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是一個有著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大國,讓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得到很好的傳承,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而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首先要做好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讓每一個學生在成為有用之才的基礎上,傳承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流傳至今已經流傳了五千多年,在這五千多年中,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非常豐富的文化遺產,這是一份非常有價值的財富,如何在立德樹人的理念下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承,便成了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對立德樹人理念下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問題進行研究,對立德樹人的理念進行了闡述,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了傳承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建議,希望能夠在立德樹人的理念下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有所幫助。
關鍵詞:立德樹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研究
教育是要面向未來的,對于我國的未來,教育將會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將立德樹人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結合在一起,對中國的教育事業具有非常的意義,將會成為21世紀中國教育事業的改革重點。
1 立德樹人理念概述
要立德樹人,首先要做的便是要理解什么是德。德,指的是中華傳統的倫理、美德。中國人之所以被稱之為中國人,是因為我們有我們特殊的文化傳承,中華美德,便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靈魂,是中華民族的財富。要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就要讓學生認識中華的傳統美德,理解中華的傳統美德,并對其歷史有所了解。
中華傳統文化經過漫長的歲月的沖刷,才形成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模樣。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堯舜時代,孝的美德使得堯、舜能夠以德服人;隨后,有著800年歷史的周代,也加入了禮樂等新文化;之后的春秋時期是中華傳統美德逐漸成型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管仲提出了“禮、義、廉、恥”的相關道德,孔子提出了“智、仁、勇”的相關道德,孟子也提出了“仁、義、禮、智”的相關道德,這些道德經過之后的朝代的演變,逐漸完善,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中華傳統美德。這5000年所形成的中華傳統美德,是無數祖先在自身的實踐中總結下的偉大結晶,是流淌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中的養分。
立德樹人,就是培養具有中華傳統美德的優秀人才,需要學校對學生進行中華傳統美德的相關教育。對學生進行中華傳統美德的相關教育,不應該是應景、應付這種類型的教育,因為這種方式的教育是無法培育出具有非常穩定的思想道德素養的學生的,要有目的的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在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基礎上,要讓學生能夠更好的適應現代生活。應該堅持古為今用的原則,并做到推陳出新。我國從“八五”開始,便開始了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工作,一直到“十一五”這將近20年的時間,我國教育部在全國的10個省市的千余所學校中,進行了相關的教育實驗。前十年,教育部對相關學校提出的要求是,對學生進行“八德”的道德教育,包括:忠、孝、誠、信、禮、義、廉、恥,并在教育過程中,根據實際的生活環境,做出適當的調整,讓中華傳統美德能夠更好的與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之后的十年,教育部又將“勤”、“寬”加到了道德教育當中,形成了“十德”,讓學生能夠更好的接觸中華傳統文化。文化是具有潛移默化的神奇功能,經過長時間的連續教育,我們學生會將中華傳統美德很好的與自身的行為規范結合在一起,這正是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而這也為整個中華民族的崛起、國家的富強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2 立德樹人理念下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建議
2.1 傳播經典文化
以文載道一直是中國教育的優良傳統,而且所收到的效果是有非常好的。近年來,我國的經典文化開始受到社會各方面的人士的重視,我國逐漸掀起了一股復古風,而經典文化作為傳播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教材,是非常合適的,通過文化教育來傳播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既能學到知識,同時有傳承了中華的傳統美德,有著一舉兩得的效果。我國在進行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教育工作過程中,可以通過傳播經典文化,組織學生學習經典文化的方式來進行,從而讓學生更好的傳承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經典文化,所謂的經典,主要指的是儒家經典。可以將經典文化加入到教育內容中,這點在各年級的課本中就有所體現,并且教育部門已經在內容的安排上做了整體的設計,在小學低年級階段,主要是讓學生接觸的是相關的啟蒙知識,比如人們所熟知的《三字經》、《弟子規》等,讓學生對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為接下來的學習打下一個基礎;在小學的高年級以及初中階段,適當的增加了一些《論語》、《大學》等方面的知識,讓學生能夠更好的學習我國的經典文化;在高中階段,學生主要學習的“四書”里的內容,因為“四書”的內容相對要難一些,需要一定的基礎才能進行學習。這部分工作在實際操作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很多學校在進行相關的教育過程中,存在應景、應付的現象,這樣,很難讓學生學到經典文化里的知識,也就很難實現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目的。
除了儒家經典,經典文化的教育還包括音樂、舞蹈、繪畫以及工藝等等文化教育內容,這些文化教育對于學生的道德教育有很大的幫助,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能夠幫助其道德成長,所以,各學校應該將經典文化的教育納入到學校的教育計劃中,通過校園文化、學科滲透、師生互動等方式,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我國的經典文化,從而更好的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2.2 傳播節日文化
節日,是我國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這里所指的是中國傳統的節日,同時這些節日是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一個重要載體。中國傳統的節日,其中蘊涵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同時在過傳統節日時,往往都是全民的文化活動,學校可以將傳統節日作為傳承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平臺,與學生進行互動,也可以讓家長、社區參與其中,讓學生能夠更好的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氛圍。學校可以在過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以及春節等等中國傳統的節日時,科學、合理的與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結合在一起,對節日進行詳細的設計,以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基礎,從而讓學生在過節之余,能夠更好的學習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傳承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中國的傳統節日有著其本身所特有的文化魅力,它能夠讓學生在其喜歡的環境中,隨意的參與文化活動,體味傳統節日所帶來的濃厚的文化氣息,經過不斷的潛移默化,將節日中所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不斷的完善。
2.3 傳播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主要指的是當地的歷史人文資源,而地域文化的傳播主要是通過學校來進行的,學校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地點,同樣是學生認識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起點。而這一點被很多學校忽略了,很多學校在進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時,往往只是重視經典文化的教育,并沒有對地域文化進行傳播,這很不利于學生對當地的歷史文化的了解與學習,對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是有一定的影響的。各地學校在進行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教育過程中,應該重視當地的歷史人文資源的開發,并對其進行充分的利用,可以通過編寫“校本教材”的方式來進行該教育,讓學生能夠在自己身邊的、熟悉的歷史環境下,學習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這對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好的推動作用。學生在學習自己身邊的歷史文化時,往往會比學習其他的歷史文化更有興趣,而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有了興趣,學生的學習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三種文化的傳播,對于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大的幫助,為學校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帶來了很大的幫助。在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工作的背后,有一個問題是需要我們深思的,那就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已經成為了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中國人自己的文化正面臨著丟失的危險,這個問題應該引起更多的人的重視,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本,應該將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作為學校教育的工作重點,強化學生對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學習力度。
學校在進行立德樹人的教育工作時,應該重視學生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學習,讓學生能夠從小就接觸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可能會需要五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所以需要我們堅持下去,需要更多的教育人員落實這一重要的教育任務,向學生傳授具有中國優秀傳統美德的道德知識與核心價值觀,從而能夠更好的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與道德素質,讓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得到傳承,能夠始終立于世界。從復興中華民族的角度來看,應該把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任務,放在學生身上,因為學生是我國的希望,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堅實基礎,因此讓其從小有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其能夠更好的親近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對其進行民族精神的培養,這也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內容,如果喪失了這個核心,也就違背了立德樹人的原則,也就談不上學校教育了。我國學校應該對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引起足夠的重視,積極進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肖鍵,左雪琳;淺談“立德樹人”理念在青少年德育中的幾點看法[J];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學報;2016
[2]王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研究綜述[J];學理論;2015
作者簡介
姚瑤(1983-),女,漢族,遼寧省海城市,本科,沈陽師范大學,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學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