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
小學語文中的古代詩歌,語言精煉,意境優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意象儲備貧乏,對詩歌中所描繪的社會時代、人物思想、風土人情感到疏遠,因而古代詩歌教學一直是小語教學中的一大難題。多媒體教學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促進學生對古代詩歌的學習理解,還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為進行古代詩歌教學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手段。
一、運用多媒體教學,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媒體都是以物質形式出現的,現代教學媒體的利用效果大大高于傳統教學媒體,再加上良好的學習情境,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前提和基礎。多媒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維持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這種良好的學習情境正是教師所追求的。因此,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古代詩歌教學時,要努力通過圖、文、聲等多種功能,給學生以適當的感官刺激,由此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如,教學《楓橋夜泊》時,學生還未走進教室,教師便打開計算機,播放早已準備好的軟件,整個教室里立刻回蕩起旋律優美的樂曲。整個教室回蕩著音樂,學生在強烈的文化氛圍感染下,就會產生學好古代詩歌的強烈愿望。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習效果
1.創設詩境,感知整體美。
在教學中應巧妙運用電教媒體,化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通過絢麗的畫面、鮮艷的色彩和悅耳的音樂為學生創設優美的詩境。這樣,有助于學生較為迅速、深刻地整體感知詩文,體會作者蘊涵在詩中的思想感情。(1)畫面展示意境法。詩是抒發詩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過形象構成一種意境,然后借助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如果教師能將抽象、凝練的語言與具體的形象實物聯系起來,將古代詩歌中的“形象”化為可作用于視覺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圖片,那么教學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音樂感受意境法。音樂是開啟人們感情閘門的鑰匙,古代詩歌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廣為流傳的千古絕唱,詩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必然聯系。在教學中,把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律溝通起來,有利于學生披文入境,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是首送別詩,詩人與故友的離情別緒,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學中,可選用與所教古代詩歌的詩意相協調的古箏樂曲《送別》,用舒緩、輕悠的旋律喚起學生豐富的想象,使他們如臨其境。
2.優化朗讀訓練,體會情感美。
古典詩歌由于其藝術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語言、音樂、繪畫、情感多種因素的美,然而要想把古代詩歌讀出韻味來,也并非一件易事。因為詩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語言,貫串其間的往往就是“情感”這條看不見的線索。因此,在幫助學生讀懂詩句的基礎上,教師就要通過朗讀體會詩的節奏和韻律,培養學生的語感,使學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如,教學《尋隱者不遇》這首詩時,可在學生理解詩句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詩畫欣賞”。在大屏幕上展現一幅美麗的圖畫:先讓學生聽配樂詩朗誦,伴著舒緩的弦樂,學生靜靜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遠的寫意畫,耳中聽到的是曲調宛轉的古曲和充滿激情的朗誦。每位學生都在朗誦中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美,朗讀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運用現代教學技術,增大教學密度,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前,根據教案精心設計編排教學軟件。雖然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課前的精心設計和準備卻能極大地提高課堂上的教學效率。課堂上,教師只要點擊鼠標,就能在短時間里使學生看到清晰的畫面、逼真的錄像、動聽的音樂,避免教師動手操作教具時的手忙腳亂和顧此失彼,從而贏得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一節課中,既完成了詩句理解和朗讀、背誦訓練,又對學生進行了作者簡介、詩句評析和作者其他作品的欣賞。使學生提高了朗讀水平,增強了審美情趣,也使學生對作家、作品、詩歌的風格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所以,要想運用多媒體手段教好古代詩歌,需要教師提高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水平,這樣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適應現代學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