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娣,朱 希,榮 成,李 濤,張 靜,鄭新宇,張金彪
(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福建福州 350002)
高等農林院校“現代儀器分析”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楊桂娣,朱 希,榮 成,李 濤,張 靜,鄭新宇,張金彪
(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福建福州 350002)
從高等農林院校學生的培養目標出發,結合現代儀器分析的特點和學生專業基礎,探討了“現代儀器分析”課程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教學改革。通過4屆學生的教學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高等農林院校;現代儀器分析;課程體系;教學改革

“現代儀器分析”是化學、物理學、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交叉滲透、相互關聯的綜合性學科,是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應用性學科,匯集了眾多學科的前言理論和最新成果,具有理論深、實踐強、更新快的特點[1]。高等農林院校是培養和輸送農業科技人才與傳播農業科技知識的搖籃,為我國農業、林業建設培養大批科技和管理人才[2-3]。為滿足農林院校各專業的要求,培養適于農林領域的應用創新型人才,筆者從福建農林大學“現代儀器分析”課程多年的教學經驗出發,構筑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對課程體系的構筑與實施進行了探索研究。
“現代儀器分析”是該校農、林、理、工、生物類等各專業學生后續專業技能的必備需求,對各專業學生的后續課程學習、專業技能提升及就業競爭力增強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意義,是該校農林科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食品科學、環境科學等各專業本科生的基礎主干課程之一,是在原有“分析化學”課程中化學分析法的進一步深化[4]。該校各專業學生分析測試樣品類型不同,對現代儀器分析技能要求的差異很大,擬從本課程在該校各專業學生后續專業技能需求和執行的實際情況出發,把全校“現代儀器分析”類課程分為A,B,C和雙語共4個類別,課程性質定為科類基礎課或專業限定選修課,制定不同類別的教學大綱,設計相應的實驗課,構筑課程的分類教學體系,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實現各類儀器分析基本原理與相關分析樣品儀器操作應用的零對接。
“現代儀器分析”作為福建農業大學農、林、理、工、生物類等各專業的科類基礎課或專業限定選修課,在教學內容上一定要保證學生掌握光譜分析、色譜分析等一些重要儀器分析的基本原理、操作和應用。對于“現代儀器分析A”課程,理論課40學時,實驗課40學時,主要適用于應用化學和材料、化工類的學生,這類課程還要給學生講解無機質譜、有機質譜及色譜-質譜聯用的原理和知識,讓學生對物質結構的鑒定有較清晰的思路。“紅外”這一章中還要加入官能團結構解析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學完這門課程之后,對現代儀器的分析性能有一個較清晰的了解。對于“現代儀器分析B”課程,理論課32學時,實驗課21學時,主要適用于生物類的學生,這類課程除了講解一些重要儀器分析的基本原理、操作和應用外,還專門講解樣品的前處理技術,讓學生對生物樣品的處理和對現代儀器分析方法的應用有較清晰的理解。對于“現代儀器分析C”課程,包含了理論和實驗2個部分,實驗未單獨設課。其中,理論32學時,實驗16學時,共計48學時,主要適用于農林專業的學生,這類課程的講解更偏重于在農林樣品的分析應用上。對于“現代儀器分析雙語”課程,也是理論課32學時,實驗課21學時,主要適用于生物科學基地班的學生,除了講解原理、操作和應用外,還訓練學生的英文思維和英文閱讀能力,讓學生對各類儀器的英文用法、英文術語有所了解,為學生出國深造做準備。
各種現代儀器分析技術具有內容新、更新快的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專業的需要,跟進儀器分析相關的研究前沿,拓展學生專技的知識面,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自編實驗講義,以就業為導向,使實驗課程教學內容貼近就業、貼近熱點,反映學生未來工作的實際,與學生未來就業密切關聯。教學實踐證明,這些與就業相關的教學內容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還提高了學生在就業崗位中的競爭能力。
開設“現代儀器分析”課程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現代儀器分析的基本原理、操作和應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對于人才的需要,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5]。近幾年來,筆者在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上進行了改革與實踐,結合筆者的科研經歷,采用符合學生專業需求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現代儀器分析”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如何把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在一起是本門課程的教學難點,對授課教師的實踐技能也提出較高的要求。針對本門課程的這一特點,選擇學歷背景為“分析化學”的教師作為授課教師,采用團隊授課教學方法進行本門課程的教學,每位授課教師的授課內容均是其科研的研究方向。例如,選擇光譜分析研究方向的教師講授光譜分析法和相關實驗課,選擇色譜分析研究方向的教師講解色譜分析和相關實驗課,選擇電化學分析研究方向的教師講授電化學分析法和相關實驗課,選擇質譜與質譜聯用研究方向的教師講授質譜與質譜聯用分析法和相關實驗課。讓教師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帶進課堂,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接觸到教材以外的實例,直觀地了解各種現代儀器分析技術的應用潛力,加深對抽象性強、不易理解和記憶的現代儀器分析原理的記憶,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現代儀器分析”實驗課是加強學生對儀器分析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課程。該實驗課教學的開展分三步走。首先,結合各任課教師的科研方向和學生的專業需求,為學生選定合適的實驗內容;其次,申報以學生小組作為負責人的校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在教師的指導下,開發出適宜于該專業學生需求的、可用于實際樣品測定的分析方法,寫出實驗指導書;最后,將指導書編輯成冊,加上實驗室各種大型儀器的操作指南,編寫成實驗講義,在每學期開課前,先指導學生開展預實驗,再以小班循環授課的方式開展實驗教學。學生通過參與預實驗和協助教師指導實驗等環節,對樣品的前處理和儀器操作有了更清晰的理解,雖然多花了時間,但是學生的實踐技能和操作興趣顯著提高。

