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1.“2016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現代文化沖擊下新化山歌在地方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XJK016CGD019)”;2.“湖南人文科技學院重大教改課題《地方高校聲樂教學中地方民歌的應用與創新研究——以湖南人文科技學院聲樂教學中新化山歌的應用與創新為例》(項目編號RKJGZ150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地方高校聲樂教學為地方培養和輸送優秀的聲樂人才。地方高校聲樂教改中本土聲樂教材的開發和應用,是為了提高學生對地方優秀的音樂知識的掌握能力和應用水平。文章對地方高校本土聲樂教材的使用現狀、和開發標準進行了分析論述,并對其實際應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旨在促進地方高校的聲樂教學改革和地方音樂藝術的傳承和保護。
關鍵詞:地方高校;聲樂教學改革;本土教材;開發應用
一、地方高校本土聲樂教材的社會現狀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地方優秀的音樂藝術是我國民族藝術之林中的寶貴財富;地方高校的聲樂教學改革要結合地方優秀的音樂藝術,要注重對地方音樂藝術的運用和傳承,注重本土聲樂教材的開發運用。
(一)未成體系,層次不一
從當前的社會需求與地方高校本土聲樂教材的應用現狀來看,社會需要大量的演唱技能高、理論知識新且技能過硬的服務地方音樂文化發展的聲樂人才,然而地方高校聲樂教學所使用的本土教材,沒有形成一個科學的體系,且教學內容層次不一。地方高校的本土聲樂教材應該從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著手,注重社會音樂與本土音樂的結合,注重理論教學與實踐環節的統一。
(二)內容陳舊,專業性低
在調查過程中,許多地方高校所選用的本土聲樂教材內容較為陳舊,雖然很多經典的聲樂作品在我們的專業學習和生活審美中久經不衰,都是,由于聲樂教材內容沒有結合地方優秀的音樂文化且專業性不高,其藝術價值與現階段的地方音樂藝術發展不相適應,導致學生的知識體系較為落后,很難追隨地方音樂藝術發展的腳步。
(三)不被重視,需求脫節
地方高校在聲樂教學改革中重視提高軟件和硬件設置,但是在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上對本土聲樂教材的選擇和更新上重視程度不夠,在聲樂教學體系建設中本土優秀的音樂文化授課比重過少,導致聲樂授課體系與地方音樂藝術工作的需求脫節。學校不重視本土聲樂教材內容的建設,學生就不能從教材中汲取優秀的地方音樂知識、音樂理論和音樂思想,不了解地方音樂的發展方向以及地方音樂藝術的文化內涵,就相應的導致了學生在走向社會之后,無法適應地方音樂藝術工作,不能很好的傳承和保護地方優秀的音樂文化。
二、地方高校本土聲樂教材的開發標準
地方優秀的音樂文化能反應一個地方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狀態,它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在本土聲樂教材的開發中,要堅持地方性與典型性相結合、教育性與實用性相統一、體性與開放性相關聯的原則和標準。
(一)地方性與典型性相結合
地方高校的聲樂教學出了培養聲樂人才,還應承擔保護和傳承地方優秀的山歌、民歌等音樂藝術。地方高校在本土聲樂教材開發的過程中要與優秀的地方音樂文化進行有效的融合,讓高校成為地方優秀文化的重要傳承和發展的場所[1]。
(二)教育性與實用性相統一
