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華+賈志卿+何俊
[摘 要]微時代背景下如何培養公安網絡輿情分析人才,加強以新媒體為基礎的警民公共關系構建,提升警察院校學生的新媒介素養,是當前公安院校共同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以公安實戰為基礎,通過網絡輿情監察課程建設,在課程定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材建設等方面進行探索和創新,可以彌補公安院校在這一課程建設上的空白,為公安虛擬社會管理類課程的建設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網絡輿情監察;新媒體傳播;公共關系;新媒體素養;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 G6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11-0175-03
隨著以智能移動終端、社會化媒體、大數據為代表的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網絡社會已經進入了由用戶主導的Web2.0時代,其中QQ、微信等社交型媒體和論壇、微博等傳播型媒體正極大地改變著大眾傳播模式和輿論的生成演變方式,也改變著人們的思維和交流形式。在我國,截至2015年12月底,網民數量已達6.88億,其中手機網民達到6.20億。[1]“每部手機都是攝像機,人人都是記者”,在這種新媒體環境下,公安機關必須加強輿情引導,掌握輿論主動權,提升公安機關虛擬社會的管理能力,為構建和諧社會保駕護航。
但當前公安隊伍面臨著專業網絡輿情監察人員短缺,基層民警與新媒體打交道的經驗不足、普遍缺少新媒介基本素養的困境。而公安院校更缺乏相關課程的開設,僅有網絡安全與執法專業的信息網絡安全監管[2]課程對該部分內容有所涉及,其他專業的學生基本沒有相關知識的學習。從社會院校對網絡輿情分析類課程的開設情況來看,也主要分為三大類,一類是直接將輿情分析與形勢與政策等政治類課程結合起來開設,輿情分析只占課程中的一個章節[3];另一類是在新聞、傳播學等專業中開設的新媒介傳播課程,重點強調新媒體的寫作與傳播[4];還有一類是專業的輿情分析師培訓,它將開設傳播學、社會網絡研究、輿情學等先修課程,旨在培養專業的輿情與咨詢分析人員。[5]而從公安實戰的角度,獨立開設一門網絡輿情監察,并囊括新媒體公關與應對、新媒介素養等內容的課程,目前還是一個空白,這也是公安院校面臨的一個全新課題。本文結合公安的優勢與行業特點,立足實戰應用,探索公安院校網絡輿情監察課程的建設方案。
一、課程定位與教學目標
網絡輿情監察是一門新興的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技術學科。它既與信息技術、傳播學、社會心理學、情報學等基礎學科相關,又與公安業務廣泛相連,眾多業務部門都直接或間接地運用到這一學科的知識。可見,公安院校的網絡輿情監察課程建設不能僅僅定位為輿情分析崗位人才的培養,還應該在網絡數據搜集處理技術、公安傳播新媒體使用、新型警民關系建立方面有所涉及。該課程既可以作為網絡安全與執法專業的專業主干課,又可以作為其他專業的公選課。目前,該課程要實現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一)專業人才培養
以網安部門實戰崗位為依據,培養網絡輿情監察和導控的專業型人才,重點使學生通過課程學習,具備網絡信息處理與輿情事件分析的能力。這其中主要包括網絡數據采集、數據選擇、數據處理、輿情分析、輿情引導和輿情報告撰寫。
(二)媒體公共關系能力培養
新網絡時代的來臨,改變了傳統媒體的傳播模式。應培養學生新媒體的應對與公關能力,重點使學生具備一定的新媒體新聞采寫、報道的能力,讓學生掌握新媒體的特點,具有新媒體思維,能以新媒體為載體建立新型警民關系和新型群眾路線,提升公安機關在虛擬社會中的影響力和公信力。
(三)新媒介素養培養
新媒體的崛起,其內涵與結構都與傳統媒體有所不同,受眾群體也發生了變化。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新媒介素養,使學生通過課程學習具備對網絡信息的選擇、質疑、評估、思辨能力[6],以及具備網絡情報的發現和甄別能力,這是該門課程教學的另一個重要目標。
