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興亞+袁兆強
摘 要 田徑運動一直享有“體育之母”的美譽。高等教育院校田徑運動的進步和發展是我國競技體育發展的重要體現。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社會結構的持續轉型,田徑運動的發展越來越注重“人本”發展的基本原則,并越來越強調要在充分突出人的主體地位基礎上,使其充分發揮自身的無可代替作用。為此,本文將對田徑運動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及對策進行研究分析,以期給相關研究者以有益借鑒。
關鍵詞 高校 田徑運動 可持續發展 因素 對策
中圖分類號:G825.1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09-040-02
在我國高等教育院校體育教學實踐過程中,田徑運動是開設時間最早、普及和利用程度最大的體育項目,其在高等教育院校競技體育中占據著十分突出的顯著地位,具有很強的體育項目代表性。據調查顯示,2014年,我國具有招收高水平運動員資格的256所高等教育院校中,有179所高校會單獨招收田徑運動員。經過長期的努力實踐,我國高等教育院校田徑項目的發展取得了非常顯著的發展成就,培養出了很多國內甚至國際著名的優秀田徑運動員,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清醒的認識到,盡管我國高校田徑項目的發展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成就,但在訓練、管理、招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高校田徑運動的整體性水平仍然相對較低,很難真正肩負起參加重大比賽,尤其是國際重大比賽的重要責任。對我國高校田徑運動項目發展的現狀形成正確、客觀的認識,并基于認識進行相關措施和對策的制定和完善,對高校田徑項目的可持續發展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和理論研究意義。
一、高校田徑運動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生源質量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院校的運動員招生主要來自下述幾個方面:第一,高中學生;第二,體育專校的學生;第三,退役和現役專業體育運動員。一些研究者常常會將由體校和普通中等教育院校考入高校的運動員稱之為學生運動員,而將考入高校的退役和現役運動員稱之為運動員學生。據調查顯示,由于基礎教育因素限制,考入高校的退役和現役運動員其文化基礎相對較差,很難順利、有效的完成既定的課程教學任務,且他們的運動專項成績往往已過了人生高峰期,其專項運動水平很難獲得有效提升。此外,還有一些運動員學生盡管具有高校學籍,但他們高校的名義學生,其訓練很少在高校內進行,只是在比賽時代表特定的學校出征。這類運動員學生往往都是專項成績較好的尖子專業運動員,與學生運動員相比,他們的專項成績優勢很大,在各種比賽中一般都能取得不錯的名次,因而,部分高校處于自身考慮,非常喜歡招收這種運動員學生。但就長期而言,這些專項成績較好的專業運動員不應作為高校田徑項目的主體。而那些具有相對較為扎實文化基礎的學生運動員,其專項成績往往處于重要提升期,高校如能對他們進行系統、科學的訓練,他們的田徑運動成績必然會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這類學生理應成為高校體育招生的重要追求目標。
(二)環境約束
家庭、高校和社會等多種因素共同組成了高校田徑運動的環境,所以田徑運動的訓練受周圍環境因素的影響較大,諸如天氣、設備等都會成為制約田徑訓練的重要因素,就高校田徑運動來說,大都采取的半天制的訓練模式,以下午訓練為主,而且由于田徑場地容易被其他的學校項目占用,所以田徑運動的訓練時間經常被縮短,影響了田徑運動的開展質量。
二、高校田徑運動可持續發展的有效對策
(一)科學、合理的進行田徑運動員選拔,不斷提升學員的整體水平
科學、合理的進行田徑運動員選拔,通過各種先進設備設施的引進和改善嚴格監測田徑運動員的選拔工作,基于數據獲取情況對預定選拔人才的專項成績和身心綜合素質進行科學、客觀的分析,盡可能的客服傳統經驗因素的干擾,例如,基于相關資格證書而進行的非客觀性、人為性運動員選拔制度,以最大限度的提升田徑運動員的選拔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如上所述,普通高校的田徑運動員一般都來自于專業體校、中學學生和退役以及現役田徑運動員,由于出身環境的不同,他們的綜合素質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科學、合理的運動員選拔制度,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確保來源不同的運動員都可以在質量優先的原則下獲得合理的安排,能夠確保所選拔運動員不但具有較好的專業素養,而且還具有相對較高的文化基礎,有利于高校田徑運動員整體素質的提升,能夠推動高校田徑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為運動員提供寬松的學習環境
