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意
[摘 要]《解放》周刊作為我們黨的政治理論刊物,對紀念十月革命話語的建構有重要貢獻。《解放》周刊雖然存續四年多時間,但它采用翻譯宣言、報告等方法,傳播蘇聯紀念十月革命話語;它刊發紀念特輯等文章,塑造延安紀念十月革命話語;它運用時評、賀電、廣告等方式,建構紀念十月革命大眾話語。總之,《解放》周刊為紀念十月革命建構起愿景話語、批駁話語和大眾話語等話語體系,有效的傳遞了紀念十月革命的價值意義,對當今辦刊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解放》周刊;紀念十月革命話語;建構
[中圖分類號] D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928X(2016)11-0031-03
《解放》周刊創辦于1937年4月24日,作為當時黨刊系統中最具權威性的刊物,在宣傳黨的抗日政策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方面成效卓越,尤其具有“能夠及時闡明中華民族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正確道路與方法”①的特點,發揮了“有力喉舌的作用”。[1]雖然由于集中力量辦好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解放》周刊于1941年8月31日停辦,但《解放》周刊“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2]除此之此,134期的《解放》周刊與紀念十月革命話語的建構也有重要的關系,對當今辦刊有重要參考價值。
《解放》周刊建構紀念十月革命話語是建立在蘇聯紀念十月革命話語基礎之上的。英國語言學家諾曼·費爾克拉夫曾指出:“話語的建構并不是來自人們頭腦中思想的自由飛舞,而是來自社會實踐,后者牢牢地植根于并定向于真實的物質的社會結構。”[3]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黨刊在建構紀念十月革命話語時對蘇聯紀念十月革命話語是繞不開的,而了解和深刻認識蘇聯紀念十月革命話語那就離不開翻譯工作。
《解放》周刊翻譯了大量蘇聯紀念十月革命的宣言、報告和文章,還翻譯了眾多有關蘇聯社會主義建設、蘇共建設等方面的報告和著作,架起了傳播蘇聯紀念十月革命話語的橋梁。其中標題含有“十月革命”的翻譯文章主要有:《共產國際為十月革命廿周年宣言》(第32期)、《十月革命廿周年》(第32期)、《在準備和實行十月革命中的布爾塞維克黨》(分三部分刊登在第56、59期和60、61合刊)、《十月革命四周年紀念》(第89期)、《共產國際為紀念十月革命二十二周年宣言》(第95期)、《十月革命二十二周年》(分兩部分刊登在第97和101期)。《解放》周刊刊登有關蘇聯社會主義建設、蘇共建設等方面的報告和著作主要有:曼努伊爾斯基的報告《聯共(布)駐共產國際執委代表團在聯共(布)第十八次大會上的報告》(第78期整版刊登)、莫洛托夫的報告《關于發展蘇聯國民經濟之第三個五年計劃——在聯共(布)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和結論》(第80期整版刊登)、《斯大林同志與<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第128期)等。
《解放》周刊能在短短時間內翻譯大量有關蘇聯十月革命紀念的報告、宣言和文章,主要得益于兩方面:一是其辦刊宗旨的使然。《解放》周刊在其創刊號中刊登“投稿簡章”,列舉五類受歡迎的稿件,其中第三類就是“翻譯外論”。二是其編委會領導的構成和取向。《解放》周刊編委會核心成員如張聞天、吳亮平、楊松等均為莫斯科中山大學高材生,他們在翻譯有關“十月革命”的宣言、報告和文章等方面得心應手,對蘇聯的發展關注度較高。
綜上,《解放》周刊通過翻譯大量“原汁原味”蘇聯紀念十月革命的話語,彰顯十月革命的偉大意義,展現經過十月革命后的蘇聯是何等的強大和生氣勃勃。在為廣大黨員干部傳播了蘇聯紀念十月革命話語的同時,勾勒出中國革命前景,建構起紀念十月革命的愿景話語,使得人們更加堅信“只有蘇聯像燈塔一樣的高懸著,向國際無產階級和所有勞動人類指示出擺脫這種厄運的出路”。[4]
話語“不是自然而就,而始終是某種建構的結果”。[5]掌握蘇聯紀念十月革命話語只是《解放》周刊紀念十月革命話語建構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如何塑造自身紀念十月革命話語,這也是“以此確立其社會地位,并為其他團體所認識的過程”。[6]《解放》周刊建構紀念十月革命話語主要是通過塑造延安紀念十月革命話語來實現的。刊登紀念文章,尤其是刊登紀念特輯或專刊等是塑造紀念十月革命話語的重要形式。《解放》周刊在塑造延安紀念十月革命話語過程中突出自身的特色,在駁斥各種謬誤中建構起延安紀念十月革命話語。
