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鳳杰
摘要: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我國高師院校重點學科之一。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人才需求層次的提升,使吉林省高師院校該專業畢業生面臨就業難、就業率偏低的問題。如何針對制約人才培養的瓶頸,重新構建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成為吉林省高師院校一直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高師院校 漢語言文學專業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9-0004-02
一、制約吉林省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瓶頸
從宏觀上可以將中國高校劃分為:以985、211為代表的重點高校,地方院校(不含高職院校),高職院校三個層面。從人才培養模式看,重點高校注重研究型人才培養,高職院校注重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而處于中間層次的地方院校長期以來參照重點高校,以研究型人才培養為重點,設置培養目標與培養方案。2003年迎來了高校擴招后的第一屆畢業生,畢業生數量的持續增長,加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使地方院校呈現就業難、就業率低的狀況。于是,如何調整辦學定位,重新設定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成為地方高校所面臨的生存大計。探討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成為地方高校關注的焦點。吉林省現有高師院校6所,其中東北師范大學是重點高師院校,吉林師范大學、通化師范學院、長春師范大學、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和白城師范學院等是省屬高師院校。這里所提及的吉林省高師院校,指吉林省省屬高師院校,即通常所說的“地方”+“高師”。從吉林省高師院校現有人才培養模式看,存在兩方面問題:
(一)學術型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層次不高
作為處于中間層次的地方高師院校,師從于重點高校,偏重于學術型人才的培養。雖然同為師范院校,但是與重點高師院校相比,二者的差距還是不言而喻的。從師資配備看,重點高師院校該專業教師具有高職稱、博士學位、碩博導師資格的比例,是吉林省高師院校所無法企及的。高質量的師資團隊,為學術型畢業生的培養提供了高水準的教學資源。從生源質量看,重點高師院校與地方高師院校的錄取分數的差距不是十幾分的問題,一面是尖子生,一面是中等或中等偏下生,在接受知識和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上存在很大差距。在這種情況下,人才培養還要與重點高師院校相看齊,競爭力是可想而知的。
(二)技術技能型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能力欠缺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我國高師院校老牌優勢專業,專業設置歷史久、錄取分數高、專業優勢感強,這都成為制約該專業發展的主觀因素。向高層次院校看齊,成為專業發展的目標,忽視了技能的提升。從辦學目標看,高職類的技術技能型院校注重以主干技術的熟練掌握為主的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這就使得高職院校畢業生實踐應用能力高于地方院校。
基于上述,吉林省高師院校在學術型與研究型之間搖擺的精英式教育模式,以及同層次院校同質化辦學模式傾向嚴重,使其既競爭不過研究型高校,與技術技能型的高職院校比競爭優勢也不強,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面臨學術型層次不高、技術技能型能力欠缺的瓶頸。如何針對自身條件,結合地區社會需求,打開瓶頸,構建適合吉林省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成為尋求再發展的契機。
二、吉林省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
面對就業形勢的轉變,吉林省高師院校在構建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時候,應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1]的思想為指導,即吉林省高師院校應該對本校辦學的實際情況有清醒的認識,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自覺,這種自覺并不是盲目的悲觀,而是在充分認識自身優勢的基礎上具有轉型的自主能力和選擇的自主地位。這里以通化師范學院(以下簡稱通師)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以通師漢語言文學專業2009年和2013年培養方案為研究對象,結合近十年來文學院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實踐,研究構建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一)強調培養目標的應用型能力培養
培養目標是設定培養方案的前提和基礎。1999年高校擴招之后,隨著社會需求的人才類型的逐步轉變,通師漢語言文學專業及時調整培養目標,尤其是經由2009年培養方案和2013年培養方案,逐步實現構建適合通師發展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1.強調專業定位的應用型專門人才培養
通師漢語言文學專業將培養目標由單一教育人才培養轉向應用型專門人才培養。人才培養類別由教育行業,擴大到文化宣傳等與漢語言文學相關的其他領域,使學生就業空間得到提升,為實現“多出口”就業提供了素質保證。
2.細化實踐能力內涵
