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局部 整理
劉世陽:邂逅大象
□ 文 / 局部 整理

01 被馴化的大象性格溫和,甚至可以為游客進行高難度表演 局部 攝

02 面對大搖大擺橫穿公路的象群,正確的做法也只能是中斷交通,待其通過后再行恢復 劉世陽 攝
2006年第一次在西雙版納野象谷看馴養大象,就開始把鏡頭對準這種叢林中的龐然大物,但拍多了馴服的大象,總覺得不過癮,便想把目光轉移到野生大象身上。西雙版納、普洱、臨滄部分地區是中國境內有野生大象生存的區域,但由于數量稀少,非常難以見到。即便生活在西雙版納本地,甚至專門尋覓拍攝,看到野生大象的幾率也相當低。2007年,我聽說大荒壩出現野象,曾特意去跟蹤拍攝,一路上不停有人告訴我大象剛剛走開,但只看見大象踩過的稻田、包谷地,一片狼藉,場面新鮮,但最終還是與野象擦肩而過。一直在等待合適的機會親自與野象來一次真正的邂逅。

03 燃放鞭炮,用巨大響聲給野象以震懾,這也是驅使野生大象離開人類社區的有效方法之一 劉世陽 攝

04 西雙版納熱帶叢林中,生存有中國最大的亞洲象群體 局部 攝
2008年夏天,正值水稻灌漿期間,勐臘縣勐滿傳來了消息:野象來了!我知道,對野象而言,灌漿的水稻遠比野生芭蕉好吃,它們應該正在大快朵頤,不會輕易離開,于是飛速前往。然而當我趕到現場時,仍然沒看到半個大象影子,知情人士透露,野象已經躲進附近一片與稻田交接處的林地,不肯露面。根據經驗,野象晝伏夜出,象群組織嚴密,活動非常規律,而那片林地是傣族人神圣的竜林所在地,那是一般人不敢輕易叨擾的地方。只能在外面等待野象再次出現。
次日一早,野象終于現身,一共五頭,大搖大擺地進入稻田享受灌漿稻谷。當時有很多人圍觀,大家都是第一次看到野生大象,覺得新奇,看得高興。但是,本地傣族鄉親就高興不起來了——野象把我的稻谷吃了,那我吃什么?于是紛紛拿起鞭炮、鑼鼓,只要是能響的東西,對著象群猛敲,希望能嚇跑野象。一時間山谷里響聲四起,大象受驚,逃回竜林。
眾所周知,我們在動物園看到的大象,雖然也高大威猛,但十分溫順,而野生大象完全不同,其野性蘊含著不可預計的危險性,它雖不會主動攻擊人類,但一旦發飆,后果不堪設想,多年來被大象傷害的案例時有耳聞。在熱帶雨林的邊緣,如果野象進入人類家園,最常見的辦法,本地百姓只能是放鞭炮、敲鑼鼓,躲得遠遠的,別無他法。只能祈禱野象盡快離開自己的莊稼地。
這批野象會不會自行離去?
又過了一天,大象又出現了!!而且吃稻谷更猛!傣族群眾大驚,胡亂猜測:是不是昨天哪家鞭炮放得越響,鑼鼓敲得越大,它們就專門吃哪家的?當場有年輕人建議,要不用象腳鼓來敲,會不會有點作用?老人馬上反對,說絕對不行,那會得罪大象。如此僵持了很久,鞭炮都放了多件,大象無動于衷,照樣大搖大擺地吃個夠。
我當時想更加靠近大象,近距離拍攝,但不知哪個突然叫了一聲:大象來了!眾人大驚,紛紛逃竄,我也抱著相機狂奔,慌亂間還摔了一跤,跑遠了才發現是一場虛驚。
但是,惹了大象確實不是鬧著玩的。當天有其他地方傳來消息,說暴怒的大象把某個橡膠工地的工棚掀了個底朝天。而且還有更嚴重的,當天晚上有人騎摩托車在路上直接撞到大象身上,把大象驚走,自己摔壞了去醫院縫了好幾針。沒被大象踩到,真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兩天后,手持專業器械的森林公安不得不朝天鳴槍,經歷了幾番土洋結合的博弈,才最終把這個大象家族趕出了田園,趕回了大森林。
這次拍攝大象,過程雖然也驚心動魄,但也算有驚無險。這也是第一次見識野生大象與人類的沖突過程。這些年來,隨著森林面積的不斷縮小,大象的生存空間越來越被壓縮到狹小的范圍之內,人象沖突愈演愈烈。

01 西雙版納野象谷是游客能接觸到野象概率最高的地區之一李植森 攝

02 野生大象就較為“自由散漫”,而且近年來偶爾會突然闖入人類生存區域。野象性格可就不像馴化后的大象那么溫柔了劉世陽 攝
第二年,一個不幸的消息傳來,一群野象再次光臨勐滿,其中兩頭小象撞到了電線桿,其他大象為了救小象,有兩頭觸電而死。這個場景雖然沒拍到,但聽到這樣的消息非常難過,我真不想拍攝這樣的場景,只希望這樣的災難越少越好。
這些年來,陸續拍攝過七八次野象。感覺大象雖然身形笨重,但在叢林里卻異常靈活,甚至在運動中悄聲無息,讓人防不勝防,甚至撞到了大象你都不會發覺。野生大象的攻擊性,是在拍攝中必須要注意的最大危險。因此在拍攝時一定要學會相應的安全保護常識。比如,真遇上了大象,一定要往高處跑,絕對不能下坡,平路也不能走,這些都是大象的優勢,下坡絕對比人快N倍,它能突然下跪,滑行中用鼻子一甩,一旦擊中,你身上的零件必壞無疑。
其次,拍攝野象一定要保持足夠的安全距離。最好用中長變焦鏡頭拍攝。西雙版納最安全的拍攝野象的地方就是野象谷,可以在高處俯拍大象,安全設施也較為完備,只是近些年來,能見到野生大象的幾率確實越來越少了,碰運氣吧。

04 在西雙版納,人類與大象之間,大部分時間能和諧相處,然而偶爾也會有不愉快、甚至悲劇的事情發生。這是被野生大象光顧過的民居 劉世陽 攝

05 用長焦遠距離拍攝野象活動通常是安全的 羅愛東 攝

06 野象曾分布于云南西部、南部較為廣闊的地區,但現在其生存空間已濃縮至中老、中緬邊境一線。這是普洱景東縣流傳的當地古代傣族土司俄陶騎戰象圖 吳永康 攝
(責任編輯 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