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婉
[摘 要]黨的基層組織是黨把所有黨員組織在千千萬萬個黨的基層組織中,從而使黨形成有統(tǒng)一思想、統(tǒng)一行動、統(tǒng)一紀律的具有堅強戰(zhàn)斗力的有機整體。中國共產黨歷來十分重視基層黨組織的建設,從歷次黨章關于黨的基層組織相關內容的修訂,即可以窺豹一斑。本文以黨章關于黨的基層組織內容的修訂過程為切入點,探討黨章關于黨的基層組織內容修訂的原因。
[關鍵詞]黨章;黨的基層組織;歷程;原因
[中圖分類號] D2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928X(2016)11-0039-02
黨的組織主要分為三種類型,即黨的中央組織、黨的地方組織和黨的基層組織。黨章規(guī)定:黨的基層組織,是指黨在企業(yè)、農村、機關、學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區(qū)、社會組織、人民解放軍連隊和其他基層單位。凡是有正式黨員3人以上的基層單位中設立的黨組織。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和黨的領導機關聯系廣大黨員與群眾的橋梁,是黨在基層組織中領導黨員和帶領群眾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zhàn)斗堡壘,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zhàn)斗力的基礎。
在中共召開的一大至十八大期間,先后制定、修訂通過了17部黨章。這17部黨章,不僅見證與反映了中國共產黨成長發(fā)展的歷史,而且深刻地表現了黨章自身的發(fā)展和特點。黨的基層組織隨著黨章的變化與發(fā)展,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征程,從探索到成熟、逐步完善,再到鞏固和發(fā)展。
(一)探索時期。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綱領規(guī)定:“凡有黨員五人以上的地方,應成立委員會”[1],但是并沒有規(guī)定建立黨的基層組織。一大后,隨著黨領導的工人運動的發(fā)展,全國黨員與黨的地方組織增加,但同時也面臨諸多問題。這使得黨對中國國情與民主革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也更迫切地需要探索一條適合中國革命的正確方針,制定民主革命綱領。1922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了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這第一部黨章在第四條對黨的基層組織做了初步的規(guī)定:農村、工廠、鐵路、礦山、兵營、學校等機關及附近,“凡有黨員三人至五人均得成立一組,每組公推一人為組長,隸屬地方支部”。[2]三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修正章程》對成立“組”的人數進行了修改,改為:“凡有黨員五人至十人均得成立一個小組”。[3]最早將黨的基層組織由黨的小組改為黨的支部,并將支部規(guī)定為黨的基本組織是中共四大的黨章。1925年,中共四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二次修正章程》,提出了:“我們黨的基本組織,應是以產業(yè)和機關為單位的支部組織……各農村各工廠各鐵路各礦山各兵營各學校等機關及附近,凡有黨員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4]四大以后,大革命進入高潮,黨的組織空前發(fā)展,黨員人數急劇增加。原來沒有黨組織的地區(qū),如云南、廣西、安徽、福建等地也相繼建立了黨組織。因此,1927年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修正章程決案》,第一次把支部單列一章,第一次規(guī)定了黨支部的六項基本任務。1945年,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了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眾所周知,七大的黨章是新民主主義時期最好的黨章,是我們黨獨立自主制定的第一部黨章。在七大的黨章中,第一次把黨的基層組織從黨的支部擴展到黨的總支部和基層黨委。
(二)逐步完善時期。新中國成立后,黨的八大是中國進入社會主義時期的一次盛會。八大通過的黨章, 第一次運用“黨的基層組織”的概念取代了以往“黨的基本組織”和“黨的基礎組織”的用詞,并專設“黨的基層組織的組織形式”一條,明確規(guī)定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形式為:支部委員會、總支部委員會、基層黨委員會三級,并新增四條基層黨組織的任務。“文革”時期,在“左傾”錯誤的指導下,黨章的科學性和權威性受到嚴重破壞。黨的建設在這一時期中出現了嚴重偏差,黨的建設進入曲折階段。九大、十大及定制于1977年的十一大受“左”的思想影響較為嚴重。這幾部黨章,取消了設立基層黨組織的人數原則;黨組織的設置根據革命斗爭需要設立總支部或者基層委員會;刪除了基層黨組織的會議制度;基層黨組織任務主要以階級斗爭為綱等等。
