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為
一、引言
陶淵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字淵明,世稱靖節先生,得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是國國中古時期的一位大詩人,世稱“五柳先生”,古今文學批評中,多稱他為“田園詩人”。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詩歌表現領域,把田園風光和農村生活帶入詩歌創作中。田園詩是他為中國文學增添的一種新題材,描寫田園景物的恬美、田園生活的簡樸,表現悠然自得的心境。或登高游賞,或與朋友閑聊,或酌酒于檐下,或采菊于東籬,還有那些在春風下生長的青苗,日見茁壯的桑麻,都被他寫入美妙的詩歌中。
二、陶淵明田園詩的主要內容
從內容看,陶淵明的的田園詩可分為四類:
1.描寫田園風光,抒發了閑適自得的心情。這一類詩歌主要描寫了田園風光的自然之美,同時表達了詩人脫離塵世在大自然中怡然自得的快意心情。如,《飲酒》其五,這首詩寫心遠世俗、欣賞自然的興致和領悟。
2.描寫農村的日常生活,抒發勞動的愉快。如,《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情新。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在對田野風景和農事活動的描寫中, 洋溢著一種喜悅之情。由于詩人親自參加勞動, 并由衷地熱愛它,勞動第一次在文人創作中得到充分地歌頌,他的一些田園詩還表現了只有勞動者才可能體會到的思想感情。
3.反映了農村生活的貧苦。如,《歸田園居》其四,詩人通過對荒墟、丘壟、井灶以及“桑林殘朽株”的描寫,展現了一幅農村遭受戰禍動亂之后的殘破荒蕪的凄涼景象。這首詩的情緒有些傷感,卻反映了當時農村的真實情況。
4.表現了詩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社會理想的追求。歌頌大自然的美好,傾吐詩人對黑暗現實的厭惡,是陶淵明創作的主旋律。如,《桃花源詩》,詩人以極大的熱情,從生產到生活,從自然環境到人們的思想面貌,對桃花源作了十分全面地描繪。這一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戰亂后的農民希望和平幸福的愿望。
三、陶淵明田園詩的藝術成就
1.蘊涵深刻的哲理意味。陶淵明的詩,大多在字面上寫得很淺,好象很容易懂;內蘊卻很深,需要反復體會。如,《飲酒》(其五)中開頭說,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車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門庭若市的情景,“心遠”是對社會生活軌道的脫離,必然導致與奔逐于這一軌道上的人群的脫離。那么,排斥了社會的價值尺度,人從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點呢?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一方面強調自耕自食、儉樸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視人和自然的統一與和諧。
2.真摯的情感和高尚的品格。就陶淵明的作品看,他的藝術成就最突出地表現在真摯地反映了高潔的人格。結合那個時代的風氣來體會,陶淵明的作品沒有枯燥的說理,沒有繁復的雕琢,他的作品真摯地反映了他的人格,沒有一點掩飾,這是他超出同時代文學風氣的典范,也是他作品不朽的內在原因。如,《歸去來兮辭》序,詩人說自己做官是因為家貧,孩子多,田里收入不夠維持開支,“余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但陶淵明的這些話很直白,不是一般士大夫所能說出來的,陶淵明的真摯和他高尚的人格是分不開的。
3.樸素的語言風格。描寫田園生活需要一種樸素的語言,一切華麗的詞藻都用不上。鐘嶸《詩品》里認為,陶淵明“風華清靡,豈直為田家語”,不管是“清靡”,還是“田家語”,都是大自然中的一種景色。陶淵明在詩里描繪田園生活,愛寫清淡和清麗的景色。如,“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他的色調是樸素的,因為那幅田園生活的圖畫不適合著色,于是他用白描來表現樸素的風格。“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等詩句,描述陶淵明歸隱田園、從事躬耕的切實感受,帶月荷鋤,夕露沾衣,實景實情,生動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