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芳+周金細

【摘 要】 目的:探討精細化護理在缺血性腦血管介入手術的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 2015年1月~ 2015年12月間我科收治的接受缺血性腦血管介入手術的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法將其分為對照組(50 例)和觀察組(50例),為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為觀察組患者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精細化護理干預,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及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并將對比的結果及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的分析。結果: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 72.0%,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 8.0%,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顯著(P < 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對照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 72.0%,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96.0%,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顯著(P < 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缺血性腦血管介入手術的患者實施精細化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顯著,能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促進患者的康復,提高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關鍵詞】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 介入手術 精細化護理干預 術后并發癥 應用效果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高復發率等特點,不僅給患者造成極大的痛苦,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的沉重負擔[1]。腦血管介入手術是一項新型的防治腦血管疾病的方法,與傳統的治療方法相比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此療法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高。為了探討分析對接受腦血管介入手術的患者實施精細化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選取 2015 年 1 月~ 2015 年12 月間我科收治的接受缺血性腦血管介入手術的患者100 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法將其分為對照組(50 例)和觀察組(50 例),為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為觀察組患者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精細化護理干預,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及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并將對比的結果及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的分析?,F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 年 1 月~ 2015 年 12月間我科收治的100 例接受缺血性腦血管介入手術的患者,按隨機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50例,其中男37例,女13例,年齡在42~8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3.14±3.72)歲,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34例(頸動脈系統20例,椎-基底動脈系統14例),腦梗死16例。觀察組50例,其中男35例,女15例,年齡在50~7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2.29±4.03)歲,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32例(頸動脈系統21例,椎-基底動脈系統11例),腦梗死18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為其進行腦血管介入手術。為對照組患者進行術后飲食指導、生命體征檢測、心理狀態評估等常規護理,為觀察組患者在進行上述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精細化護理干預。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及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并將對比的結果及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的分析。進行精細化護理干預的具體方法是 :
1.2.1 術前護理 ①及時給患者行頭頸部CTA檢查,明確血管病變程度;于患者左側上肢體留置靜脈留置針,保證輸液通暢,患者入院后及時了解其既往病史及對介入的認知水平,準確評估心理狀態,對其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醫護合作給患者及家屬講清行腦血管介入術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告知腦血管造影及介入的治療方法,并及時進行效果評價,對其未掌握的知識給予加強宣教,以提高患者健康教育的知曉率,爭取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向患者介紹成功病例,以消除患者焦慮情緒,協助患者樹立治愈信心,提高患者對治療及護理的依從性。
1.2.2 術后護理 術后給患者上心電監護至生命體征平穩,嚴密觀察術側肢體末端皮膚顏色及溫度變化,防止壓迫過緊而過渡壓迫股動脈,進而導致下肢血運受阻;血壓下降、四肢厥冷、乏力、惡心、嘔吐、及胸悶等術后并發癥多在拔管時患者過于緊張、血容量相對不足、及肢體不適等原因造成,針對上述情況,應協助患者盡早排尿,適當移動肢體;支架置入及球囊擴張術后嚴密觀察患者尿量、呼吸、心率、血壓及神志變化,如出現異常情況,應及時進行處理[2]。
1.2.3 出院指導 指導患者低鹽低脂飲食,按時服藥,避免過度勞累;堅持進行語言、患側肢體功能的康復訓練;按時回院復診,如有頭暈、肢體乏力等不適癥狀時,應立即來院就診。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 SPSS16.0 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 ± 標準差(X±S)表示,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X? 檢。驗,當 P < 0.05 時,視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的比較
在對照組 50 例患者中,發生尿潴留的患者有9例(占患者總數的 18.0%),發生假性動脈瘤的患者有6例(占患者總數的12.0%),發生腰背酸痛的患者有20例(占患者總數的 40.0%),發生腦出血的患者有1例(占患者總數的 2.0%),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 72.0% ;在觀察組50例患者中,發生尿潴留的患者有 2例(占患者總數的 4.0%),發生假性動脈瘤的患者有 1 例(占患者總數的2.0%),發生腰背酸痛的患者有2例(占患者總數的4.0%),發生腦出血的患者有 0 例,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 8.0%。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顯著(P< 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 1。
2.2 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的比較
在對照組 50 例患者中,對護理工作表示滿意的患者有36例,表示一般滿意的患者有8例,表示不滿意的患者有6 例,總滿意度為72.0% ;在觀察組50例患者中,對護理工作表示滿意的患者有48例,表示一般滿意的患者有2例,表示不滿意的患者有 0 例,總滿意度為 96.0%。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顯著(P < 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 2。
3 討論
腦血管介入已成為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它能有效降低了腦血管病的致殘率和病死率[3]。由于介入手術是一種微創手術,會出現各種并發癥[4],因此,手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賴于有效的護理管理模式,而精細化護理是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將護理理念引向深入基本思想及管理模式,其服務宗旨在最大程度上滿足患者的需求,通過針對性的心理疏導緩解患者緊張及焦慮等情緒,術前規范有效地宣教健康知識教育,術后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及神志變化,及時發現問題并及時給予處理,從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施精細化護理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且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提示精細化護理以手術過程嚴格規范護理行為,通過全面、細心護理滿足患者的需求,進而提高患者滿意度,提升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陳宗勝.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診斷及治療進展[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2014,2(4):173.
[2]許永麗,李小林,張潔. 腦血管介入治療圍手術期護理體會[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0,8(6):467-468.
[3]凌鋒. 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治療現狀和存在的問題[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08,5(2):3-5.
[4]梁培日.腦血管支架置入的影響因素及其并發癥[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9,13(48):9515-9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