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坤 夏忠梁(.沈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學院遼寧沈陽00;.沈陽體育學院田徑教研室遼寧沈陽00)
“協同創新”視域下體育教育專業構建教師教育改革創新實驗區的實踐性研究
——沈陽法庫縣為例
□王新坤1夏忠梁2(1.沈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學院遼寧沈陽110102;2.沈陽體育學院田徑教研室遼寧沈陽110102)
本文運用實證研究法,以“協同創新”為指導,闡明了體育教育專業構建教師教育改革創新實驗區的背景與必要性;構建了沈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教師教育改革6個建設平臺,實踐證明創建“教師教育改革創新實驗區”是一種符合當前社會發展形勢與教育發展規律的有效模式,促進大學與中小學協同發展,對體育專業院校不同專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協同創新體育教育專業教師教育改革
協同創新必須通過建立開放性的人才培養體系,實施多方協同的開放性人才培養機制,才能破除人才、學科與科研之間的壁壘,有效解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與文化傳承的脫節問題。實習實訓是體育專業院校連接專業與社會的橋梁和紐帶,是實施協同創新的最佳平臺。當前,國內已經有一些地方以“園區”的形式對體育教育專業實習生進行集中培養,但是其主要落腳點仍然是提高實習生的教學實踐能力,并沒有橫向地開拓教育實習工作,缺少相應的內涵建設,也沒有將教育實習對體育教育的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的反饋和導向功能加以深化,高校的專業服務和社會發展之間沒有有效地銜接起來。體育教育專業教師教育改革創新實驗區秉承了開放性實習實訓的宗旨,以縣區所屬的中小學為建設單位,將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地方基層中小學有機串聯起來,統籌社會各界教育資源優勢,開啟教學改革、教師培訓、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一系列的建設之路。協同雙方共同致力于實驗區的建設和發展,責任分擔,利益共享,合作發展。教師教育改革實驗區打造以沈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實習實訓工作為契點,逐步開拓路徑,最終形成寓“頂崗實習和教師置換培訓為一體,教學改革和實踐教學創新為一體,專業實踐和就業創業于一體,專業建設和社會服務于一體”的新模式。
校地共建、協同創新“三位一體”教師教育的基本模式是:在地方政府統籌下,以培養基層中小學骨干教師為抓手,與縣級教育主管部門簽訂“體育師資聯合培養單位”協議,依托縣級教師進修學校為基地,構建體育專業師范生職前教育和體育教師職后培訓一體化問題改革方案,將合作培養和培訓教師工作輻射整個縣域內城鄉28所中小學,解決實習支教學生的指導力量薄弱、在職教師進修工學矛盾、城鄉學科教師配置不均等問題。
3.1、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實習實訓平臺建設
法庫縣教師教育改革實驗區為沈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實習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實踐機會,保證學生在實習期內全面參與基層學校體育各項工作。

表1 體育教育學生實習實訓平臺建設內容及措施
3.2、基層學校在崗教師培訓平臺建設
沈陽體育學院充分發揮專業資源優勢,針對實驗區學校體育工作現狀和體育教師的現實情況,定期開展有關教學理念更新、特色體育活動設計、校本課程開發、教學模式改革等系列培訓工作;隨時根據基地校需求選派相關專家深入基地校一線進行學校體育工作指導等。
3.3、體育教育專業建設反饋平臺建設
實習實訓過程是培養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關鍵環節,是專業人才培養的檢驗環節,是專業了解社會需求的觸角。通過實習實訓收集有關實驗區各校對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為后續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實踐能力培養等提供最有價值的信息,從而提高專業、課程的社會適應性,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表2 實驗區各校在崗教師培訓平臺建設內容及措施

表3 專業建設反饋平臺建設內容及措施
3.4、科研成果孵化平臺建設
充分發揮實驗區各校學校體育改革的實踐優勢與專業院校在體育教育、教學方面的智庫優勢,通過聯合打造質量工程項目、聯合科研立項、組織學校體育論文報告會、組織學校體育工作研討會等多種形式聯手開展研究和建設工作。

表4 科研成果孵化平臺建設內容及措施
3.5、社會服務輻射平臺建設
沈陽體育學院將以實驗區為依托,以各校學校體育工作為樣本,適時開展實驗區所在地區體育教師培訓和學校體育工作經驗推廣活動,輻射和帶動其他學校體育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和其他學校體育工作水平的提升。

表5 社會服務輻射平臺建設內容及措施
3.6、就業創新平臺建設
實驗區根據基層學校對體育教師需求的實際,對實習生進行全面系統的就業指導工作,為實習生提供充分的就業信息,做好實習生選留和推薦工作,教會實習生基層學校的應聘技能。

表6 就業創業促進平臺建設內容及措施
4.1、精心指導,中小學學校體育各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1)簡易體育器材研發彌補學校體育教學器材不足。
在實驗區體育教師的指導下,研發簡易器材總計120余件,并有3項獲批國家實用新型專利。這些體育器械取材廢舊、制作簡單、操作方便、同時也符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發展需求。
(2)實習學生參與實驗區學生體質測試分析工作。
在各學校體育教師的帶領下,實習生與實驗區學校體育教師一起參與到對學生體質測試的工作,并承擔學生體質測試數據的統計與分析工作,完成體質測試調研報告。調查結果顯示:實驗區學生體質測試的大部分運動素質指標出現逐年提升。