(三)鞏固與發(fā)展時期。撥亂反正后,進入改革開放時期的十二大的黨章,摒棄了九大、十大、十一大的弊端,繼承和發(fā)展了七大、八大黨章的優(yōu)點,提出了加強黨的建設的努力方向、基本要求和組織原則。十二大以后的黨章則更為細致和科學。例如,十四大黨章根據社會發(fā)展的形勢,首次規(guī)定“街道、鄉(xiāng)、鎮(zhèn)黨的基層委員會和村黨支部,領導本地區(qū)的工作”,明確了黨的基層組織在社會基層的任務與作用。十五大黨章強調了黨的基層組織的重要性,指出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在社會基礎組織中的戰(zhàn)斗堡壘”,“黨的全部工作和戰(zhàn)斗力的基礎”。進入新世紀,新的社會形勢,使黨章又有了新的變化。根據社會的發(fā)展,十六大黨章增寫了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黨的基層組織的任務和作用等內容。十七大黨章則增寫加強和改進流動黨員管理的內容,有利于黨員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基層黨組織落實各自責任,形成管理合力。十八大對黨的基層組織提出了新要求。黨章中黨的基層組織部分第三十一條第一項增寫了積極創(chuàng)先爭優(yōu)的內容。增寫這個內容,有利于推動創(chuàng)先爭優(yōu)常態(tài)化長效化,引導黨的基層組織充分發(fā)揮推動發(fā)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充分發(fā)揮戰(zhàn)斗堡壘作用;激發(fā)廣大黨員增強光榮感和責任感、保持先進性內在動力,充分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此外,第二項第一句也進行了修改。修改為:組織黨員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這樣的修改,有利于落實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特別是科學發(fā)展觀武裝全黨的戰(zhàn)略任務,發(fā)揮基層黨組織在推動科學發(fā)展觀落到基層、落到實處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社會環(huán)境變遷的推動。黨章作為黨的根本大法,是根據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特別是生產力發(fā)展的變化做出相應的修訂。黨的基層組織也是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1978年,中國偉大的歷史性轉折后,隨著改革的深入和開放的擴大,經濟體制、社會組織形式等方面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黨的十六大、十七大黨章關于黨的基層組織的修訂就有相關內容的體現。加強和改進流動黨員管理,強調黨的基層組織在社區(qū)的覆蓋面等內容的增寫都是為了更好地適應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出現的新形勢。
(二)黨的自身發(fā)展的需要。在黨成立的95年里,中國共產黨歷經了只有數十人的小黨,到大國的執(zhí)政黨,其自身的發(fā)展是非常顯著的。因而,黨對自身基層組織的要求在各個時期也是不同的。在民主革命時期,黨的歷史使命和任務就是領導中國人民爭取革命斗爭的勝利,擔負著領導革命的使命,集中最大力量打倒敵人。所以五大、六大黨章關于黨的基層組織的職權主要強調基層組織對上級的服從。八大黨章是黨執(zhí)政時期的第一部黨章。建國后,作為執(zhí)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其第一要務是滿足群眾利益的需要。因此,中共八大黨章規(guī)定,黨的基層組織必須把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愛國人民同黨和黨的領導機關密切聯系起來,應該經常注意并且向上級組織反映群眾的情緒和要求,關心和盡力改善群眾的物質和文化的生活。
總而言之,黨的基層組織作為中國共產黨整個肌體最基本的細胞,黨組織的基礎,在黨的發(fā)展歷程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黨章中關于黨的基層組織內容的修訂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和實踐特征。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檔案文獻選編[Z].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5:3.
[2][3]本書編委會編.中國共產黨歷次黨章匯編1921-2012[Z].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12:53.65.
[4]張靜如主編.中國共產黨歷屆代表大會:一大到十八大(上) [Z].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300.
作者單位: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
責任編輯:劉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