《解放》周刊第89期專設“十月革命二十二周年紀念特輯”欄目,刊登的4篇紀念文章和1篇翻譯文章是建構批駁話語的代表性文章。陳伯達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與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批駁了兩種意見,即“馬克思主義對于俄國乃是外來的貨物”和“世界各國要實現社會主義,只能按照同一個模型,特別是要按照德國社會民主主義的模型”,提出“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勝利,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對于前兩種意見的勝利”。[7]黎平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與革命轉變問題》批駁了托洛茨基分子認為在十月革命中列寧主義“改換了武器”,用長篇幅論述1917年2月到10月的階段中如何實現列寧的革命轉變論。[8]許之楨的《十月革命與蘇聯底和平政策》指出蘇聯的和平政策“不是和平主義的和平,而是主張為和平而進行積極的革命斗爭”,認為“蘇聯的和平政策的基礎,是它的國家力量的強大”。[9]艾思奇的《社會主義革命與知識份子》批評“社會上單單只有無產階級,才是唯一的將來的主人”“看輕知識份子的思想”,指出科學共產主義“首先也常常須要經過革命知識份子,傳播到工人階級與其他勞動民眾中去”。[10]唯一一篇翻譯文章,列寧的《十月革命四周年紀念》更是一篇戰斗檄文,批駁當時種種詆毀十月革命的謠言和錯誤觀點,至今來看此篇紀念檄文意義也不可小覷。
除紀念特輯中建構批駁話語外,《解放》周刊刊登的為紀念十月革命而創作的文章,對當時錯誤觀點均有全面、系統的批駁。如凱豐的《蘇聯人民戰勝外國干涉者和內部反革命給予中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經驗教訓》批駁盲目樂觀派,指出“我們如果要善于運用別國的經驗,首先要求我們要善于從當時俄國的和現在中國的具體環境和特殊情形分別清楚認識清楚”。[11]毛澤東的《蘇聯利益與人類利益的一致》指出“這次大戰的爆發,就是由蘇聯不同英法訂立互助條約而同德國訂立互不侵犯條約所促成的”“蘇聯紅軍似乎即將參加德國帝國主義的戰線”“蘇聯或者將不援助中國”幾種觀點均不正確。[12]
《解放》周刊以刊發論戰式紀念文章塑造紀念十月革命話語,駁斥了各種歪曲十月革命的言論和錯誤觀點,旗幟鮮明地表達了我們黨對待十月革命和蘇聯的態度和立場,幫助廣大人民群眾辨明真相,極大程度凝聚了民眾抗日的力量。
話語是建構性的,更是要為廣大群眾所認同并使得他們熟練掌握的。大眾話語來源于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又賦予了理論改造,因而高于生活又必將影響人民生活。《解放》周刊繼承了黨刊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方面的意旨,運用時評、賀電、廣告等形式,使紀念十月革命話語進入群眾視野,貫穿于群眾生活之中,為群眾熟知和廣泛使用。
《解放》周刊建構紀念十月革命話語得益于善于建構大眾話語。《解放》周刊開設“時評”專欄,以簡短、精煉的文字表達我黨對紀念十月革命的基本立場和態度,引發群眾共鳴。署名黎的時評文章《慶祝十月革命廿周年》(第23期),引用民眾熟悉的孫中山遺教——“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號召“來進一步同蘇聯合作,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抗戰不陷于孤立的地位,才能給日本帝國主義以致命的打擊”。[13]時評文章《偉大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二十三周年》(第119期)同樣引用孫中山遺教,批駁詆毀蘇聯、謾罵蘇聯為“侵略者”的觀點,指出這“正是侮辱孫中山先生”。[14]從而建構了紀念十月革命的一條大眾話語路線,即“話語→不斷重復的話語→真理”。此外,《解放》周刊第90期刊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電賀蘇聯十月革命二十二周年紀念的電文,該電文簡潔明了、通俗易懂,謳歌蘇聯“創造了沒有人剝削人的社會”“是世界和平的支柱”,感謝蘇聯對中國抗戰的援助,表達“中蘇兩大民族的友誼必能在反對帝國主義的共同目標下日益鞏固起來”。[15]短短二百多字的賀電,拉近了讀者與蘇聯的距離,能為讀者記憶和廣為流傳,成為建構紀念十月革命大眾話語的典范形式之一。《解放》周刊借助十月革命紀念,以廣告方式推介圖書也是建構紀念十月革命大眾話語的一種表現形式。如第56期刊登“紀念十月革命新書:斯大林與紅軍”,第60、61合刊的“新書預告”中有《聯共黨史上冊》、斯大林選集一至五卷等書目。
