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潔
摘 要: 采用文獻資料法、實驗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等方法,對“主題教研活動”與體育教師的教學效能感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在課堂管理維度上,實驗1年后比實驗前(p<0.05,ES=0.26)、實驗3年后比實驗1年后(p<0.05,ES=0.34)的差異都具有顯著性(p<0.05);在教學策略與技巧維度上,實驗2年后比實驗前(p<0.05,ES=0.28)、實驗3年后比實驗前(p<0.05,ES=0.25)的差異也具有顯著性。結論:采用“主題教研活動”進行教學培訓,有助于提高體育教師的教學效能感。
關鍵詞: 主題教研活動 體育教師 教學效能感
1.引言
“課程的變革,從某種意義上說,不僅是變革教學內容和方法,而且要變革人[1]”。可見,人的因素在教師的教學活動中非常重要。
體育教學,是體育教師在自身心理因素參與下的創造性行為。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對自己能否出色地完成教學活動的認識,對體育教學活動起著重要的作用。目前,如何通過對體育教師的心理干預強化體育教學的效果的相關研究較少,而從與教師日常工作聯系最密切的主題教研活動入手進行心理干預,對提升體育教師效能感的研究就更少。因此對其進行研究將為這一領域的研究起到推動的作用,對各學校更加重視體育教師主題教研活動的開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2.研究對象和方法
2.1研究被試
本研究的實驗被試為2012年參加泉州市骨干體育教師培訓的38名體育教師,其中男教師22人,女教師16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本研究以“體育教師教學效能感”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上查閱相關論文32篇,以了解關于體育教師教學效能感研究的基本現狀,并下載了馬勇占2005年發表于《體育科學》的《體育教師教學效能感量表的建構》,采用其編制的現成量表作為本研究的研究工具。
2.2.2實驗法
(1)實驗設計
本實驗采用前實驗設計的單組前后測設計進行實驗。單組前后測設計是指在實驗處理之前增加了一次前測,通過前測可以獲得所抽取樣本的初始水平或心理特征,再與單組后測結果進行比較,以分析實驗處理效應的一種實驗設計方法[2]。
本研究的實驗設計為:前測——實驗處理——后測。
(2)實驗過程
在進行本實驗前,先采用研究量表,對被試體育教師進行一次教學效能感的測量,把測量結果作為實驗前數據保存;于實驗進行了1年、2年、3年后,再次采用同樣的研究量表,對被試體育教師的教學效能感進行測量,把測量結果作為后測保存。
(3)“主題教研活動”及其開展要求
本研究的“主題教研活動”是指:在集體性的體育教師培訓系列活動中,賦予每次活動以一定的主題,全體體育教師以該主題為教研活動的內容,開展討論、講座、分享等活動的一種教研活動方式。教研活動的主題一般為:體育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理論困惑、實踐難題、理論反思、教學操作方法討論等。
本研究開展“主題教研活動”時,要求:
①每次教研活動都分配一位教師作為主持人,負責本次教研活動的正常進行。
②作為活動主持人,應提前準備好主題教研活動的主題,并在上一次教研活動結束時向全體教師宣布,以讓全體教師有充足的時間準備下次教研活動的討論內容。
③在教師無法開展正常的研討活動時,主持人要負責把教研活動自然過渡為專題講座。
④主題教研活動的內容可以是專題討論、專題講座,也可以是經驗分享、好課觀摩等。
2.2.3問卷調查法
采用《體育教師教學效能感量表》對被試體育教師進行實驗前及實驗后的測量。
《體育教師教學效能感量表》是馬勇占于2005年編制的,該量表包括四個維度:課堂管理、教材呈現清晰度、教學測量與技巧、師生互動等。《體育教師教學效能感量表》僅有20個條目,每個維度5個條目,采用6級李克特記分方法:從“完全做不到”為1分到“做得非常好”為6分,依次遞增。研究者報告該量表的結構效度較好[3]:χ2/df=1.52,GFI=0.96,A GFI=0.96,CFI=0.97,RMSEA=0.04。
