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寧
【摘要】目的 探討冠心病患者凝血功能與心血管意外的相關性。方法 選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4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實施冠狀動脈造影檢查,觀察患者心血管凝血情況,統計心血管意外發生例數。結果 患者中出現心血管意外25例(39.06%);在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TAT(抗凝血酶原復合物)、FG(纖維蛋白原)、D-dimers(D-二聚體)、P-selectin(P-選擇素)等凝血功能指標方面,致死性心血管意外患者>非致死性心血管意外患者>無心血管意外患者,三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凝血功能與冠心病患者心血管意外關聯性較大,凝血功能指標水平越高,發生心血管意外的概率就越高。所以醫護人員在臨床檢測中必須要注意觀察冠心病患者凝血功能指標變化情況,一旦升高,要立刻給予患者有效的治療措施,最大限度減少心血管意外的發生。
【關鍵詞】冠心病患者;凝血功能;心血管意外;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02.00.02
有學者通過臨床實踐發現[1-2],凝血系統在冠心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中發揮了較大的作用,患者出現凝血斑塊后就可能產生冠狀動脈狹窄,進而形成血栓,所以冠心病患者凝血功能障礙與病情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然而,目前醫學界對該結論存在較大的爭議,本次選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4例,作為探討冠心病患者凝血功能與心血管意外的相關性的研究對象,其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4例作為研究對象,男34例,女30例,年齡42~76歲,平均年齡(59.3±14.8)歲。納入標準:①患者確診為冠心病;②患者知曉研究內容,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患者并發糖尿病、肝腎疾病等;②患者并發有心肌病等其他心臟疾病;③患者在研究前服用過抗凝藥。
1.2 方法
醫護人員在清晨抽取患者空腹肘靜脈血5 mL,將血液標本置入EDTA(乙二胺四乙酸)二鈉抗凝管中,對血漿進行分離處理后,將其裝于3支試管中,離心10 min后,將處理后的標本置入-80℃冰箱中。醫護人員采用ELISA(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對血漿進行檢測。
1.3 效果判斷標準
醫護人員需要觀察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水平,在隨訪期間統計心血管意外發生例數。其中凝血功能指標包括vWF、TAT、FG、D-dimers、P-selectin。
1.4 統計學方法
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4.0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患者中出現心血管意外25例,有患者因為心血管意外死亡8例,心血管意外發生率為39.06%。分析為未發生心血管意外患者、發生心血管意外未致死患者、發生心血管意外且致死患者的臨床資料,無心血管意外患者vWF為(157.85±22.77)%,TAT為(4.92±1.56)mg/L,FG為(3.17±1.26)g/L,D-dimers為(0.37±0.12)mg/L,P-selectin為(12.89±4.39)mg/L;非致死性心血管意外患者上述各項凝血功能指標分別為(168.67±23.51)%、(5.88±2.05)mg/L、(3.50±1.09)g/L、(0.49±0.19)mg/L、(14.18±4.23)mg/L;致死性心血管意外患者上述各項指標依次為(181.62±19.41)%、(7.84±3.39)mg/L、(3.93±1.35)g/L、(0.63±0.31)mg/L、(15.83±3.14)mg/L。采用統計學軟件對三組數據進行對比,發現致死性心血管意外患者各項凝血功能指標均要高于無心血管意外患者和非致死性心血管意外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非致死性心血管意外患者各項凝血功能指標高于無心血管意外患者(P<0.05)。
3 討 論
冠心病屬于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大量的報道證實[3],不穩定斑塊破裂是導致冠心病發生的主要原因,而不穩定斑塊破裂極有可能引發出血,導致患者形成血栓,當官腔被血栓堵塞后,患者就可能發生心肌缺血等嚴重的心血管意外。而且不穩定斑塊破裂后會影響血流循環,導致患者出現心律失常癥狀,病情加重后可能出現心肌梗死,加之裂隙中的血栓會逐漸流入管腔中,導致患者出現其他嚴重的并發癥,所以醫護人員必須要給予高度重視[4]。
血栓是誘發心血管意外的主要因素,而患者血栓形成、發展與vWF、TAT、FG、D-dimers、Pselectin等凝血功能指標有著密切的關系[5]。在本次研究中,我院醫護人員對冠心病患者64例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患者出現心血管意外未致死17例,患者因心血管意外死亡8例,患者未出現心血管意外39例。整理三組患者的臨床資料發現,在vWF、TAT、FG、D-dimers、Pselectin等凝血功能指標方面,三組數據差異明顯,致死性心血管意外患者各項指標水平最高,非致死性心血管意外患者次之,無心血管意外患者最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凝血功能是導致心血管意外發生的危險因素,凝血功能指標水平越高,心血管意外發生概率就越大。因此,醫護人員在臨床檢測中,必須要注意冠心病患者凝血功能,一旦凝血指標上升,立刻給予有效的治療措施,切實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 韓 鋒.冠心病患者心血管意外和凝血功能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2,16(5):828-831.
[2] 許卓帆,吳毅琴,黃冠文,等.冠心病患者心血管意外和凝血功能相關性分析[J].血栓與止血學,2015,22(2):77-79.
[3] 戴文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意外和凝血功能的相關性探討[J].中國民康醫學,2014,27(9):45-46.
[4] 張 鵬.冠心病患者心血管意外和凝血功能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07(17):29-30.
[5] 黃 盛.冠心病患者心血管意外和凝血功能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4):498-499.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