總之,《解放》周刊在建構紀念十月革命話語過程中,以時評、賀電和廣告等為載體,避免深奧,力求走向通俗,促使紀念十月革命話語內容被廣大人民群眾掌握,實現愿景話語和批駁話語向大眾話語的華麗轉身。
考察《解放》周刊與紀念十月革命話語的建構,分析其建構的愿景話語、批駁話語和大眾話語,目的是展現蘊藏其背后的價值取向,對當今黨刊高舉旗幟、抓住主題和回應問題等方面有重要的價值。
(一)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解放》周刊是當時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理論刊物,宣傳和普及馬克思主義是其基本職責。《解放》周刊組織翻譯和刊登了許多馬列原著的有關內容,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時局、評價重大事件,尤其在紀念十月革命等紀念活動中,為提高全黨的理論水平和凝聚廣大民眾力量方面做出了可貴的努力。正是因為《解放》周刊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不僅在翻譯外來話語中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而且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才成功構建起行之有效的話語體系。
(二)善于抓住時代發展的主題。《解放》周刊產生于全面抗戰爆發前期,發展于抗戰時期,團結抗戰是其時代重要主題。《解放》周刊在建構紀念十月革命話語過程中,始終“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堅持持久戰,最后勝利必然是中國的”,通過紀念十月革命喚起中國民眾,動員群眾學習蘇聯,趕走侵略者。
(三)及時回應群眾關心的問題。群眾關心的問題也是極易產生分歧,各種輿論觀點試圖引導群眾的思想,一定程度上會造成混淆視聽。黨刊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有責任和義務及時回應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從理論上和操作層面上給予及時解答,以正視聽。《解放》周刊刊登的多篇紀念十月革命的文章,均對當時企圖誘導群眾對十月革命產生錯誤看法的觀點進行抨擊,保證了黨的政策、方針在紀念十月革命中得到很好的貫徹和落實。如今的刊物也應在回應群眾關心問題的同時,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參考文獻
[1]站在中華民族解放事業的前進崗位上——紀念解放報出版一百期[N].解放,(100).
[2]解放周刊[N].人民日報,2007-02-16(2).
[3][英]諾曼·費爾克拉夫.話語與社會變遷[M].殷曉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59.
[4]共產國際為十月革命廿周年宣言[N].解放,(32).
[5][法]米歇爾·福柯.知識考古學[M].謝強,馬月譯.北京:三聯書店,1998:30.
[6]陳錫喜.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和話語體系[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34.
[7]陳伯達.十月社會主義革命與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J].解放,1939(89).
[8]黎平.十月社會主義革命與革命轉變問題[J].解放,1939(89).
[9]許之楨.十月革命與蘇聯底和平政策[J].解放,1939(89).
[10]艾思奇.社會主義革命與知識份子[J].解放,1939(89).
[11]凱豐.蘇聯人民戰勝外國干涉者和內部反革命給予中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經驗教訓[J].解放,1938(59).
[12]毛澤東.蘇聯利益與人類利益的一致[J].解放,1939(86).
[13]黎.慶祝十月革命廿周年[J].解放,1937(23).
[14]偉大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二十三周年[N].解放,(119).
[15]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電賀蘇聯十月革命二十二周年紀念[N].解放,(90).
本文系華中師范大學2016年度研究生教育創新資助項目(項目號:2016CXZZ11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華中師范大學中共黨史專業博士生,“湖北黨的建設研究中心”研究人員
責任編輯:周奕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