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在我國是指中國人民銀行、監管機構、自律組織,以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商業銀行、城市信用合作社、農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眾存款的金融機構、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政策性銀行。銀行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關鍵部門,是整個經濟活動的總樞紐,能掌握和反映社會經濟活動的信息,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大作用。
截至2015年10月31日,通過企業主動寄送、企業官方網站下載及網絡查詢等方式,我們共收集到各類銀行發布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66份。依據“金蜜蜂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評估體系2015”,我們對這些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進行評估。
66份 截至2015年10月31日,銀行業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66份,較2014年新增25份。
23家 連續發布5次報告及以上的銀行達23家。
9份 在66份報告中,有9份報告參照了全球報告倡議組織《可持續報告指南》(G4)標準。
21% 14家銀行請第三方機構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進行了審驗,約占所有報告的五分之一。
11份 11家銀行發布了中英文報告,包括1家外資銀行和10家國內銀行。
我們的發現
發現一:報告發布主體由總行延伸至分支行
在66份銀行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33份的發布主體屬于各家銀行的“分行”或“支行”機構,占比達50%。這反映出企業社會責任理念在銀行業得到有效的傳遞和延展,深入銀行業務運營的一線。
在分支行發布的33份報告中有32份報告的發布主體均來自浙江省臺州市,這與臺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于2014年11月發布的《浙江省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現狀及對策研究》不無關系。《研究》在“加強我省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工作的對策建議”部分中提到“為滿足企業需求,要加大宣傳力度,定期召開年度浙江省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發布會,搭建我省唯一的、綜合的、權威的發布平臺,幫助我省優秀企業通過發布社會責任報告,提升企業社會形象和知名度。”目前,臺州市經信委網站已建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發布平臺”。由此可見,地方政府組織的推動能夠營造良好的履責環境,有效促進企業積極進行社會責任信息披露。
發現二:報告質量呈下降趨勢
2015年各銀行業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平均得分率為45.34%,盡管略高于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平均得分率43.29%,但是與2014年相比,平均得分率下降了20.74%。其中報告整體質量的完整性、創新性下降超過15%,可讀性、實質性下降超過20%。從報告質量的界定也看出一些端倪,其中,“卓越”報告僅占比3.03%,“起步”“發展”兩類報告合計占比達78.78%。
通過分支行為發布主體和總行為發布主體的兩類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對比分析發現,分支行發布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全部在10頁及以下,無設計排版,其可讀性得分為0,創新性僅為0.5%,由此可見分支行發布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質量對2015年銀行業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整體質量造成較大影響。
發現三:客戶、社區、政府三類利益相關方關注的議題更具實質性
銀行業報告較注重對客戶、社區、政府三類利益相關方的議題披露。社區的指標平均覆蓋率最高,達47.73%,政府的指標平均覆蓋率其次,達42.42%,客戶的指標平均覆蓋率為32.83%。可見客戶、社區、政府是銀行的重要利益相關方,其相關議題實質性較高,是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重點披露信息。
在社區各個具體指標方面,除了“對社區資源的補償利用”為0,其他社區類指標的覆蓋率都高于平均水平。其中,“捐款捐物”指標的覆蓋率為92.42%%,超出平均水平21.98%。作為金融服務業企業,銀行需要具備良好的公眾口碑,社區相關的履責行動通常成為企業首選。
客戶議題中,三個子議題的指標覆蓋率均高于平均水平。其中,“產品服務”指標覆蓋率最高,為48.11%。“產品服務信息”指標覆蓋率超出平均水平最多,高出18.58%。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發展迅速,銀行的產品和服務質量不斷提高,披露產品服務信息、提升產品服務透明度,大幅提升客戶體驗,成為許多銀行贏得市場的重要途徑。
在政府議題中,“響應產業投資活動”指標較為突出,高出中國企業指標覆蓋率20%以上。目前,中國處于經濟轉型發展和全面深化改革階段,銀行在各個產業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發揮著保障國計民生、推動金融普惠的重要作用。
發現四:報告編制方法日趨規范
有5家銀行在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進行了實質性議題分析,比2014年新增2家。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實質性議題分析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重要性,通過實質性議題分析增強報告編制的規范性和科學性。
我們的建議
建議一:質量為先,全面提高報告質量
2015年6月,國家標準委發布了《社會責任報告編寫指南》(GB/T 36001),全球報告倡議組織則在《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G4)中提出“2015年12月31日以后發布的報告都應當根據G4指南編制。”銀行業可參考最新的國內外社會責任報告編制指南,從報告議題選擇的恰當性、績效數據收集披露的系統性、社會責任實踐展示的全面性等方面有針對性地提高報告質量。此外,還要通過更為系統化的社會責任管理,為信息披露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企業需要在設定目標、衡量績效、管理變革的過程中融入社會責任的理念,這樣才能產生負責任的行為、創造更具價值的績效,對外信息披露也將更為充實、可信。
建議二:樹立品牌,構建個性化的信息披露模式
我國的銀行分為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等多種類型,企業經營目的不同,其社會責任管理和信息披露的側重點也可有所差異。企業可根據自身規模、業務等特性,有選擇地進行具有自身業務特色的信息披露。例如,規模較大的銀行可鼓勵分支行機構發布具有地域特色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提高信息披露的針對性;根據業務不同,政策性銀行的信息披露可側重于產業扶持等發揮導向作用的領域,商業銀行可側重于對移動化、便捷化現代生活的支撐,農村合作銀行則應反映對三農的大力支持。
建議三:大力推動,倡導更多銀行業企業發布報告
我國銀行包括3家政策性銀行、5家大型商業銀行、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133家城市商業銀行、665家農村商業銀行、 89家農村合作銀行、1596家農村信用社、1家郵政儲蓄銀行,但發布報告的銀行總數不及百家。銀行作為掌握大量社會資本的重要行業,其信息透明受到社會關注。銀行業應當更加注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一方面,將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作為重要溝通手段,回應社會各界對于銀行業發展的關切,另一方面,發揮行業的影響力,引領更多其他行業的企業關注社會責任,共同服務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編輯|第五昭婷 zhaoting.diwu@wtoguide.net
本文系責揚天下(北京)管理顧問有限公司《中國銀行業企業社會責任管理與實踐跟蹤研究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負責人:管竹筍;執行團隊:責揚銀行業企業社會責任咨詢團隊;本報告執筆人:陳望、蔣波、代奕波。本報告發布單位:《WTO經濟導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