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微,徐培,章欣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醫院消毒供應中心,河南焦作 454001
老年糖尿病并發低血糖的護理要點分析與研究
張微,徐培,章欣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醫院消毒供應中心,河南焦作 454001
目的 探討老年糖尿病并發低血糖的護理要點。方法 選擇的對象是2014年1月—2016年2月該院所收治的200例老年糖尿病并發低血糖患者,將收治的患者隨機分為常規組和個體化組。常規組給予普通護理方式;個體化組給予個體化護理方式。比較兩組患者:①護理總有效率。②患者遵醫用藥行為、飲食行為、運動行為、血糖監測行為評分。③護理前后患者生存質量的差異。 結果①個體化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顯著比常規組高,P<0.05。②個體化組患者遵醫用藥行為、飲食行為、運動行為、血糖監測行為評分顯著比常規組高,P<0.05。③干預前兩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功能等生存質量指標相似,P>0.05;干預后個體化組較之常規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功能等生存質量指標改善更顯著,P<0.05。結論 老年糖尿病并發低血糖給予個體化護理方式進行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提高其遵醫用藥、飲食、運動和血糖監測行為,促進其生存質量的提升,值得推廣。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護理要點
糖尿病為常見代謝性疾病,在中老年人中多發。低血糖為糖尿病患者常見急性并發癥,若癥狀持續時間久,可導致患者腦組織發生不可逆損害,甚至可出現昏迷和死亡。老年糖尿病患者多伴隨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對低血糖反饋及調節作用減弱,因而用藥過程低血糖發生率高。老年糖尿病并發低血糖可出現心慌、頭暈、面色蒼白、注意力不集中、意識模糊、視力障礙、昏迷、抽搐等臨床癥狀,低血糖致殘率和致死率高,可影響患者血糖控制,對微血管和大血管等產生不利影響[1-2]。該研究就老年糖尿病并發低血糖的護理要點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的對象是2014年1月—2016年2月該院所收治的200例老年糖尿病并發低血糖患者,將收治的患者隨機分為常規組和個體化組。患者臨床以心慌、頭暈、面色蒼白、注意力不集中、意識模糊、視力障礙、昏迷、抽搐等為主要表現。其中常規組共100例,男性的患者66例,女性的患者34例,年齡63~81歲,年齡均數(69.73±5.12)歲。病程4~29年,平均(8.17±1.16)年。合并高血壓有34例,合并冠心病13例,合并糖尿病腎病10例,合并糖尿病眼病5例,合并腦梗塞5例。其中,聯合用藥治療78例,單用胰島素治療22例(包括單用雙胍類藥物12例,單用磺脲類藥物8例,單用中藥降糖2例)。個體化組共100例,男性的患者65例,女性的患者35例,年齡61~81歲,年齡均數(69.19±5.45)歲。病程4~29年,平均(8.23±1.31)年。合并高血壓有35例,合并冠心病13例,合并糖尿病腎病11例,合并糖尿病眼病5例,合并腦梗塞4例。其中,聯合用藥治療76例,單用胰島素治療24例(包括單用雙胍類藥物12例,單用磺脲類藥物9例,單用中藥降糖3例)兩組患者上述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常規組給予普通護理方式;個體化組給予個體化護理方式。①藥物護理。因老年糖尿病患者對低血糖耐受性低,容易出現低血糖昏迷癥狀,需指導患者合理用藥,說明藥物劑量、用法、副作用等,強調不可隨意增減藥物劑量,避免過量導致低血糖。用藥后應及時進食,并避免進食前和用藥后劇烈運動。采用胰島素治療者,應說明藥物保存方法、胰島素注射方法等,并確保定時定量。②飲食護理。根據患者體重、飲食愛好等給予個體化食譜制定,給予低鹽低脂、高纖維素和適量蛋白質飲食,可分為4~5餐,夜間低血糖患者可在睡前加餐[3]。③監測血糖。每天給予血糖監測4次,空腹、早晚餐后2 h和睡前監測,胰島素治療者應增加血糖監測次數。指導患者和家屬自行進行血糖監測,并根據血糖監測結果給予預防性干預,以避免低血糖發生。④心理護理。老年糖尿病患者病程長,且伴隨多種并發癥,加上低血糖影響,可出現焦慮抑郁情緒,需主動跟患者溝通,及時掌握其心理狀態并給予疏導,穩定患者情緒,提高其遵醫行為[4]。⑤病情監測。對長期應用降糖藥和胰島素患者應加強對其活動和意識的監測,觀察有無面色蒼白、嗜睡等現象,并警惕夜間低血糖,加強夜間巡視,重視患者主訴,及時控制不良現象的發生。⑥運動護理。根據患者病情和個體情況制定規律運動方案,在餐后1 h運動,確保運動量合適,避免劇烈運動[5]。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患者生存質量的差異比較()
注:與干預前對比,#表示P<0.05;與常規組干預后對比,*表示P<0.05。
組別 時期 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 社會功能 總分個體化組 干預前45.37±5.7256.95±4.9261.97±10.7260.91±7.71干預后 (84.15±13.11)#*(86.90±14.56)#*(93.18±18.22)#*(88.34±10.82)#*常規組 干預前45.95±5.1656.75±4.9161.85±10.1660.13±10.42干預后 (63.22±9.65)#(72.1±10.98)#(80.47±13.11)#(74.10±9.98)#
