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慶
[摘 要]劉少奇在處理地方沖突問題時,主張追究事件責任人并給以相應的處罰;在國家機關違規時,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嚴肅處理,以樹立政府的權威;非常重視“人”的感受,從“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穩妥謹慎處理問題,尤其是處理民族宗教問題;要求國家機關嚴格按照民主法治的規則辦事。這對當今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劉少奇;建國初期;地方沖突;社會管理
[中圖分類號] D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928X(2016)11-0025-03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事關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事關國家長治久安。如何處理好地方沖突的問題正是加強社會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地方沖突所包含的內容相對豐富,不但包含群體性事件等明顯的沖突,也包括未曾造成事件卻存在著可能性的隱性、潛在沖突。新中國成立初期,許多地方的矛盾、沖突難以一時平定下來,許多問題對剛執政的共產黨而言尚是新問題、新矛盾,處理好這些問題需要高超的領導藝術和較豐富的政治經驗。劉少奇作為負責處理日常事務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常是對處理地方沖突問題做出指示的最直接參與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對顯性沖突的處理實際上是已發生事件的善后工作,因此有必要探究事件發生的原因、追究事故責任人并給以相應的處罰。
(一)明確權責,督促積極履職,消除官僚主義作風。黨政管理機關的官僚主義及錯誤較易引起社會沖突。南京東善橋林場被毀事件就是一例。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東善橋林場于5至7月間由解放軍代表接管。當時社會秩序尚未穩定,附近群眾1000多人次在少數壞人的乘亂煽動下,盜伐哄搶林場樹木。由于管理機關疏于管理、履職不力的官僚主義作風,及缺乏對人民財產的愛護之心,對盜伐哄搶的制止措施不力,使該林場7800多畝林地中1400余畝遭破壞,損失林木20多萬株,且在哄搶中死傷7人,影響極壞。
對此,中央財經委員會向中央報告,認為應該給相關人員以處分并通報全國。劉少奇收到這一報告后,贊同處分相關人員,但認為由中財委處分并公布,不如由政務院人民監察委員會“決議處分并公布為好”。[1]因為政務院人民監察委員會是當時負責監察政府機關和公務人員是否履行職責的機關。由這一機關處分相關負責人員,有利于國家機關明確權責,積極履行政府職能。
這樣的情況還出現在1949年對濮陽專區公糧運輸中人畜傷亡事件的處理中。劉少奇也是主張由“黨的華北紀律檢查委員會及中央人民監察委員會去過問”。[2]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黨政不分、以黨代政或是政府機關權責不明的情況是較為突出的問題,基于改變這一狀況的考慮,以專門的機關負責處理相應事件成為劉少奇秉持的原則之一。這樣既有利于明確權責,也有利于及時發現、解決問題,消除各級國家機關中存在的官僚主義作風。
(二)以人為本,樹立群眾觀點,從源頭上解決問題。國家機關必須積極履行自身職責,但如果不能樹立群眾觀點,從“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則容易引起與民眾的沖突。劉少奇在處理事情中非常重視“人”的感受,做到以人為本。正如他在中共八大的政治報告中所說:“一個好黨員、一個好領導者的重要標志,在于他熟悉人民的生活狀況和勞動狀況,關心人民的痛癢,懂得人民的心。”[3]
膠東半島是中國一大產鹽區,但新中國成立之后由于鹽稅增加以及山東災荒嚴重[4],膠東地區連續發生多次搶鹽事件。膠東軍區司令員賈若瑜在1950年3月16日向上級匯報了這一情況。3月23日,劉少奇即對這一地方群體性事件做出指示。他從搶鹽災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出發,指示陳云、薄一波兩人對產鹽的災區考慮“救濟一部分食鹽”。因為不予救濟的話,災民看到食鹽卻吃不到,“是要發生問題的”。此外,他還提請鹽務局注意加稅時“要作必要工作”。[5]劉少奇從群眾的基本需求分析出發,主張立即解決問題,防止事態的進一步擴大。
