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娟
摘 要:面對當下課改的新形勢,只有對以往時下課改應試教育進行理智的分析,對將來教育發展進行正確的預測,才能更好地正視、把握新課標。我們不能割斷事物之間的客觀聯系,而是要運用發展的眼光理智分析、承前繼后,對將來教育發展進行正確的預測,才能更好地正視、把握新課標。
關鍵詞:新課程;新課改;應對變化
翻開各類教育報紙雜志,我們不難發現到處都在談“新課程”,并極力提倡在教學中采用“新課標”,課改的浪潮再次波濤洶涌。而許多“新思想”、“新理念”在強化中卻有意無意中全盤否定了傳統教學。認筆者認為只有對以往應試教育進行理智的分析,對將來教育發展進行正確的預測,才能更好地正視、把握新課標。我們不能割斷事物之間的客觀聯系,而是要運用發展的眼光理智分析、承前繼后,對將來教育發展進行正確的預測,才能更好地正視、把握新課標。
一、新課改中出現的幾個變化
(一)課程設置變了——課程設置趨向“綜合化”。如音樂和美術合成了一門藝術課,歷史課和地理課合成一門“歷史與社會”課,物理、化學、生物統稱“科學課”,體育課則改成“體育與健康”。比較一下,就能看出新舊課程設置的“不一樣”。過去的好多學科在這上面被“綜合”掉了。
(二)學生地位變了——把課堂還給了學生。長期以來,教師在備課時,總是想應該怎么講,才能講得最清楚,怎樣講才能讓學生聽得更明白,想到的只是“我”。而現在,不能光考慮教師怎么教,還要考慮學生怎么學?現在的教學活動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一種交往、是一種對話、一種溝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學、互教互學。教師不僅傳授知識,更是與學生一起分享對課程的理解。沒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把教學的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它超越了歷史上的“教師中心論”、“學生中心論”、“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觀點。
在新課程中,教師已真正從主演的位置轉到助、導的位置上來,把課堂教學的舞臺讓給學生去創造性的表現,引導學生在學科學的道路上進行探索。如一位老師打了一個比方:同樣是美術課,學畫蘋果。中國老師畫好一個樣板給學生臨摹,“照葫蘆畫瓢”;在美國,老師把學生帶到果園里,讓學生自己看、自己琢磨。課程改革,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改變傳統的課堂模式,不單要讓學生學會,還得會學;不單要有理性的知識,還要給學生更多感性的認識。
(三)教師角色變了。“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而今,教師不只是“傳道、授業、解惑”了,在信息社會里,教師應進行必要的角色調試以適應改革的大潮。
新形勢下的教師應是學習的“參與者”“促進者”“指導者”“協助者”,教師的任務應是“導學”而不僅是“教學”。將教師置于高高在上的“教”的位置,學生必然感到壓抑、被動;將教師處在“導”的位置,學生的學習活動就輕松。自然。因此,改變師生關系,通過交往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新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教師能否放下尊嚴和架子,能否從講臺上走下來,能否與學生做朋友,這個變化其實是很艱難的。
(四)教學方式變了。由傳統的教學方式轉向現代教學方式。傳統的教學是“一本書,一支粉筆”,而21世紀的信息社會所需的信息化人才的培養有賴于教育的信息化,因此,形形色色的現代教學手段被應用到教學上來了。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教學從觀念、思想、理論到手段、方法、模式等的根本性變革。它需要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質。
由接受性學習轉向探究性學習。就學生的學習過程而言,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人類文明發展過程的一種認知意義上的“重演”,是對人類所經歷的某些必要過程的“親歷和再現”,是帶有創新、發現性質的學習,只有使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對他們所不知道的未知領域進行探索發現,才能主動實現對客體的不斷遞化和提高,只有使學習主體通過“再現”和“重演”:人類的某些社會歷史活動,去“占有”具有獨特形態的活動成果,才能真正促使學生認識的深化和發展。因此,活動教學重視實踐、探索、發現在教學認識活動中的地位,強調的是“探究”而不是“接受”,認為要使學生實現主動學習和主動發展,就必須置學生于自主探究、發現的活動中,主張學生由主動經驗和探索的活動發現知識的由來和關系,并強調以外部的實際操作和內部的思維操作相結合、相作用的實踐,來實現認識的深化。
二、應對變化
針對新課改中的以上變化,我們的確需要轉變思想,不過我們不能生搬硬套,不能以別人的課堂模式來評價我們的課堂,我們要結合我們的實際情況,針對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適當的轉變。
現在,新課改轉變理念主要體現在課堂模式上,所以各地五花八門的課堂模式應運而生,可是似乎我們看到的更多是“秀課”而非上課,一些課改早的地區總結了很好的經驗,而我們如果不能很好的消化和吸收,我們只能是搞搞形式,真的就成了作秀。
同時,我們自己的實際可能決定我們在課堂上不得不多講些,因為我們的學生既沒有電腦又缺乏獲得更多知識的機會,除了課本就剩幾本與課本有關的課外書或者資料,且學習基礎太薄弱,所以更多的知識還需要我們給予。所以我們既要接受新的思想觀念——盡量少講多練,也要結合實際——慢慢轉變、慢慢引導,千萬不能直接套用別人的課堂模式。
總之,新課改是一個新事物,我們要循序漸進地推動其發展。扈文華老師(高中政治新課程編輯之一)說過:“態度決定高度,細節決定成敗”。要求我們“做教學的有心人”。所以新課改態度很重要,只要我們端正態度,相信一定會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