通師漢語言文學專業強調人才培養由“掌握基本技能”細化為“較強的語言表達、文字應用、文本闡釋和教學管理等能力”。長期以來教育工作者一直強調“學以致用”,強調培養學生“將理論轉化為實踐,將抽象思想轉化為實際成果的能力”[2]。但是這種過于概述性的表述,從學生學到教師教都會感到無從下手,而且還會存在因個體差異性所導致的理解的偏差、踐行的偏差,不利于實踐能力的培養。基于概念的過于籠統,通師漢語言文學專業將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細化為“較強的語言表達、文字應用、文本闡釋和教學管理等能力”,這樣就能夠使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能夠運用所學專業知識,解決專業問題,達到提升實踐應用能力的目的。
3.重視培養人才的創新精神
通師漢語言文學專業立足專業特點,強調并細化實踐能力的同時,在培養目標中增加了對人才創新精神培養的內容,從而建立了“強化專業知識——踐行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三位一體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在以往更多關注學習專業知識及實踐應用能力培養的時候,忽視了學生運用已學專業知識,并在實踐應用的基礎上,會有新方法、新觀點,并能以此進行創造革新的能力。在社會對人才需求標準不斷提升的環境下,地方高師院校畢業生與其他高校競爭的不僅僅是學識水平、技術技能,更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這種精神和能力能極大挖掘畢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預測畢業生未來工作潛能的重要標準,從而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二)加強專項實踐能力的培養
專項實踐能力指的是“解決某一問題所需要的專門技能要素,實踐者如果沒有這些技能要素,問題是很難解決的”[3]。通師文學院堅持對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跟蹤調查,通過《畢業生就業質量跟蹤調查》和《畢業生用人單位滿意度調查》,了解用人單位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滿意度的總體情況,掌握影響畢業生就業質量的素質和能力因素。對歷屆調查歸納整理發現,學生的專項能力不強,即對專業知識的實踐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其他能力相比偏弱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從業質量。于是,通師文學院根據課程性質,加強對學生專項能力的培訓。
1.充分發揮實踐性強的課程優勢
對培養方案中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根據教學內容有計劃有針對性進行實際能力培養。以寫作課為例,以往教學雖然也注重學生動筆能力的培養,但是存在質量不高、積極性差的情況。對此,課程組根據課程性質,將原有教學計劃規定的每學期3—4次大作文(教師要詳批)調整為每周一文。在周初由教師(或學生)根據本階段學習內容確定寫作內容,任務完成周期為一周,這樣一學期下來學生能完成大約15次寫作任務。針對學生寫作積極性不高的問題,課程組通過學生習作優秀案例分析、優秀習作展、優秀習作推送《通化師范學院校報》等形式消解學生寫作惰性、提高寫作質量,同時通過詩歌朗誦比賽、鼓勵參加全國各類征文比賽等形式增強學生寫作積極性,實現由不愿寫到樂于寫。
2.挖掘實踐性較差課程的實踐潛能
對培養方案中實踐性較差的課程,盡可能挖掘課程的實踐潛能,多給學生提供能力提升的機會。通過國學知識競賽,強化學生對古代文學、古代漢語的知識掌握;通過詩歌朗誦比賽,提高學生對現當代文學、古代文學、外國文學的興趣。在這些過程中所學知識得到檢驗的同時,更能鍛煉學生的臨場能力。通過大學生科研立項、大學生參加教師教科研立項,使學生將所學專業知識轉為解決問題能力,從而挖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三)提升學生情境實踐能力
所謂情境實踐能力是指“在具體真實的情境中,實踐者根據自身能力和具體情境條件的相互關系,恰當地決定行動路線并付諸實現的能力”[3]。如果把專項實踐能力看做是下軍棋的話,那么情境實踐能力就是實戰,考驗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呈現素質水準的實戰能力。實踐能力要在實踐過程中得以形成和發展,所以實踐過程的真實性對實踐能力的提升具有極大作用。通師文學院通過《畢業生就業質量跟蹤調查》和《畢業生用人單位滿意度調查》數據整理發現:65%的用人單位指出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存在就業能力和與學生溝通能力不強的問題,突顯畢業生情境實踐能力不強。據此,通師文學院圍繞課程性質,強調以微格教學、教育實習和頂崗實習為主的情境實踐能力培養。
1.發揮專項實踐能力的基礎作用
唐納德·舍恩認為,專項實踐是在情境和目標清晰的條件下,實踐者運用科學理論和技術有效地解決問題。[4]強調實踐者是“工具性問題的解決者”。真實的情境雖然具有種種不穩定因素,但是如果單看某一個點的話,還是具有相對穩定性的。在相對穩定的情境中,對學生進行專項實踐能力培養,是提升情境實踐能力的基礎。教育實習從我國創辦師范專業開始就是課程設置中的重要內容,是檢驗學生對大學所學專業知識掌握和應用的必須途徑,是評估學生專項實踐能力的重要指標。通師文學院充分利用微格教學對情境的可控制性,訓練模式由單一性轉為多樣性,利用教學實地觀摩改進微格教學技能,在寬松氛圍中訓練創新思維,嘗試“三段層遞式”新模式。實現對學生教學技能和教學內容的集中掌握,從而解決教育實習和頂崗實習中對專項實踐能力的要求。
2.關注反思性實踐的創新作用
唐納德·舍恩認為,反思性實踐是在情境不穩定的條件下,實踐者以一種不確定性和藝術的方式努力探究的過程,強調實踐者在行動中反思。[4]這就使反思具有更多的創新價值。為了使實踐主體能力水平與環境條件相匹配,通師文學院將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實習由8周調整為14周(2016年培養方案),為學生親臨教學一線提供時間保證。針對教育實習過程中學生登臺次數受限的問題,通師文學院為學生提供頂崗實習的機會,使學生以在崗教師的身份參與實習學校的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費孝通.反思 對話 文化自覺[J].北京大學學報,1997,03.
[2](美)R·J·斯騰伯格.成功智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劉 磊,傅維利. 實踐能力:含義、結構及培養對策[J].教育科學,2005 ,02.
[4](美)唐納德·舍恩.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