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霞
摘 要:知識管理是新時代下產生的一門新興學科,隱性知識在知識管理中的作用日趨為人們所重視。檔案館是一個知識密集的地方,對檔案館中的隱性知識進行開發與利用,是遵循檔案工作規律、發揮檔案館社會服務功能的關鍵手段。本文主要從檔案館隱性知識的分類、檔案館隱性知識的轉化模式、開發利用檔案館隱性知識的途徑方法以及開發利用過程中需要的條件支持等方面進行論述,以期對檔案館隱性知識的開發利用有較全面的理解。
關鍵詞:隱性知識;檔案館;開發利用
知識管理是知識經濟時代大環境巨變下應時而出的管理革命。知識管理不是一種管理時尚,而是一門新興學科。知識可以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1]在對知識管理的認識與應用上,隱性知識的開發與利用在整個知識管理中越來越凸顯其重要性。檔案館的主要任務是接收與收集檔案,并提供檔案為社會各方面利用。換言之,檔案館主要是對各種顯性知識收集、整理與利用。為了更好地管理顯性知識,充分發揮檔案館提供檔案為社會服務的特性,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對檔案館中得隱性知識進行開發與利用。
1 檔案館隱性知識的含義及分類
隱性知識的概念最早由Polanyi于1958年在其代表作《個體知識》(The Study of Man)中首次提出。[2]之后許多學者從心理學、哲學角度對其產生、獲得、傳播和所發揮的作用進行了分析和闡述。隱性知識被認為是一種難以直接物化、難以機械復制的知識。同顯性知識相比,主體性、個體性是隱性知識的顯著特點。[3]
檔案館為了更好地提供檔案社會服務,在開發檔案館的隱性知識的時候應該不僅關注檔案館內人員或團體的隱性知識,而且也要關注館外檔案利用者或利用群體的隱性知識的開發與利用。筆者認為,檔案館的隱性知識主要包括檔案館館員工作中隱含的隱性知識、檔案館組織機構中隱含的隱性知識、檔案利用者的隱性知識、檔案利用群體的隱性知識等四個方面:
(1)檔案館館員工作中的隱性知識。主要是指檔案館中每個館員在長期學習實踐工作中積累的技能、知識與經驗,這些技能、知識與經驗是每個館員的潛在素質,不易傳播給其他人。
(2)檔案館組織的隱性知識。是指在每個檔案館在工作過程和對外形象構建中的經驗等。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在日常工作中館員間的隱性知識的傳遞與學習,形成本館特色的工作經驗或工作思想;二是檔案館在對外建設中,本館自身形成的建設經驗。
(3)檔案利用者的隱性知識。主要是指檔案利用者在利用方面上的習慣偏好,獲取資源的策略與途徑等利用者自身個人獲取檔案顯性知識的模式習慣。
(4)檔案利用社會群體的隱性知識。是指檔案利用各個群體的利用重點及偏好的內在經驗。比如科技人員對科技檔案的需求,歷史學者對偏記錄歷史的檔案的利用需求等等。
2 隱性知識在檔案館開發與利用的模式
隱性知識的開發利用其實質是隱性知識顯性化和隱性知識的貢獻與創新。隱性知識的顯性化是實現知識共享和知識創造的開始和源泉。日本著名知識管理專家野中郁次郎認為知識創造過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即社會化、外化、整合和內化,這四個階段可以呈螺旋型不斷循環上升。[4]根據野中郁次郎的模型,檔案館的隱性知識主要側重于以下兩個模式進行開發與利用:
(1)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隱性知識間的轉化是個體在社會共同活動中交流共享隱性知識的過程。檔案館館員之間進行業務交流,使對方的隱性知識化為已用。檔案館與檔案館之間進行業務學習與指導,通過館間的學習與借鑒,并與自身館情相結合,形成更符合自身檔案館的建設模式。通過檔案利用者及利用群體進行反饋信息調查與研究,挖掘檔案利用者及利用群體利用過程中的隱性知識,提供講座或其他社會活動形式,引導檔案利用者間的交流利用經驗,通過對這種隱性知識的挖掘,檔案館可以提供更有效率的知識服務。
(2)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化。它是將主觀知識變成客觀知識的過程,并將轉化的知識傳授給他人。通過檔案館內館員、檔案館整體的經驗的總結與提煉,使之顯性化。挖掘檔案利用者與利用群體的隱性知識,通過調查表或者其他形式,將其利用需求、利用模式等顯性化,便于檔案館為有針對性、高效的提供檔案服務提供行動指南。
3 隱性知識在檔案館開發與利用的途徑
開發與利用檔案館中的四類隱性知識的主要途徑,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為切入點實施:
(1)完善檔案館隱性知識管理機制。完善信任的心理機制和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知識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產資源,不同于傳統的生產要素,知識交換是建立在人們相互信任的基礎上的自愿合作,隱性知識的交換與共享更是如此。將激勵機制引入檔案館的建設中,可以鼓勵和刺激館員、檔案館、檔案利用者和檔案利用群體參與到知識管理中,并將他們所持有的隱性知識顯性化,實現共享與創新。在隱性知識管理的開發利用過程中,各個檔案館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逐漸建立健全本館的有效激勵機制,要努力將激勵制度構筑在公開、公正和公平原則的基礎之上。