二、網絡輿情監察教學的內容設計
(一)理論教學內容設計
網絡輿情監察作為專業主干課程設計為36學時(理論26學時,實驗10學時),而作為公選課設計為18學時(理論14學時,實驗4學時)。在課程教學內容建設方面,我們依據公安在虛擬社會管理中的實際需求,以模塊化的形式來進行組合設計,具體內容如圖1所示。整門課程分為5大板塊,14個小節,其中板塊一是課程基礎,主要介紹網絡輿情和網絡傳播的基本概念;板塊二是課程的核心,重點介紹網絡輿情監察與引導知識,這是針對網安輿情監察崗位的技能培訓;板塊三是從公安工作的實際出發,對兩類重點輿情的處置與管理進行介紹;板塊四是培養學生以新媒體為基礎的公安傳播與公關能力;板塊五主要培養學生的新媒介素養以及對相關法律法規的介紹。
整個五大教學板塊分別對應課程教學的三大目標,其中板塊一、板塊二、板塊三以培養網絡輿情監察專業技能為重點,板塊四是培養學生新媒體的公關應對能力,板塊五是提升學生的新媒介素養。每一內容板塊下的小節,分別對應課程規定的知識點,每個知識點均穿插多個真實、典型案例,便于教師在上課時選擇。同時這些案例均有較詳細的分析,學生能進行自主閱讀、思考。整個教學內容的安排,對多個專業學科知識均有涉及,但又避免了引入過多的理論性知識,主要突出應用,服務公安實戰。
在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上,網絡安全與執法專業的學生,五大板塊內容都要全部學習,并在最后完成一個綜合性大作業。該課程作為公選課時,教師可根據專業需要選取板塊一、板塊三、板塊四和板塊五部分內容進行講解,而對在職民警的培訓時,則主要選取板塊三中“涉警輿情的應對與導控”和板塊五的內容進行講解,重點提升在職民警的新媒介素養。
(二)課程實踐環節設計
網絡輿情監察作為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其實踐教學環節在整個課程建設中占有極大的比重。目前,準備將網絡輿情監察課程通過“校局深度共建”,開展學院與網安總隊、主城各網安支隊在技術、人才、資源的合作交流,初步構建較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
目前課程已規劃出4個實驗項目,包括16個可選擇的實驗資源,具體如表1所示。課程實驗項目建設主要根據培養目標的不同,開展分層分類教學,以滿足不同專業學生對課程實踐教學內容的需要。其中技能實踐類實驗,屬于網絡安全與執法專業的專業必做實驗,而公安傳播訓練與新媒介素養訓練主要針對的是所有公安專業學生的素質培養訓練。
在教學中,教師還可將新媒體與課程實踐建設相結合,充分利微信、微博、QQ等交流平臺,把現實中最新的網絡新聞、熱點咨詢作為案例隨時推送給學生,讓學生分析應對,使學生可以在真實的網絡環境中,隨時隨地進行訓練,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積極鼓勵各學生區隊建立微博、微信群,讓學生在班級微博、微信的維護和交流過程中能獲得網絡輿情分析的專業知識,掌握一定的新媒體公關技能,擁有新媒體輿情掌控的直觀認知,為網絡輿情監察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三)課程教材建設
公安院校網絡輿情監察專業教材缺乏,所以該課程建設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編寫適合公安專業特點的教材。目前,部分公安院校采用的教材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的《信息網絡安全監管》,該教材僅在第五章“網絡輿情管理”中對網絡輿情分析內容進行簡要介紹,而對本課程教學所要求的新媒體應對與公關、新媒介素養等內容則未涉及。社會上關于網絡輿情分析的書籍大多從傳播學和網絡輿情分析師的角度進行編寫,與網安的網絡輿情監察崗位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基于這種情況,應在課程教材的建設上,參考現有的公安輿情分析教材,將內容拓寬,把傳播學、網絡媒體心理學[8]、虛擬社會管理和情報學等學科囊括進來,圍繞網絡輿情監察這個中心,形成密切聯系的整體。在教材編寫人員上,除了本專業的教師之外,還可以根據章節內容找網安、政工部門的技術骨干參與編寫,把工作中典型、真實、最新的案例引入教材。
三、課堂教學方式的探索