現代儀器分析的技術和手段更新速度非常快,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充分利用中國期刊網及相關的英文網站等網絡資源,了解本學科的發展動態,認識基礎知識應用的實例,知曉自己知識和能力的不足,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另一方面,教師可以依托福建農林大學網絡教學平臺,不斷豐富網絡教學資源和教學材料,為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來掌握新知識創造條件。教師在網站中放置了內容豐富的教學輔助材料,包括多媒體課件、習題參考答案、試題庫、參考書等教學輔助材料,讓學生檢索相關內容,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通過福建農林大學網絡教學平臺,學生可以方便地在網絡上看到課程教學大綱、授課課件、授課教案、習題及其參考答案等,以加強學習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利用QQ及時答復學生課程中的疑問;網絡課堂的建設和使用,使更多的學生從中受益,解決了教材內容更新慢與學科發展快的矛盾,也充分發揮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生專業背景不同,學習“現代儀器分析”的興趣和主觀能動性差異很大,影響了教學效果。針對這一困難,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緊握知識的主線,合理使用各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對于理論性和概念性較強的部分,以課堂講授為主,在幫助學生鞏固以往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識。對于抽象性強、不易理解和記憶的章節,在傳統講授方法的基礎上,可以大量使用互動式教學方法和探究式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問題,提高教學效果。例如,講授光譜分析基本原理時,主要采用傳統PPT講授和Flash動畫展示,直觀展現儀器分析的基本原理、組成、操作方法及各種干擾;講授光譜分析技術應用時,主要采用課堂討論和實例應用,加強與學生專業的關聯,并最終通過上述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使用,幫助學生理解儀器的原理、使用和維護。
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在學生的期末總評成績中,多種考核方法并重使用。首先,在開課的前一學期末,向學校提交考試改革申請表,列出學生綜合考核的方面,包括模塊考試、課程論文、章節歸納、課后習題、課堂主題PPT匯報、課堂表現、期末考試等環節。其次,在第一次開課時,向學生詳細講述考核細節并嚴格執行。學生通過綜合訓練,逐漸形成課前預習、課后練習及課后總結的學習習慣,通過4屆學生的教學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各門學科不斷交叉、滲透,各種現代儀器分析的方法與技術為生命科學、材料科學和環境科學等各個科技領域的研究與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和重要的信息,對該校農、林、理、工、生物類等各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大批高層次的掌握農、林、生物樣品分析的科研和技術人員。為積極適應人才培養的需求,教師通過構筑現代儀器分析分類教學體系,根據人才培養目標,進行“現代儀器分析”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為后續專業課程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為農、林、環境與生物樣品分析等領域培養合格的分析檢測人才。
[1] 邴乃慈,朱路平,王利軍,等.材料化學專業儀器分析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J].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學報,2015,32(4):345-348.
[2] 朱軍,肖朗.高等農林院校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思考 [J].中國電力教育,2011(10):17-18.
[3] 謝中國,王芙蓉.應用型本科食品類專業儀器分析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 [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6):324-326.
[4] 楊桂娣,潘景微,李家玉,等.高等農林院校生物類專業化學基礎課改革探索 [J].中國林業教育,2012,30(2):76-78.
[5] 李金淑.儀器分析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24(2):69-72.◇
The teaching reforms on the curriculum system,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Modern Instrumental Analysis are explored based on the training objective for students of different major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instrumental analysis and the professional basis of students.Good teaching results have been obtained after 4 years'teaching practice.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Modern Instrumental Analysis;curriculum system;teaching reforms
1671-9646(2016)09a-0080-03
G420
A
10.16693/j.cnki.1671-9646(X).2016.09.028
2016-07-20
2015年第二批校級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閩農林大教[2015]52號)。
楊桂娣(1970— ),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分析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