地方高校在本土聲樂教材編訂過程中要將教育性與實用性進行有效的統一。在教材內容上選擇具有教育性、勸誡性和啟發性的本土音樂藝術,通過聲樂教學后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并產生影響。在本土聲樂教材內容的選定上除了具有較強的學術性和理論性外,還要具有實用性,能滿足學生的實際運用需求。本土聲樂教材是地方院校聲樂教學特色的體現,是對地方優秀音樂藝術文化的傳承,在教材中要對地方山歌、民歌等不同歌曲的唱腔、曲調、演唱技巧等內容進行合理配置,在授課的過程中通過指導學生演唱,進而提高學生的聲樂藝術水平。
(三)主體性與開放性相關聯
將本土的民歌、山歌等音樂文化作為教材編訂的主體,并在此基礎之上融入其他民族歌曲、流行歌曲等方面的文化。例如陜西地區的高校,編訂的音樂教材內容主要介紹信天游、小調、勞動號子這三類陜北傳統民歌,并將其細化。同時教材在編訂信天游的高腔和平腔內容時,還要與湖南新化山歌所特有的調子、小號、唱腔等方面進行有效的區別和對比,并將兩種不同地域、不同演唱方式的山歌進行有效的融合,讓學生通過教材內容,了解不同的歌曲文化,并找出各種音樂文化中所具有的內涵和不同之處。
三、地方高校本土聲樂教材的實際應用
在地方高校聲樂教學中制定和使用本土聲樂教材,是時代教育的呼喚,是教學改革的出路。本土聲樂教材的制定和使用需要得到從社會到學校、從教師到學生的高度重視和積極配合,在使用過程中要強化教育功能、注重活態傳承和優化教育資源。
(一)強化教育功能
地方高校是通過教育的方式來為社會輸送更多專業性人才,因此,在本土聲樂教材編訂的過程中首先要重視其教育功能,要通過運用本土聲樂教材不斷強化聲樂教育教學所取得的效果[2]。教材的使用是教學活動有效開展的保障,地方高校通過編訂符合人才培養和學校發展的本土教材內容,從而提高學生對地方音樂的掌控和運用能力,當學生畢業走出校園之后,可以成為一名優秀的地方音樂藝術工作者。
(二)注重活態傳承
地方高校本土聲樂教材的使用是為了完善聲樂教學內容、突出聲樂教學特色、推進聲樂教學改革,同時也是為了更好的將優秀的地方音樂文化進行活態傳承。因此,地方高校在本土聲樂教材的實際應用過程中,要注重活態傳承功能。將地方民歌和山歌等藝術形態納入聲樂課堂教學內容中,學生通過理論和演唱技巧等方面的學習,可以利用地域條件深入地方民歌流行地區,向當地的居民學習歌曲的演唱技能、挖掘音樂文化的內涵,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推動地方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成為一名優秀的音樂文化傳承者。
(三)優化教育資源
地方高校在編訂與地方音樂文化相適應的本土聲樂教材后,要配備相應的教學資源,進而推動學校的聲樂教學改革和學生聲樂演唱技能的提高[3]。地方高校的聲樂教師多是專業性和理論性較強的學者,受語言和知識構造的性質,他們會從理論的角度上來講解地方優秀的山歌和民歌的文化內涵、發聲技巧。
四、結語
地方高校教育教學水平的高低與學校的頂層設計和微觀舉措息息相關,為了促進學校的轉型發展和人才培養,必須要對教學內容、教材、教學模式等進行改革。為了突出地方教學特色、為了提高學生對地方音樂文化知識的掌握能力和運用水平,地方高校有必要開發和運用本土聲樂教材。在地方高校開發運用本地聲樂教材,要將當地特有的民歌或山歌文化作為主要教學內容將其與其他音樂文化進行有效的融合,從而提高學生地方音樂理論水平和音樂技能,形成地方高校自身聲樂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曾宏華,羅起聯,謝姿媚.地方高校依托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培養藝術專業應用型人才的研究與實踐——以河池學院為例[J].河池學院學報,2013(03):101-106.
[2]許啟雪.貴州題材聲樂作品專業教學之考察[J].教育文化論壇,2012(03):92-98.
[3]陳自勤,曹曉燕.安徽民歌的聲樂教學傳承[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07):133-136.
作者簡介:唐博(1982—),男,湖南永州人,湖南人文科技學院音樂舞蹈學院聲樂講師。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