(2)積極展開業務交流與指導。重視館員的職業生涯規劃,積極組織館員參加職業培訓和進修學習,提高館員獲取新知識和創新知識的能力,積極開展館內業務交流,提高館員的綜合素質,同時加強檔案利用者與利用群體的調查與指導。檔案館開展各項服務,利用者都會留下利用資源的相關信息,包括檔案類別、資源查找習慣等。通過對這些零散信息的搜集、處理和分析,分析利用者類型,所需資料類型、利用者滿意度等,從宏觀上可以掌握檔案館的整體運作情況以改進檔案館的服務,從微觀上則可以為利用者開展個性化的服務,實現優質的檔案服務。
(3)建立虛擬平臺,提供便捷的交流空間。建立館員、檔案利用者等的交流平臺,實現知識尋求者、知識提供者與知識源之間的交流。促進檔案信息資源得到及時的傳送與利用達到知識的共享和創新。檔案館系統可構建一個大的交流平臺對檔案利用者進行館藏介紹與利用培訓,檔案館主頁設置專題討論區或者論壇之類,實現檔案利用者及檔案利用群體隱性知識的共享等。
(4)加強信息技術的應用。檔案利用者與檔案提供者隱性知識的開發與利用,信息技術應用的身影無處不在。如:因特網、內部網、數據庫管理系統、傳播技術、推送技術、數據挖掘與知識發現技術、知識共享技術等。從內部網的建立到全球知識的共享,從交流平臺的構建到利用者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從隱性知識的管理到知識庫的建立,隱性知識的有效開發和利用,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在加強對檔案館隱性知識開發利用的理論的研究外,也要在重視信息技術在檔案館隱性知識開發利用中的應用。
4 隱性知識開發與利用過程中的條件支持
隱性知識的開發與利用,是將分散于檔案提供者和檔案利用者腦中的知識進行管理,是知識管理活動的關鍵 。它是建立在信息管理基礎上的更高級管理,強調的是如何設計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得信息與信息、信息與人、信息與過程之間聯系起來,在知識共享基礎上進行的大量的知識創新。在開發利用檔案館隱性知識時應該用聯系的觀點去看待這個問題,綜合考慮隱性知識的共享與創新,其開發利用還需要其他諸多方面的支持與配合。因此,筆者認為,對檔案館隱性知識開發利用的支持條件主要是:
(1)檔案館隱性知識共享利用的環境建設。營造檔案館的文化氛圍,提供館員隱性知識的學習與交流。檔案部門要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部門文化,鼓勵人們共享知識。各級檔案部門要打破或者削弱各層次館員間等級界限,使管理更為扁平化,創造有利于隱性知識的快速傳播轉化、共享和創新的網絡式結構,增進館員間隱性知識的交流。同時也要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及規章制度的支持。實行政策規定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館員養成自覺意識和團隊精神,使隱性知識開發利用在有序環境中進行。
(2)隱性知識開發利用的技術支持。在隱性知識開發利用的途徑中,筆者已提到信息技術的支持。在此再次提及,是因為技術支持作為隱性知識開發利用的途徑,也是其更好發揮作用必須具備的重要條件。所以在這里強調技術對隱性知識的支持作用。通過網絡可以加強檔案館與外界的聯系,促進館際交流與資源共享,檔案提供者與利用者隱性知識挖掘與利用;通過內部局域網可以實現檔案館內部的信息交流,促進檔案館員之間的業務協作與知識共享。
5 結語
完善檔案館的職能、滿足社會各方面對檔案利用的需要以及更優質地提供檔案服務,加強對檔案館隱性知識的開發與利用是必要手段。將檔案館中存在的隱性知識顯性化并實現知識的共享與創新,是檔案館提高自身工作與服務質量的重要途徑與方法。筆者就檔案館隱性知識的分類、檔案館隱性知識的轉化模式、開發利用檔案館隱性知識的途徑方法以及開發利用過程中需要的條件支持等方面進行論述,以期望探究檔案館隱性知識的開發利用,更好地發揮檔案館提供檔案的社會服務職能。
參考文獻:
[1]劉志國.我國圖書館隱性知識研究述評[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3(1).
[2]周曉東,席倩瑩.隱性知識重用性探討[J].南華大學學報,2014(6).
[3]錢秀萍.高校圖書館隱性知識的開發與利用[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1(15).
[4]張慶來,蘇云.基于SECI模型的圖書館客戶知識管理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3(8).
(作者單位:河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來稿日期:2016-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