處理潛在沖突屬于預防事件發生的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要處理好隱性沖突,要及時發現問題和糾正問題,對于潛在的苗頭要穩妥謹慎處理好。這在劉少奇處理民族宗教問題時表現得尤為明顯。
(一)慎重穩進處理民族宗教問題,促進民族團結。妥善處理好民族和宗教問題是促進民族團結、實現民族和諧的重大問題,也由此成為中國共產黨必須積極面對的重大課題。新中國成立初期,一些少數民族受反動宣傳影響,還有著“中國共產黨是要消滅宗教”的懷疑與恐懼。在心存懷疑與懼怕的情況下,1949年底,松潘、理番、懋功、茂州等地藏民部落和寺院通過信件和電報的形式要求共產黨發給保護他們的文書。此外,由于深受國民黨的壓迫,其民兵也要求與人民政府聯絡,一起消滅國民黨。信件由西北局轉中共中央。1950年1月1日,劉少奇以中央名義發電報至西北局、西南局:“少數民族的事務,必須細心地注意處理,否則,他們必對我們增加疑懼。”[6]
劉少奇對新中國成立初期禁止種植鴉片的意見也反映了其慎重穩進的方針。鴉片種植問題極為復雜,一是種植鴉片本身是違法的,應該較快解決;另一方面少數民族地區由于歷史遺留原因,鴉片種植往往牽扯到當地人的生活出路問題以及少數民族問題,如果不為其做好后期生產生活保障的工作就鏟除已經種植的鴉片,少數民族地區發生暴動是完全可能的,還可能會影響到團結其他少數民族的工作,必須慎重處理。1950年四五月間,劉少奇對三項關于禁種鴉片的報告給予了答復。甘肅省臨夏地區當時是種植鴉片極為嚴重的地區,甘肅省委主張進行廣泛宣傳教育并立即鏟除后積極組織春耕生產。劉少奇指出,臨夏是少數民族地區,鏟除其種植的鴉片“必然發生暴動”,所以應該暫時不予鏟除,而是先做好宣傳工作,待來年“再禁再鏟”為好。[7]1950年5月12日,劉少奇在對陜南禁煙的意見中再次指出,禁煙特別是禁種“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不可冒昧從事”。[8]1950年5月底,劉少奇以中共中央名義轉發了西南局關于禁絕煙毒的辦法給中南局、西北局以及華東局,并提出了“由政府廉價收買當場當眾焚毀”的辦法,既考慮到種煙農民的出路,又可起到教育民眾的意義。
(二)糾正農村工作中“左”的傾向,嚴格落實農村政策。嚴格按照民主法治辦事是國家機關理應遵守的原則,但國家機關在辦事時超越自身權限的情況在國家初創期屬多發情況。新中國成立后,廣大人民群眾在政治地位上翻身做了主人,而舊時期的地主、富農等地位較難得到保障,時常受到各種不公平的待遇,這在實際上并不符合改造地主階級成為勞動人民的方針和政策。
劉少奇曾在致中共中央各地方局的電報中指出,“據各方情報,新區農民已有很多不向地主交租,地主亦不敢向農民要租”,致使許多地主交租出現困難,甚至于完全無法交公糧。因此他提出分情況征收農業稅的補救措施緩解這一局面:規定每戶的最高征糧額;未實行減租的地主,農業稅由地主負擔;已實行減租的,視情況由地主和佃戶分別負擔。[9]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陳叔通就曾在與中央統戰部的談話記錄中談到自己家鄉杭州的情況:地主按地契上的田畝數繳納農業稅,還需按農業稅的遞增加繳累進稅;地主農業稅的繳納則是由租種其田地的佃戶在應繳地租中代為繳付,不足部分由地主補繳。但是佃戶為了少繳公糧和地租,少報租種的田畝數。相關部門則對此不予核實,只向地主收繳不足的農業稅。在當時實行減租減息的情況下,佃戶應繳的地租本來就少,少報種田數則使地主更難完成農業稅的繳納。陳叔通在說到自己老家的情況時表示:他家除去佃戶應繳的地租外,還需繳納農業稅二百擔米,且當地政府催逼,已將家中看守大門的抓去看押。因此他建議早些實行土改,且土改時也不要分給家中土地。[10]應該說陳叔通家鄉的情況在當時是具有普遍性的,因為柳亞子家鄉蘇州亦是同樣的情況,江西省甚至還出現了征糧逼死人的情況。基于這樣的情況,劉少奇再次致電報于各地方局,開篇即指出中央多次發電報注意這方面的情況,但地方上沒有引起“充分的注意”,更沒有“采取實際的辦法去停止與糾正征糧工作的缺點”。他指出,這種情況的出現是不合理的,“沒有任何理由可以這樣作”。如果不加以糾正,就會在政治上“陷于被動”,而且會導致黨中央農村政策的“紊亂”,而引起“嚴重的不良后果”。因此應該對前次電報中所提出的措施“斟酌采用施行”。[11]
劉少奇針對征糧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所提出的措施,順應了當時農民翻身做主人的政治要求,同時也兼顧了公平,考慮到了地主階級生存的需要,試圖在此框架內預防和消除對地主的過火斗爭,也適應了新中國成立之初最大限度穩定時局的政治需要。
