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慢
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當我們走下講臺時常常有這樣那樣的遺憾,如果我們課下不對問題做深入的思考,由于思維的慣性,當我們再次面對相同的問題時,仍然沒有本質的改變,因此我要說只有反思才能讓你的課堂變的更美麗。
高三的一節文言實詞推斷課上老師把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以為陳跡。中的向解釋為以前,課后交流的時候就有了爭議,筆者認為應把向吾不為斯役里的向解釋為假使,因為捕蛇者以前就是為斯役。也有人說假使是根據整個語境而做的意譯。向本就有假使的含義,如《三戒·黔之驢》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不該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應該去繁就簡,豈不簡單明了。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彼烊?,不復與言。
這段文字出自蘇教版必修五《漁父》一課,鼓枻課下注釋是敲打船槳。枻,船槳。鼓枻而去中的而是連詞表修飾關系這里強調的是漁父離去的方式。
一生卻提出問題說漁父敲打船槳船兒又怎么離去呢,一時竟讓我無語對答,仔細想來學生的疑問也不無道理,如若給學生解釋說漁父一手敲打船槳,一手劃槳,又太牽強,手忙腳亂,雖歌也不成趣啊,又怎么去表現漁父的,高蹈遁世的灑脫情懷,強調這樣的離去方式意義何在。課后我查閱的古漢語常用字詞典才找到合理的解釋,如蘇軾《石鐘山記》:“微風鼓浪,水石相搏?!惫氖菗]動的意思,《戰國策?韓策二》:“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解釋為敲著刀不就鬧笑話了嗎,由此看來鼓枻而去,解釋為劃著槳離去才最合適。
聽了一堂《我與地壇》第二課時的教學,授教的是一位女教師,課前播放了滿文軍的懂你,有些學生的眼角已經濕潤了,課上老師又問了學生,“讀完這段文字的感受?”學生的回答都是感動,再問為什么感動?答曰:“為母親隱忍著痛苦為兒子默默付出而感動?!庇谑堑诙糠值膬热菥捅欢ㄎ粸槟笎鄣膫ゴ?,當然老師用這堂課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是無可厚非的,這段文字也的確讓人感動,每當我讀到這里都會喚起內心最憂傷的記憶。但反觀文本總覺得有所缺失,老師缺乏對文本的整體性把握,割裂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聯系,讓學生感性的淚水淹沒了理性的認知,這樣以來作者在第一部分提出的怎樣活的問題就成了無解之謎,如果把兩部分聯系起來看,事實上文章的第二部分是解答第一部分的怎樣活的問題,史鐵生要告訴讀者的是,他想明白了要像母親那樣勇敢的面對苦難,堅強的活下去,做生命的強者。
《琵琶行》一文的教學中“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币焕蠋熃o學生補充了人物出場的三種方式,一:開門見山;二:未見其人,先聞其聲;三: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說琵琶女是內心羞澀。還創設情境說男女有別,白居易又深夜造訪。一位有舞臺經驗的學生卻提出了不同看法,認為琵琶女是來自京城長安的一名歌妓,有著多年的舞臺經驗,而且彈奏琵琶的技法高超,她真的會羞澀嗎?細推敲來,說琵琶女內心羞澀還真為不妥,縱觀全文琵琶女雖然色藝雙絕,然世人欣賞的是她的美色,而今年老色衰,飄零憔悴,應是長期被冷落,內心的抑郁不平,知音難覓的心灰意冷,從此不愿面世的苦澀心理。此中情境不經反思,又如何體會得來。
語文教學要大膽質疑,不能迷信權威,要重視學生的思維活動,更不能生拉硬拽。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簡單,教育是最具挑戰和創造力的事業,值得我們去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