1.3 觀察指標和相關標準
①護理總有效率。②患者遵醫用藥行為、飲食行為、運動行為、血糖監測行為評分(每一項遵醫行為總分100分,分數越高,遵醫行為越高)。③護理前后患者生存質量的差異。顯效:經干預,低血糖癥狀消失,血糖控制良好;有效:經干預,低血糖癥狀改善,血糖控制較好;無效:達不到上述標準。護理總有效率=(顯效+有效)/每組患者總例數×100%[6]。
1.4 統計方法
數據采用SPSS21.0軟件處理,護理總有效率、護理前后患者生存質量的差異采取χ2檢驗(%表示),患者遵醫用藥行為、飲食行為、運動行為、血糖監測行為評分采取t檢驗()表示。統計學意義判定標準:P<0.05。
2.1 護理總有效率比較
個體化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顯著比常規組高,P<0.05,見表1。
2.2 患者遵醫用藥行為、飲食行為、運動行為、血糖監測行為評分比較
個體化組患者遵醫用藥行為、飲食行為、運動行為、血糖監測行為評分顯著比常規組好,P<0.05,見表2。
表2 患者遵醫用藥行為、飲食行為、運動行為、血糖監測行為評分比較()

表2 患者遵醫用藥行為、飲食行為、運動行為、血糖監測行為評分比較()
組別 遵醫用藥 遵醫飲食 遵醫運動 遵醫血糖監測個體化組常規組t值 P值99.23±5.34 81.72±5.95 8.274 0.000 98.53±7.44 85.46±6.25 9.024 0.000 92.73±8.13 80.67±7.82 10.235 0.000 95.44±8.55 83.23±7.66 9.262 0.000
2.3 護理前后患者生存質量的差異比較
干預前兩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功能等生存質量指標相似,P>0.05;干預后個體化組較之常規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功能等生存質量指標改善更顯著,P<0.05,見表3。
老年糖尿病并發低血糖發病率高,加上老年糖尿病患者對低血糖耐受性低,合并多種基礎疾病,在低血糖發生后容易誘發急性心腦血管事件,嚴重者可出現死亡[7-8]。因此,護理人員需加強對老年糖尿病并發低血糖患者的病情監測和觀察,加強巡視,并做好患者藥物護理、飲食護理、心理護理、運動護理和血糖監測等個體化護理工作,以預防和及時處理低血糖現象,改善患者預后[9-10]。
該研究中,常規組給予普通護理方式;個體化組給予個體化護理方式。結果顯示,個體化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顯著比常規組高,遵醫用藥行為、飲食行為、運動行為、血糖監測行為評分顯著比常規組高,干預后個體化組較之常規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功能等生存質量指標改善更顯著,說明老年糖尿病并發低血糖給予個體化護理方式進行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提高其遵醫用藥、飲食、運動和血糖監測行為,促進其生存質量的提升,值得推廣。
[1]馬紅利.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護理措施[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13):74-75.
[2]姚田芳.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預防及護理要點分析[J].大家健康,2016,10(4上旬版):241.
[3]王建英.系統性護理對老年糖尿病并發低血糖患者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11):127-128,131.
[4]姚美芳,仇紅霞.老年糖尿病并發低血糖的觀察與護理[J].泰山醫學院學報,2014,24(10):1087-1088.
[5]秦鑫.老年糖尿病并發低血糖患者實施系統性護理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33):345-346.
[6]于偉,于兵.老年糖尿病并發低血糖的預防及護理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2013,24(10中旬刊):151-152.
[7]藍艷,劉靈芝.系統性護理對老年糖尿病并發低血糖者的影響觀察與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1,8(44):293-294.
[8]朱仙君.老年糖尿病并發低血糖的護理分析[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0,2(7):197-198.
[9]李敏.老年糖尿病并發低血糖的護理[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1,20(17):124.
[10]吳敏.老年糖尿病并發低血糖的護理干預[J].中國實用醫藥,2011,6(1):263-264.
R59
A
1672-4062(2016)10(a)-0147-02
10.16658/j.cnki.1672-4062.2016.19.147
2016-07-05)
張微(198.10-),女,河南沁陽人,本科,護師,從事護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