劉少奇自1943年進入黨中央核心,長期主持黨和國家的日常工作,有著豐富的革命斗爭經驗和領導社會建設與發展的經驗,這為他正確妥善應對地方存在的各種矛盾問題打下了堅實基礎。他在應對地方問題的實踐也為后人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對當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關注民生,做到以人為本,從人的基本需求和思考路徑出發考察和解決實際問題。以人為本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的根本宗旨的體現。在處理地方問題時,必須照顧到矛盾雙方尤其是人民大眾的基本需求和感受,這樣才更加有利于問題的根本解決。從政府的角度看,一個好的政府必然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只有真正做到對人民負責,才能及時化解各種分散的、細小的矛盾,才能防止大的沖突。
新中國成立后許多政策與之前產生了巨大變化,政策變化可能影響到其中一部分人的利益,如禁止種植鴉片、鹽務統管對鴉片種植者、原有鹽民的沖擊是非常大的。為了維護國家和人民的整體利益,這些工作又是必須要做的。因此他們的生路與出路問題必須納入到政府管理的范圍。劉少奇在處理地方問題時就非常注意這方面,如在鹽業統管問題上,他對逐步實施的方案給予了支持,指出要決定一個妥善辦法,“并向群眾解釋清楚”,且政府要想辦法解決鹽民的生活問題。[12]劉少奇的考慮,正是從人的基本屬性看問題,從而有利于矛盾和問題的深層次解決。
(二)嚴格遵守法紀,及時糾錯糾偏,加強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建設。當前,中國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完善,但有法必依、執法必嚴等原則的執行則不徹底。一旦國家機關部門亦有違背法律法規的情況,不但侵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而且損害了國家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因此,國家機關嚴遵法紀,對存在的問題及時制止和糾正,是樹立黨和政府權威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強黨政機關公信力建設的必要途徑。
劉少奇深知黨和政府公信力在加強社會管理方面的重要意義,因此,當國家機關在依法辦事方面存在問題時,他指示要及時制止、糾正。新中國成立后,地主階級已基本上交了財產,但是許多地方仍要求地主退還押金,這不但違反當時的政策,而且導致地主階級人心惶惶,“有些地主已經逃跑或準備逃跑”。[13]劉少奇要求各地方“必須停止退押”,以避免地方的“亂打亂殺”行為。如果黨政部門不能嚴格按照政策辦事,不能及時對違反政策的事情予以制止,必然失去人民的信任。
(三)加強國家機關與民眾的溝通協調機制建設,穩妥謹慎處理問題,實現“防患于未然”。總覽新中國成立初期各地所發生的各類矛盾,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缺乏可供國家機關與民眾溝通的渠道,人民群眾很難向政府部門表達自己的意愿。同時政府部門在處理事情時也很少先去征詢民意,這樣極容易導致矛盾堆積且無法得到有效化解,最終形成較大的事件。
英國學者帕金森提出的定律——“因為未能溝通而造成的真空,將很快充滿謠言、誤解、廢話和毒藥”值得我們警醒。因此,應形成一種良性機制,拓寬民眾應有的訴求渠道,實現國家機關與民眾之間高效率的溝通,這樣人民群眾的不滿、不理解、不相信才會得到有效回應,從而慢慢消解。同時在處理問題時,應該堅持積極而穩妥的方針,正面面對問題并積極有效地進行疏導,而不是回避。在加強創新社會管理方面,重要的是“疏”而不是“堵”。只有真正替人民著想,讓人民群眾有良好的利益訴求機制,解決人民群眾的問題,才能真正形成和諧穩定的社會格局。
參考文獻
[1][2][5][6][9][10][1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國以來劉少奇文稿(第一冊)[Z].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306.561.607.264.284.435-436.434-435.
[3]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劉少奇選集(下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75.
[4]馬培源,馮國紅.山東省旱澇災害情況及減災措施[J].中國減災,1996(3).
[7][8][12][1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國以來劉少奇文稿(第二冊)[Z].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365.38.159.212.41.
作者單位:劉少奇同志紀念館
責任編輯:周奕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