高校田徑運動要想多的動力強勁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在充分了解和認識自身實際情況的基礎上,仰望星空、腳踏實地,通過各種有效措施和政策的制定,為田徑運動的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章程和依據。高等教育院校田徑運動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是互相關聯的,他們都肩負著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歷史使命,負擔著體育科研的重要任務,因此,高校田徑教學應積極的走進社會、有效的融入社會,堅持為社會服務、為社會培養合格人才,并不斷進行科研成果轉化,積極分享田徑運動的有關知識,以促進田徑運動的社會化和大眾化。要盡最大程度為田徑運動員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和社會氛圍,在教學大綱和教學任務的指導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注重學生的思想教學,積極了解學生面臨的各種問題,并為他們提供及時有效的問題解決指導和引導。此外,高校還應根據自身條件,開設綠色學習通道,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資源信息,并鼓勵和引導他們進行有效的互動和溝通,為他們打造健康合理、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為運動的專項成績和身心技能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積極進行經濟渠道拓展,確保運動設備設施建設
高效田徑運動的可持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賴經濟的保障,廣大高等教育院校應積極的進行工作態度改變,要變“要”、“靠”、“等”為自力更生,為自主拓展,牢牢掌控自身經濟的自主權和主動權,只有這樣,才能為田徑運動的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經濟保障。要在強化運動員訓練的條件下,強化對他們的管理和管控,以打造自身的社會知名度,進而吸引和吸收更多的社會資金,實現自身發展的良性循環。高等教育院校步入社會、步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走向多元化是高校運動項目與社會結合的重要體現,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注重高校田徑運動的整體發展,合理的進行資金注入,合理的進行資源配置,構建和完善獎懲制度,搞好獎懲工作,不但有利于正能量的激發,而且還能在很大程度上確保高等教育院校的運動經費的有效利用,有利于推動高校田徑運動的可持續發展。
(四)為運動員配備合格、高水平的教練員,構建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
高校田徑運動的發展既離不開運動員的努力,也不離開教練員的付出,更需要兩者的通力協作。當前,高水平、高質量、高素養的田徑運動教練員已成為制約我國高校田徑運動發展的瓶頸。在現實操作中,高校體育教練員一般都同時擔負這多種體育運動的教練工作,職業化和專業化配備相對較為缺乏,專業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相對不足,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著他們對田徑運動的經歷投入。因此,高等教育院校應通過合理、有效管理制度的構建和完善,把教練員的職稱與獎懲進行掛鉤,并將隊員的專項成績作為對教練員進行獎懲的重要參考。強化交流與互助,盡最大程度的打造一支技術精湛、作風優良、知識儲備充足的教練員隊伍,為田徑運動的發展提供必要的人員保障。同時,高校還要注重體育科研模式和體育教練方式的創新,以自身教練員的客觀實際為基礎,通過自身現有條件的有效利用,提升和強化廣大體育教練員的業務技能和業務水平,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交流溝通方式的利用,及時發現和解決自身所存在的各種問題,最大限度的激發和挖掘他們的教練潛力,提升教練團隊的職業化和專業化水平,以推動田徑運動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總而言之,雖然我國高等教育院校田徑運動的發展面臨著各種因素的限制和制約,但我們決不能因噎廢食,而是要通過人才選撥制度的合理構建,自由寬松教學環境的創造,教練綜合素質的提升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創新等各種手段,推動高校田徑運動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董旸.我國高校高水平田徑運動隊發展滯后原因及對策[J].運動.2013(05).
[2] 楊水西,劉國強.我國高校高水平田徑運動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5(06).
[3] 林俊,陳晶,許菲菲.福建省莆田市優勢競技體育項目可持續發展研究[A].自主創新與持續增長第十一屆中國科協年會論文集(3)[C].2009.
[4] 劉宏偉.跆拳道規則變化對比賽的若干影響[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4.
[5] 何藏真,何婧婧.甘肅省競技體育項目發展的思考[A].體育科研.2008年第2期(總第110期)[C].2008.
[6] 林俊,陳晶,許菲菲.福建省莆田市優勢競技體育項目可持續發展研究[A].我國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思考——第十一屆中國科協年會——我國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