采用《體育教師教學效能感量表》對被試體育教師進行測量,每次測量均發放問卷38份,回收有效問卷38份,有效回收率100%。
2.2.4數據統計法
本研究收集的全部數據由研究者本人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統計分析。
3.研究結果與分析
3.1實驗處理前后教師教學效能感的得分及差異檢驗
為了了解教師在經過三年的“主題教研活動”的實驗干預后,在教學效能感各個維度上的變化情況,對四個時間點上教師效能感得分進行統計及方差分析,具體結果見表1。
通過方差分析,結果顯示:教師的教學效能感在“教材呈現清晰度”和“師生互動”維度上,實驗前后不存在差異,但在“課堂管理”維度和“教學策略與技巧”維度上,實驗前后存在差異。采用LSD經進一步的事后比較表明:在“課堂管理”維度上,差異的來源存在于1年后和實驗前之間、3年后和1年后之間;在“教學策略與技巧”維度上,差異的來源存在于2年后和實驗前之間、3年后和實驗前之間。
3.2“主題教研活動”提升體校教師教學效能感的效應量分析
效應量是指實驗處理產生的效果的大小。為了分析“主題教研活動”的實驗處理對被試教師教學效能感提升的效果,對被試教師教學效能感的幾次測量中存在顯著差異的課堂管理維度和教學策略與技巧維度數據進行效應量的分析,具體分析結果如表2。
根據科亨等人所使用的衡量效應量規模的標準[4]:0.2~0.5以上的效應量可視為中等規模效應量,因此,從表2可以看出,在“課堂管理”維度上的1年后較之實驗前、3年后較之2年后,以及“教學策略與技巧”維度上的2年后較之實驗前、3年后教師實驗前,該“主題教研活動”提升被試體育教師教學效能感的效應量都達到中等規模,表明該實驗對被試體育教師教學效能感的提升有較好的效果,在實踐中有較好的意義。
3.3“主題教研活動”提升體育教師教學效能感的原因分析
教學效能感反映的是教師對自己能否出色完成教學活動持有的主觀判斷,這種主觀判斷一般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是否具備較好的理論水平,是否具有較多的實踐經驗是最重要的兩個影響因素。
在本實驗主題教研活動中,開展的教研活動雖然在形式上多種多樣,有專題講座、經驗分享、好課觀摩、專題討論等,但這些活動的核心無外乎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踐經驗的提升兩個方面,而這兩個方面恰恰是影響教師教學效能感的最重要的兩個因素。
參與主題教研活動的體育教師在活動過程中,能通過同行或者專家的專題講座、主題研討等活動獲得理論知識的提升;通過經驗分享、好課觀摩等活動獲得實踐經驗的積累。理論知識的提升和實踐經驗的積累,必然會使得體育教師重新認識自己:不管對自己從事的教學活動的理論理解方面,還是對自己表現出來的實踐操作方面。這種對自己更良性的重新認識,能增強自己對完成體育教學活動的信心,認為自己能更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從而增強自身的教學效能感。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4.1.1有序開展的教研活動,能促進體育教師對課堂管理和教學策略與技巧的效能感。
4.1.2主題教研活動對體育教師教學效能感各維度的影響不盡相同:對“教材呈現清晰度”和“師生互動”維度的影響不明顯,但對“課堂管理”和“教學策略與技巧”維度的影響較為明顯,且與隨活動時間的延長呈正比關系。
4.2建議
4.2.1學校應建立良好的校本教研活動制度,促進校本教研活動的常態開展。
4.2.2學校應為體育教師提供更多的培訓時間、培訓機會。
4.2.3學校應建立校本教研的激勵機制,增強教師參與校本教研活動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35.
[2]佟立純,李四化編著.體育心理實驗與測量指導手冊[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7:6.
[3]馬勇占.體育教師教學效能感量表的建構[J].體育科學,2005,25(3):47-51.
[4][美]薩爾金德(Salking,N.J)著,史玲玲譯.愛上統計學[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