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衛琴
摘 要: 思政教育需以系統性及整體性為基本特質,需建構科學綱要,在教育工作中提綱挈領整體把握教育方向,從而創設科學教育框架并引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章有序順利進行。鑒于此,本文立足整體性視角審視思想政治教育常態,著眼完善思政育人系統,并從課程設置、創新育人方法、人力資源、育人方案等諸多方面闡釋推進思政教育改革策略。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 整體性 教育策略 多元化
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雖然為人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從某種角度上也改變了人民的生活方式及思維方式。尤其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渠道增加,流動速度加快,國際文化對傳統文化造成巨大沖擊,我國優秀傳統思想文化遭受蠶食。此外,社會風氣功利化,這是我國在發展進程中越發凸顯的矛盾。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功利思想逐漸占據主導地位,我國民眾接受傳統優秀文化愿望不夠強烈,這也是我國思想道德水準下滑的原因。在上述因素影響下,我國社會思想價值觀念呈多元化發展趨勢,社會意識形態穩定性降低,民眾思想嚴重分化。在此情況下,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樹立科學價值觀,以此遏制全社會道德素質下滑頹勢,為國家培育合格建設者、接班人。
一、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
當下高校思政教育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其中較為嚴重的問題之一在于教學實際整體聯動性較弱,即呈現出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剝離、理論教學與實踐引導分離、校園教育與社會教育“失聯”等亂象。導致如此窘境之根本原因在于思政教育各個主體單位缺乏必要溝通聯系,在教化工作中各個單位喜好“獨行”,沒有建立聯動機制。除此之外,教學實際中嚴重缺乏整體性觀念,沒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沒有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也是制約教學實效性之壁壘。鑒于此,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樹立整體性視角,努力做好教育體系建設,積極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拓展教學層面,實現課內外教學一體化,完善育人系統提高校內外協同性。
二、整體性視角下提高思政教育效率之措施
正如上文所言,整體性視角下思想政治教育需構建科學的教育體系,需整體各個教育組織的內在聯系及其協調性,此外,思想政治教育還需向校外延伸,并合理利用社會資源建構科學教育體系。從思政教育本質來看,其教學體系大致可以分為校內系統及校外系統,為保證論述思維調理清晰,筆者將分別闡述兩部分的內容。下面主要講解校內系統的整體建構策略。
1.完善課程設置,加強人文素質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需打破傳統教育之壁壘,擺脫常規理論課程設置束縛,積極增設人文社科類課程,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誠然,思政教育不能改變“以人為本”的教育總體方向,不能輕視素質教育本質,不能落入機械化、單一化教學窠臼,而是應該完善課程設置,將人文社科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之中,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以此提高教學實效性。在設置思政課程體系時,校方應充分審視校園教學資源,將哲學、文學、心理、歷史、社會、經濟、法律等內容納入思政教育體系,以此豐富思政教育內容,增強教學實效性及可持續性。
2.促進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培養學生綜合技能。
思想政治教學的宗旨是提升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并促使學生學以致用,以此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由此觀之,思政教育的目標應當指向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實際思政教育體系中,思政理論教學往往依托于模擬教學以期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黨團組織在思政教育中嚴重缺乏實踐活動,“黨課”、“團日活動”等內容,要么趨于理論化,要么流于表面。思政教育與其他學科不同,其實踐活動不能以課堂為主要場地,深入實際生活的實踐活動才能有效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準。由此可見,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各個院校都應該整合教學資源,優化資源配置,為學子營造良好的實踐環境。此外,各個院校也應該鼓勵學生將思政理論付諸實踐活動。為保證實踐教育落到實處,各個教育單位如輔導員、思政教師、黨團支部、教育處等應積極溝通系統,建立聯動體系,協調開展思政教育活動。譬如為“加強誠信教育,矯治學生舞弊現象”,可由教育處牽頭,由黨團支部協助開展“拉橫幅”、“宣傳講座”等活動,以此加大誠信教育宣傳力度。此外,輔導員應積極組織召開班級會議配合宣傳教育,最后應注重誠信教育,將誠信意識植入學生腦海深處,使學生心中警鐘長鳴。
3.做好校園文化建設,幫助學生自我提升。
做好思政教育,一方面需要優質的教育,另一方面得益于學生自我提升。并且為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應該從整體性視角看待二者的內在聯系,一方面加強理論教育,另一方面促使學生自我提升。學生自我修養由兩個方面決定,一是內部因素,二是外部因素。所謂外部因素,實質上指的就是良好的校園文化。良好的校園文化為學生思想道德培養提供了優渥的環境,正所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由此可見無論是文化環境還是物質環境都對學子優秀品格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具體可從以下幾個層面做好特色文化建設,增強高職學思政教育實效性:
