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培養和發展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最終使學生形成語文素養。不然看到,當前的閱讀教學還存在著不盡人意的地方。有表面熱鬧的“滿堂問”,有眼花繚亂的多媒體,有雞零狗碎的解析,有轟轟烈烈的“花架子”。這些都是對新課標的曲解,陷入單一低效的閱讀教學狀態。實際上,教師、文本、學生是一個互動、不斷生成、拓展、螺旋上升的過程。
一、激發興趣,搭設閱讀訓練平臺
根據教育心理學原理,起始狀態的學習欲望源于學習動機的激發,不同年齡的學生有著不同的需求心理。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情感逐漸豐富,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實踐證明,創造情境,能引起學生的思維興趣,為強化閱讀訓練奠定基礎。
二、學會提問,提高閱讀訓練效率
高效的閱讀教學離不開學生善問、會問。學生問的過程,是加深理解課文,內化知識的過程,因為學生提問是“經過了自己的一番探索”之后,“再來聽教師的指導,印入與理解的程度一定比較深切”。(葉圣陶);同時也是體現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合作、體驗自悟自得的過程;樹立和強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所以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1、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足夠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強調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獲得主體性發展。
2、教師要努力營造民主、平等、合作、和諧的氛圍。讓思維在不斷碰撞中產生火花,極地發掘創造潛能,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新精神。
3、教師要努力引進積極的評價機制。承認發展中學生的差異性,讓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發展;必須重視學生發展的獨特性,捕捉優點。讓每個學生形成特色和鮮明個性。
三、訓練扎實,追求閱讀訓練實效
扎實的訓練有助于豐富學生詞匯,積累各種句型、句式及學習修辭手法和寫作方法,對活躍思維、豐富想象、熟練思維方法大有裨益。
1、鼓勵求異思維。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閱讀體驗,自然會有學生產生與慣性思維不同的思維方式,這是非常可貴的課堂生成資源,對于教師我們應鼓勵學生開闊思維并通過求異思維達到統一認識、培養學生深入理解語言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求異思維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尋求答案,可以防止思維的僵化。如教《徐悲鴻勵志學畫》,可以提問:“面對外國學生的嘲笑,假如是你你會怎么做?”這是啟發求異思維的問題。有的同學說會和外國學生爭論,一直說到他服氣;有的說用拳頭告訴外國學生中國人是不好欺負的,有的同學還會說反過來換一種幽默的方式也調侃嘲笑這個外國學生等。學生思維非常活躍。老師接著引導學生從眾多的方中尋求最佳答案,最后得出像徐悲鴻這樣不動聲色暗下決心勵志學畫其實是最理智的,也是最好的結論。使學生的認識統一到要讓別人信服自己必須用實際行動來證明的認識上來,通過求異思維達到統一認識、培養學生深入理解語言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鼓勵邊讀邊思。科學的閱讀訓練一定是思維和閱讀統一的訓練。良好的邊讀邊思習慣的形成,對發展思維能力和提高閱讀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1)教師要引導學生尋覓課文異乎尋常的安排,領悟作者立意的高超、構思的精妙和遣詞造句的苦心。如《徐悲鴻勵志學畫》“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句話是本文的重點之一,要抓住這個重點進行質疑:“功夫”是什么意思?徐悲鴻在巴黎求學時是怎樣下功夫的?“有心人”是什么意思?徐悲鴻是一個什么樣的有心人?作者為什么要用這樣的一句話來形容徐悲鴻?
(2)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思考問題,加深對課文內容和思想的領悟。新課標也指出:“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如《虎門銷煙》,有學生問:“當年的鴉片給中國造成了怎樣的災難,虎門銷煙有什么意義?”可以讓學生聯系今天的現實進行討論:今天在一些地方毒品死灰復燃,它的危害又表現在哪里?在討論中讓學生聯系課文,聯系實際,暢談自己的感受,提高認識和覺悟。
(3)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保持質的穩定性是相對的。當事物發展到它的質受到嚴重阻礙時,就會沖破舊的度,促進事物的發展。所謂思維的質就是反映在個體身上的某一階段所具有的思維能力和思維習慣,而這種“質”具有差異性和動態性。當學生的學讀思路阻斷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假設的方法去發現不易發現的問題。如《田園詩情》,最后一個自然段不寫行不行?“這就是真正的荷蘭。”這一自然段只有這么一句話,看似多余。其實細細思考,這一句簡短的話就點明了文章的主題,表達著作者對荷蘭的無比熱愛和由衷的贊嘆。
朗讀訓練是閱讀教學中十分重要也是最根本的環節。其訓練方式也很多,如指讀、齊讀、小組讀、范讀、自由讀、分角色讀等等。不管哪種方式,教師首先要注意保證學生讀的時間,其次要精心選擇朗讀訓練點,還要體現出目的性和層次性。最終要讓學生通過讀充分感知課文用詞的準確、造句的生動、布局的精妙、感人的情趣,從而激起學生情感的漣漪,達到“美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