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梅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進入了轉型的關鍵時期,社會變革對所需人才標準提出了新的要求。掌握一定的理論基礎同時具備實踐應用技能,能夠將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是新形勢下合格人才的基本素質。但是我國高等教育長期以來多是以構建理論體系為主,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較欠缺,導致高校培養的人才與勞動力市場需求不相適應。說明高校的發展游離于社會之外,使培養的人才與社會需求脫節。所以依照社會需求的變化改革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勢在必行。
地方高校轉型發展,就是指基于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經濟需求以及高校自身特點的科學定位,在辦學體制、專業建設、教學模式、人才培養模式、師資隊伍建設、管理服務模式等方面進行改革。由于地方高校一般都是由地方政府根據自身的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和滿足本地區民眾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而設立的,所以服務地方經濟是地方大學的生存之基和活力之源,其存在的意義就是為當地的社會需求提供合格的應用型人才。
培養應用型人才直白的說就是面向職場的專業教育。因此在教學上必須改革以往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忽視實踐教學的做法。目前針對歷史學科而言,通常有兩個途徑實現實踐教學,一是通過集中實踐環節,比如我們歷史系一直開展的省內專業實習和省外專業實習;二是在理論課程中加入實踐教學的內容。其中第二個途徑是本文著重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多年來,在歷史專業教學中,過于注重知識傳授,輕視實踐能力培養;課程過于注重書本知識,忽視學生社會經驗和社會知識的積累;課程實施過于強調學習的結果,而忽視學習的過程和學習方法的訓練。表現在課時分配上,實踐教學所占比例非常少,尤其是理論課程中幾乎沒有實踐教學的內容。近幾年來已經有一些學界人士從不同角度探討了歷史專業實踐教學的充實與建設問題。但是到目前為止,歷史專業的實踐教學依然十分薄弱。
《遼沈文物專題》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中心內容就是探討怎樣加強實踐教學,怎樣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以實現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標。基于服務地方經濟文化建設,基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遼沈文物專題》這門課原是歷史系在2012級(原名《遼沈文物考察》)開設的“建設遼沈區域文化史系列特色課程”之一。在學校轉型發展,要求培養“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好”人才的大背景下該課程又進行了新的調整和改革,課程名稱改為《遼沈文物專題》,截止目前已完成了三輪授課(2012級、2013級、2014級)。課程開設三年來,一直在積極探索,不僅教學效果良好,而且已經形成了較完整的課程內容體系,按照課程內容形成了完善的教學大綱,并且擬編寫一部適應轉型發展,適應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精品教材一部。
本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通過課堂上的理論學習,再實地走近文物,讓他們懂得欣賞文物、鑒賞文物,深刻理解歷史發展進程和自古以來人類的智慧與結晶。激發學生學習和研究歷史的強烈興趣。同時在實踐過程中,培養他們了解社會、學會與人相處、培養與人協作的能力和團隊意識等。
《遼沈文物專題》課程內容共計32學時,過去全部都是理論課。由于堅持轉型的定位,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改革后的該課程理論教學16學時,實踐教學16學時。該課程本身的特色就是地方性和實踐性。教師通過課堂16個學時的理論教學概述遼沈豐富的文物資源,重點講授6大世界文化遺產和遼沈文物資源鮮明的特點,再簡單概述12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學生通過16學時的理論教學對遼沈文物資源有了較充分的了解,也使他們充滿了期盼,期待課程后半程的實踐教學。沈陽大學作為地方高校,歷史專業的學生深入學習和探究遼沈文物的有關內容,不僅是學科知識完善的必要,更是能激發當代大學生責任感、使命感以及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16課時的實踐教學會安排4次市內考察,其中兩次是世界文化遺產,另外兩次是全國、省、市重點文物。雖然課時有限,但是每學期該課程16學時的實踐教學,我們可以考察10個以上的重點文物,同學們受益真是太大了。以2015級歷史專業開設的該課程為例,我們安排的4次實踐課程,分別考察了北陵、東陵;故宮、張氏帥府;八王寺、三皇廟、常蔭槐公館、九門路、古城墻、罕王宮;實勝寺、錫伯族家廟、中共滿洲省委舊址。選擇考察的歷史文物古跡既有頗具盛名的世界文化遺產,也有藏于繁華街道中的莊嚴的廟宇、神秘的宮殿、近現代的歷史遺跡等。每一次考察前都向學生布置作業,要求學生查閱資料,了解將要考察的文物的基本概況,考察中也會要求部分同學作講解,大家也會就一些問題展開討論。
由于教學內容進行了調整,教學方法和模式進行了改革,所以考核方式也相應進行調整和改革。三年來,不斷進行探索和改進。以2015級歷史專業為例,期末考核由兩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平時表現,包括出勤情況和考察實踐的表現;第二部分是期末考核,包括一份課程作業和一份學習該課程的感想收獲的文章。其中課程作業是要求每名學生根據所選題目的任務量,至少完成兩處重點文物的詳細講解和介紹,要求具體詳盡,并有一定的學術性。實踐證明,這樣的考核效果很好。同學們平時成績既有出勤的表現,也有在考察中是否做了充分的預習,講解是否熟練、具體等的考核。而期末考核中一方面通過課程作業深入考察了同學們的綜合能力,另一方面也深刻體會了他們對這樣授課方式的接受和熱愛以及他們的感悟。同學們寫到:“這門課帶給我的太多了,對每一次考察課都有一種熱情和期待,感覺當書本上的知識在實踐中得到檢驗是一種難以表達的喜悅之情,尤其是讓我們同學之間有了更多課堂外交流專業知識的機會,也讓我們更加熱愛我們的專業”。“能經歷這樣的學習過程是四年大學生活的一種福利,我個人很慶幸有這樣的機會,很感謝這門課和不辭辛苦為我們講解的老師和同學。”“這門課程通過一系列的實踐,豐富了課堂生活,增強了學習興趣,真正讓我們感受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魅力,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讓我們開心,而且學到的知識更多,對文物的了解更為全面。”“我非常喜歡這樣的學習方式,謝謝老師能給我們這樣一種全新的體驗。”“通過考察,時而很震撼,時而又會很惋惜,曾經風吹日曬都不曾毀壞的文物卻被無知的人為損毀,更加深了我對文物保護的意識。”“上了這門課才明白,原來的課堂學習固然有效,可是這種實地考察更能體會和領略要點,不再是課堂上的被動接受知識,而是會饒有興趣的極其專注的聽老師的講解,學到的知識還不會忘記。”
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模式遵循了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戰略方針,真正體現了融學術知識與課程實踐為一體,將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緊密結合的特點,也體現了立足遼沈,注重身邊的文物古跡,挖掘地域文化內涵的課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