作人先生的中國畫作品,其創作題材的選取,除少量的人物與山水之外,大部份是以駱駝、牦牛、雄鷹、熊貓、金魚、和平鴿等動物題材為主要創作對象,尤其是駱駝、牦牛、熊貓這些題材,前人幾乎很少涉及,有的甚至是全新的題材,如:牦牛、熊貓等。
上世紀40年代初,吳作人先生兩度只身遠赴甘肅、青海寫生,迎接他的是茫茫沙漠,駝鈴聲聲,草甸青蔥,牦牛群奔,他看到高闊湛藍的天空、低垂的白云是那么祥和,他看到偏安邊陲的牧民生活是那么的安寧,這與內地的到處戰火紛飛,百姓流離失所、妻離子散的動蕩生活形成了強烈反差,給他帶來前所未有的心靈撞擊。善良、敦厚、淳樸、勤奮的他一直視振興民族文化自信為己任,他從駱駝身上找到了堅韌與頑強,從牦牛身上找到了力量與勇猛,在雄鷹身上找到了志存高遠的曠遠視野……一年多的西部之行,他做了大量的速寫,有局部的,有整體的,有單個獨體的,有成群結隊的,有三兩筆作簡單勾勒的,也有融合背景的完整作品,同時他也作了不少小幅油畫寫生,作品之多,成捆成摞。吳作人先生有著扎實的現實主義油畫寫實功底,這批造型精準的速寫作品,為他日后用毛筆來從事創作以駱駝、牦牛、雄鷹等動物為主要表現對象的中國畫作品時,打下了堅實的造型基礎、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素材。這些素材恰恰都是他自己直接從生活中得來的,它們是那么鮮活,那么生動,那么充滿生命力。因此,也正應了他自己所常說的一個藝術觀點:“要做自然的‘兒子,不要做自然的‘孫子?!睆纳钪衼砭褪亲鲎匀坏摹皟鹤印?,從他人的經驗(或作品)中來,就是做自然的“孫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