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德勒茲的塊莖思維入手,從當代藝術的背景來詮釋網絡話語。德勒茲提出的塊莖學說打破了西方傳統的樹狀思維,即提倡發展塊莖的多元化及創新,呈現出一種非中心化、非統一化的狀態,而隨著人類認知領域的廣闊發展,傳統的樹狀思維已經不足以支撐網絡話語的領域,而塊莖思維的優越性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塊莖思維的創新性,我們提煉出在當代語境下的網絡話語應是一種不以一種權威的、主流的話語為主導,而是強調個體、多元的話語。而網絡話語在當代語境下的思考意義也尤為重要,它的創新性和多元性為人類在經濟、哲學及藝術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從而鼓勵人們要有創新思維。
關鍵詞:塊莖學說;多元化;網絡語言
一、德勒茲對樹狀思維的批判及塊莖學說的提出
(一)樹狀思維與塊莖思維
樹,從生物學意義上來說是木本植物的總稱,主要由根、干、支等部分組成。從哲學上講,樹狀表示的是一種整體性和統一性,或者是固定性和一致性。而從語言上來說,樹狀思維代表固定及中心化。塊莖,從生物學上解釋為植物學名詞術語,它是植物莖的一種變態,呈塊狀。但是它的哲學概念德勒茲給出了不同的解釋。在他的著作《千高原》中,他提出塊莖不同于它在自然界的那種形態,而是一種多元化的思想,進一步說它是一種思想挑戰和哲學實踐。縱觀西方思想史與哲學史,從蘇格拉底到笛卡爾到黑格爾都是用“樹狀思維”來闡述自己的學說和觀點。在樹狀思維的影響下,他們在闡釋學說及理論時,會以某個中心為基點,建立一個已固定存在的體系作為自己的目標,其最終的目的都是要維護統一性和閉鎖性,排斥多元性和創新性。但現實的世界又偏偏與之相反,它是一個多樣性與復雜性共存的世界。此時,德勒茲的“塊莖思維”應運而生,它的特點就是以自身相互連接和多元化的特征,來顛覆傳統“樹狀思維”的模式,打破陳規,將人類的思維帶到一個新的領域。而正是它的這些“優點”及其優越性為現當代的藝術及多元化的網絡話語打開了新的大門。
(二)樹狀思維的局限性及塊莖思維的優越性
首先,德勒茲提出的“塊莖”,不僅僅是一種植物,而是指去除了統一、固定及整體的的實體。樹狀思維具有規則化、規范化的形而上學的思想文化隱喻,而塊莖的特征是非中心,非階級化、多元化的形態。這是兩者最大的區別。其次,樹是以一種自我統一的方式為基礎建立中心化的概念,所以存在著固定性,及必然性。但是塊莖是沒有“基礎”的,它可以蔓延到各個地方自由的生長,并且不斷的產生差異性和多樣化,與樹狀思維的階級性和限制性相比,塊莖思維是一個不受限制的、流動的思想。我們都知道,樹是不斷向上生長的,它一直是有一個點,一個根基。但是塊莖卻可以在某個平面空間向外延伸。一般來說,一顆草可以蔓延式的生長,覆蓋整個表面,但是樹只立足于一個點,無法在其他地方繼續生長。樹狀思維統治了西方思想幾百年,最好的體現就是西方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從當時人們推崇宗教神學就能看的出來,這無疑是一種絕對主義的統一性、保守性和局限性。而正是這種局限性使資本主義無法進一步發展。塊莖說主張的是打破保守,突破局限,這一觀點為后來的哲學家跳出傳統的思維模式做下鋪墊,使得自己的思想向無數個不同的方向涌去,打破了原有的限制。塊莖思維的優越性顯然大于傳統的樹狀思想,這也是塊莖思維能夠在當代藝術環境下迅速發展的原因。
二、塊莖思維語境下的網絡話語
(一)此“網絡”非彼“網絡”
現代人們所說的網絡話語,是指從網絡上產生并應用于網絡交流的一種語言。它體現了自由和多樣。而本文的“網絡”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網絡”。德勒茲在《千高原》中提到,多遠體是根莖式的,它揭穿了樹形的偽一多元體。統一性不再作為客體的中樞,也不再被分化于主體之中。木偶的提線——作為一個根莖或多元體——并非與被預設的一個藝術家或表演者的意志關聯在一起,而是與神經纖維所構成的一個多元化關聯在一起,這個多元體形成了另一個木偶,并通過另外的維度與前一個木偶相連接:“驅動木偶的提線或拉桿——我們將它們稱作網絡。”與結構、樹或根不同,在一個根莖之中,我們無法發現點或位置,在其中,只存在線。簡單來說,就是我們不再有度量的單位,而只有度量的多元體或多變體,統一性的觀念絕不會出現。對于“話語”,德勒茲指出,在根莖之中,任意兩點之間皆可連接,而且必須連接。這與樹或根不同,它們固定了一個點或一種秩序。并非一個根莖之中的每個特征都必然與一種語言的特征相關:各種特征的符號鏈與異常多樣的編碼模式相連接,這就發動了種種不同的符號機制和事物狀態。在語言學中,即便人們試圖將自身局限于明顯之物的范圍內,不對語言做出任何假設,這也仍是處于一種話語的領域內——此種話語隱含著特殊的社會權利和配置的模式。換句話說,每句話都是由一個字一個詞和一個語法組成的,如果忽略的字詞而只一味的說話,那只會話不成話。
(二)“網絡話語”語境思考的特征
這里的網絡話語,是說在塊莖思維的影響下,一個個沖向了各個領域和方向的支架構成了一個網絡(也可以稱為塊莖),其中包括許多擁有各自不同特點的話語,這種點與線的結合共同組成了網絡話語。網絡話語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中心,沒有基點,可以隨意發揮,注重創新和多元化。本文所說的網絡話語應該是一種不以一種權威的、主流的話語為主導,而是強調個體、多元的話語,重視個體與部分。
三、結語
本文通過對德勒茲的樹狀思維及塊莖思維的描寫,引申出在當代藝術的語境下網絡話語應是一種不以一種權威的、主流的話語為主導,而是強調個體、多元的話語。從德勒茲對樹狀思維的批判性可以看出,樹狀思維已不能夠立足于當代的社會,而塊莖思維打破了傳統的樹狀思維,即提倡人們在思維上發展塊莖的多元化及創新。自此鼓勵人們要不以權威式的話語為主流,要有自己的思想,發散自己的思維,同時強調要有個體、多元的話語。
【參考文獻】
[1]張法.20世紀西方美術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季雙霞(1992-),女,漢,山東蓬萊人,大連工業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當代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