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忠
摘 要 新課標的實施要求教師要更全面的進行教學革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導入教學法”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導入教學”雖然所占的時間不多,但是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巧妙進行導入教學,不僅能引人入勝,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想學”“樂學”,而且還可以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更加投入到學習氛圍中。
關鍵詞 初中 語文課 導入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2-0034-01
在教學中,導入是一個重要的環節。雖然所占的時間不多,但是根據教材特點,巧妙導入,不僅能引人入勝,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想學”“樂學”,而且可以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更加投入。因此,教師一開始上課就要采用適當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情感,轉移學生的注意力,打動學生的心靈。那么,在語文課教學中如何成功地導入呢?由于教育對象、教學內容的不同,導入的方法也多種多樣。在多年的教學中,我有如下的體會。
一、溫故知新,以疑激趣
這是一種較常用的導入方式。即根據教材的內在聯系,從對上節課內容的復習提問導入新知識,既能促使學生牢固掌握已學的知識,又能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去發現問題,探索新知識。如講《范進中舉》這一課時,教師先復習上節內容,提出問題:孔乙己是怎樣一個人?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社會原因是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如下: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魯迅的《孔乙己》,由孔乙己的悲劇我們可以看到,使他成為犧牲品的是封建科舉制度,是封建科舉制度把他吞噬。孔乙己的悲劇充分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摧殘人才的罪惡。今天我們學習《范進中舉》這一課,文中刻畫了一個熱衷于科舉的范進,雖然他的命運和孔乙己有所不同,但從他身上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封建科舉社會的罪惡,封建社會的黑暗。那么孔乙己和范進有什么不同呢?請看課文。這樣導入很自然,且以疑激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整堂課的氣氛都很活躍。
二、音樂導入,以情激趣
根據教材內容,用音樂導入新課,能快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達到以情激趣,產生共鳴的效果。如教《周總理,你在哪里》這課時,先放錄音,讓師生沉浸在詩歌朗誦的節奏里,之后筆者介紹了總理臨終的囑咐:把自己的骨灰撒在祖國的大江南北。聽到這里,有的學生眼眶噙滿淚水,流下激動的眼淚,有的甚至哭出聲來。這完全是至情至景的感覺,很快使學生進入了學習的意境。
三、謎語導入,幽默激趣
根據教學內容,利用謎語導入,幽默激趣,啟迪學生思維。如在上丁時祺的《回聲》一課時,教師先出個謎語要大家猜:住在深山坳,誰也捉不到,你喊他也喊,你叫他也叫,近聽聽不著,遠聽見分曉。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不一會兒就講出謎底——回聲。這樣學生沉浸于猜謎語活動的趣味中,使整堂課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完成教學任務。
四、實物操作,以動激趣
這種導入方法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即興表演。方法直觀,氣氛熱烈活躍,以動激趣,可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調動其積極性,且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創造表演能力。如在教《小橘燈》這課時,課前教師準備好橘子、蠟燭,讓同桌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小橘燈。學生很快做成后,老師宣布:今天我們學習冰心的《小橘燈》,看看作者細致描寫那只“小橘燈”有何用意?學生對剛才的表演回味無窮,積極思考,又是在輕松愉快中完成了教學任務。
五、結合學生提問,以用激趣
這要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用一兩個學生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以用激趣。如前一天有一位學生提出問題:“怎樣才能學好語文?”第二天剛好上《愚公移山》。于是教師結合學生提出的問題導入新課:同學們,昨天有同學問我怎樣才能學好語文?其實很簡單,只要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天塹也能變通途;只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沒什么學不好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種精神。這樣導入,同學們都很投入,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學習上。
總之,從實際出發,根據教材特點,巧妙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只要我們用心去鉆,善于總結,一定能使每堂課都引人入勝,讓學生“想學”“樂學”,不再把學知識當成是包袱,而是朋友,從而提高學習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