表7 2014年和2015年實驗區小學生身體素質比較分析表

表8 2014年和2015年實驗區初中學生身體素質比較分析表

表9 2014年和2015年實驗區高中學生身體素質比較分析表
(3)學生科研能力提升。
實習生在實驗區實習期間積極主動與指導教師共同進行實驗區學校體育教學研究,并通過實驗區組織開展的教學論文報告會,篩選出優秀論文10篇參加遼寧省體育科學學會第五屆教學論文報告會,其中一等獎2篇,二等獎1篇,三等獎4篇,入選3篇。
(4)設計創編大課間體育活動。
實習生全程參與了實驗區各校大課間內容的修訂與重新編排,他們充分運用在校所學知識,采用了多種形式的鍛煉方法,在大課間中融入了舞蹈、健身操、武術、球類等運動項目,編制了多種形式的大課間活動。
4.2、校企合作,開拓實驗區發展新路徑
為進一步加強實驗區建設,開拓實驗區學校體育工作發展新路徑,沈陽體育學院以實驗區為依托,將實驗區與體育用品生產企業聯系到一起,為實驗區的發展增添新的力量。經沈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學院牽頭,促使蘋果服飾股份有限公司在2015年向法庫縣贊助700件足球訓練體恤衫。2016年沈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學院還向法庫縣實驗區各中小學資助20余萬元體育教學和訓練裝備,并出資建立一個體育圖書閱覽室。
4.3、專業培訓,激發體育教師工作熱情
為進一步推進法庫教師教育改革創新實驗區的建設,提高實驗區體育教師的教學能力,沈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學院每年對實驗區體育教師進行了10余次全員培訓和專項培訓。通過培訓,了解體育教學中出現的新知識、新技術、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能,豐富了他們的學校體育教學內容,提升了他們的實踐教學能力。
4.4、專家支持,推動縣區基礎教育均衡發展
為進一步加強實驗區建設及區內教育創新力度,沈陽體育學院多次派專家來到實驗區進行調研指導,對實驗區學校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體育教師繼續教育、實習生能力培養、大學生就業、實驗區師資短缺等問題與法庫縣教育局及各學校負責人進行研討,當地教育部門認真研究,合理采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法庫縣先后通過沈陽市教育強縣和國家基礎教育均衡縣驗收。
4.5、常抓不懈,實驗區各項工作達到預期目標
(1)充實了實驗區初中小學體育教學力量。
實驗區體育教師相對較少,實習生既是教學實習,也在進行頂崗工作,承擔了一名在職體育教師的教學與訓練工作。
(2)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與學生就業創業工作有機結合。
教育實習實訓是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和走向社會的第一步。通過在實驗區的教學實踐活動,為學生的就業與創業提供了機會,目前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專業對口就業率逐年增長。
(3)實現了實習生職前教育和體育教師職后培訓一體化。
在實驗區體育教師教育改革中,職前與職后教師教育一體化已逐步成為實驗區教師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每年沈陽體育學院會同法庫縣教育局對實驗區內28所中小學體育教師進行專項培訓5次。
(4)獲批全國校園足球試點縣、順利通過國家基礎教育均衡縣、遼寧省和沈陽市教育強縣驗收。
三年來沈陽體育學院組織相關專家和教師赴法庫縣實地調研和考察,在以校園足球為學校體育特色項目等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基礎性工作,充分發揮了高校智庫和人力資源作用。通過科學規劃、設計和實踐運行,雙方經共同努力,2015年法庫縣榮獲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試點縣稱號,順利通過國家基礎教育均衡縣、遼寧省和沈陽市教育強縣驗收。
(5)獲批遼寧省教師教育改革創新實驗區。
三年來,校級實驗區建設日益成熟和完善,并且對周邊學校體育起到了輻射作用。以實驗區為中心,為法庫縣其他中小學舉行體育教師全員和專項培訓活動,為法庫地區的學校體育事業發展,提供了專業保障。
(6)媒體報道促發展。
實驗區成立以來,各項建設工作先后得到了新華社、中國體育報、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遼寧日報等多家國內權威媒體的跟蹤報道,不僅進一步鞏固了實驗區建設成果,更形成了一定的輻射效應,使得其模式和經驗得到推廣。
4.6、社會輻射效益顯成效
沈陽體育學院將以法庫縣實驗區為依托,以各校學校體育工作為樣本,適時開展實驗區所在地區體育教師培訓和學校體育工作經驗推廣活動,輻射和帶動其他學校體育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和其他學校體育工作水平的提升。借鑒遼寧省教師教育改革法庫縣實驗區的成功經驗,我校先后與省內5個地市、區縣建立了校級實驗區合作關系,他們分別是朝陽市龍城區實驗區、鞍山市臺安縣實驗區、營口市大石橋實驗區、葫蘆島興城實驗區和沈陽市蘇家屯區實驗區。同時我校還有兩個合作共建的省級實驗區:朝陽市建平縣省級教師教育改革實驗區和鐵嶺市西豐縣省級教師教育改革實驗區。
實踐證明,構建教師教育改革創新實驗區的協同創新發展模式沈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的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引領作用凸顯;體育教育專業內涵不斷加強;社會服務能力顯著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實驗區基層學校體育工作質量顯著提升。總體而言,本文提出的共建模式是一種符合當前社會發展形勢與教育發展規律的有效模式,促進大學與中小學協同發展,對體育專業院校不同專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1]劉建,王新坤,鞠秀奎.“協同創新”理念下體育專業院校實習基地與教師培訓共建模式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4(3).
[2]梁瑩,戴經國.地方高校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以韶關學院為例[J].韶關學院學報,2014(10).
[3]李建輝.協同創新教師教育改革,服務縣域師資均衡發展——地方高師院校教師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4(11).
[4]田阡.人文社科專業協同創新人才培養與實踐研究[J].民族論壇,2015(12).
[5]季瓊.協同創新視閾下高職經貿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J].中國教育學刊,2015(11).
G807
A
1006-8902-(2016)-10-ZQ
學生身心健康評價與學校體育干預,課題編號:XKFX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