公安院校網絡輿情監察的課堂教學,由于理論性較強、知識點雜,同時部分知識又與思想政治類課程有交集,所以很容易將該課程的教學方式變成純理論的課堂講授。為了突出網絡輿情監察的實踐性,我們在課堂教學方式的設計上,以公安實戰應用為中心,真實案例為導引,把枯燥的理論知識與現實例子結合,將章節知識變成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比如在講解網絡輿情危機的產生時,用電影《蝴蝶效應》作為類比例子;在講解網絡輿情的生成時,用誰點燃了輿論的“導火索”來引出講授內容,通過這些既形象又生動的關聯,避免了枯燥理論的空洞導入,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網絡輿情本身是一個線上線下結合、公眾參與式的新媒體傳播,所以在網絡輿情監察的課堂教學上,我們不僅要運用常規的多媒體教學、啟發式教學,還可以將引導探究式教學和合作探討式教學引入,讓學生盡量參與到課堂中來,發表自己對新媒體的看法,討論輿情分析的結論。在引導探究式教學中,教師先根據教學目的和講授內容,經過認真調研之后提出與公安工作相關的、難度適中的問題,同時這些問題又要是開放性的,然后教師在提供一定的資料和假設條件下,引導、規范學生的探索過程,讓多數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尋找問題、解決問題。
對于合作探討式教學,就是將學生分組后,針對某一輿情“話題”運用輿情分析理論和方法進行分析、研判、引導。這里強調的是多名學生的共同參與,以集體的智慧共同探討輿情問題,培養團隊合作精神。該教學方法重點用在“輿情導控”和“新媒體公關與應對”的教學中。同時,教師還可直接利用網絡論壇、微博、微信、QQ群等新媒體手段引發“話題”,讓大家在課堂上直接面對“模擬輿情”場景進行分析,通過真實的案例演示模擬改變過去單純的理論講授方式。
公安院校的課堂注重實戰,所以在課堂教學形式上,我們還可以大膽將部分章節切割出來,聘請有一線實戰經驗的技術骨干來為學生進行講授,讓學生可以關注并了解當前網安在虛擬社會管理、網絡輿情監察領域的新技術、新成果,明確網安的人才崗位需求,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用途不再茫然,同時也為課程的建設增加新的資源。
四、結語
網絡輿情監察以案例作為主線組織課堂教學,內容建設緊貼網安實戰,將培養民警新媒體公關能力和素養提升作為基礎,使學生掌握必備的理論知識和公安業務技能。本課程建設具有明確的方向性、共享性和及時性,可以作為網絡安全與執法專業的主干課,也可以在削減學時后作為其他公安專業學生的公共選修課,同時還可以將課程前兩部分濃縮,為在職民警培訓講授。課程建設所編寫的教材,是對公安網絡輿情監察和虛擬社會管理方面經驗技術的一個總結,也為公安院校虛擬社會管理類課程的建設提供了參考。
[ 參 考 文 獻 ]
[1] CNNIC.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 / ?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432640.html.2016-01-22.
[2] 杜慶靈,李進.信息網絡安全監管[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5.
[3] 孔祥慧.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網絡輿情中的導向功能研究[J].大學教育,2014(15):78-79.
[4] 徐迪. 《網絡輿情理論與實務》課程建設實踐的可行性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45):152-155.
[5] 喬雪顏,翁書婧.網絡輿情分析類課程的實驗教學現狀初探[J].求知導刊,2016(41):145.
[6] 陳柏齡.新媒體時代公安機關網絡公關的現狀及應對策略[J].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15(1):43-47.
[7] 朱珠,劉青.新媒體語境下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提升[J].新聞傳播,2015(1):49-50.
[8] 申凡.網絡傳播心理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