其一,加強物質文化建設。為了契合高職思政教育,各個院校都應該做好物質文化建設,譬如在校園內建設思政教育長廊,以版畫及語錄等形式展示思想政治理論知識。
其二,做好精神文明建設,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內容,它不僅包含了院校的辦學理念、精神追求等內容,而且是規范學生行為的重要準繩。
4.完善思政教育人力資源體系建設。
縱觀當下思政教育體系,思政教師和輔導員是一線教職工,諸多高校都十分依賴一線教職工之力量,卻缺乏對其工作壓力的認真審視。從實際上看,高校思政教師和輔導員人數相對較少,在思政教育中往往顯得勢單力薄,憑借微薄之力想做好思政教育工作存在局限性,其實效性必然較低。因此,為有效提高思政教育實效性,就應該加強思政教育體系人力資源建設。各個院校黨政領導應審視并認同思政教育之關鍵作用,同時應采取有效措施,從思政教育工作體系選拔、培育、管理機制改革入手,構建科學合理的激勵制度,以此吸納優秀教職人員,并激發其工作熱情,從而提高思政教育效率。要想達到以上成效,就需校方黨政領導采取積極措施、優化資源配置、建構保障機制。首先,在人才遴選上要尊重客觀事實并秉持公正、公平、公開之原則,為優秀人才選拔奠定基礎。其次,在人才培育上,需采取定期培養與不定期培養相結合,專業培養與綜合培養融合等有效措施,以此全面提高思政教職員工的綜合素質。最后,在人才管理上,應加強資金投入壯大師資隊伍;建立科學合理的獎懲制度,獎勵積極優秀人員、懲戒散漫落后人員,以此調動思政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
5.利用科學技術,創建互動機制。
正所謂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思政理論教學開展過程中,教職工應積極組織教學活動、做好引導互動交流工作開展,以此激發學生思維活性,提高思政教育實效性。由此可見,為了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積極促進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交流是十分必要的。在思政教育中做好互動的策略有很多,在計算機技術支持下,師生間的互動交流機會極大增加,學生與教師的交流障礙得到弱化,學生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匿名與教師溝通,這樣既不受時空的拘束,又極大地降低了師生溝通壓力。總而言之,為了確保思政教育實效性,校方應該采取合理的措施做好師生間的互動交流。
三、整體性視角下,校內外思政教育工作的協調統一
馬克思理論指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學子是社會自然人的一部分,其自身發展同樣與社會有著密切的聯系。從思政角度來看,學子思政價值觀念之形成與發展,不僅受到校園教育的影響,社會因素、家庭因素也同樣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由此可見,在整體性視角下的思政教育工作,并非單單著眼于校內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也是構成思政教育體系的重要部分。加之信息化社會環境下,各種信息撲面而來,積極信號與消極信息交替,這不斷挑戰著學子科學思想觀念的建構。鑒于此,政府部分、社會媒體應與學校建立交流協作機制,促進教育信息的雙向流通,加強學校教育的同時嚴格控制社會思想導向,從而有效矯治學生思想問題。具體可從以下幾點工作入手:
1.深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促進理論與實踐的充分融合。
上文筆者闡釋了思政理論在校內實踐之內涵及措施,然而校園與社會真實形態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僅僅做好校內實踐是不甚全面的,只有聯系社會實際,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才有助于理論知識的全方位深化。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于思政教育之中,促進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能夠觸動學子思想,有助于學生科學價值觀的形成。思政教育的實踐活動要做到校內與校外相結合,關注校內教育的同時應積極引導學子深入社會、服務社會。譬如校方黨團組織可組織學生進行有益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形式多種多樣,可聯系有關公益組織聯合開展公益活動,如“學習雷鋒活動”等,積極組織學生進行工作實習不僅能夠幫助學生了工作之艱辛,而且能夠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總而言之,積極組織校外實踐活動,是幫助學生走出校園“保護傘”了解社會真實問題的有效渠道,是提升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有效措施。
2.建立志愿服務機制,積極組織志愿服務活動。
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和建設和諧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豐富的志愿活動能夠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同時能夠幫助學生培養健全的人格,從而提高綜合能力。志愿服務活動不僅能夠凸顯奉獻精神,而且是磨礪品格、培養耐心的有效措施。實踐表明,科學合理的志愿服務活動是培養學子良好品德的有效途徑。西方發達國家教育體系中志愿服務機制有著重要的地位,其甚至被視作培養學子健全人格的必要途徑。鑒于此,為提高我國思政教育整體實效性,校方應借鑒并合理運用科學教育經驗,積極建立志愿服務體系。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區、醫院等機構組織的志愿服務,并在志愿服務后取得有關憑證作為學生整體評估的資料,同時將成為其人生履歷的重要部分。
綜上所述,于整體性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全面建構科學教育體系,完善校園思政教育體系,從課程設置改革入手,再過渡到校園文化的建設方面,最后還需加強人力資源管理;不僅如此,還需加強校園教育與社會實踐教育的聯系,促進學生積極實踐,在社會活動中運用知識,并深化體會感知以此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中發[2004]16號:10-11.
[2]鮮開林.構建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整體性的和諧育人新機制[J].軍隊政工理論研究,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