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仙+田揚
【摘 要】 目的 通過分析探討不同病理類型的腎上腺腫瘤的CT表現,以提高認識和診斷的準確性。方法 收集30例手術病理或臨床證實的腎上腺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與CT表現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醛固酮腺瘤4例,體積較小且密度低,增強后輕度強化;皮質醇腺瘤5例,瘤體稍大,邊界清,等密度或略低,增強呈輕中度強化,低于正常腎上腺組織;無功能腺瘤4例,為等或稍低密度,增強無強化或輕度強化;嗜鉻細胞瘤6例,體積較大,密度不均,其內可見囊變壞死區,實性部分顯著強化;轉移瘤10例,密度均勻,輕度強化;節細胞神經瘤1例,密度不均勻,內見結節狀鈣化灶。結論 腎上腺腫的CT表現與腎上腺腫瘤的病理基礎有關,腎上腺腫瘤CT表現部分具有一定特征性。通過CT平掃、增強檢查,結合臨床表現及相關生化檢查,可以作出準確的定位和定性診斷。
【關鍵詞】 腎上腺腫瘤 體層攝影 X線計算機 診斷
本文回顧性分析30例經手術病理或臨床證實的腎上腺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及CT表現,以提高對其的認識及其診斷的準確性,結果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08-2016年經手術病理或臨床證實的腎上腺腫瘤30例。30例均經手術病理或臨床證實。其中男19例,女11例。發病年齡5-82歲,平均年齡40歲。多數患者表現為伴有高血壓,周期性軟癱,肢體麻木;向心性肥胖、多毛、皮膚紫紋;腰痛等癥狀。部分患者無癥狀,為體檢發現,程長短不一。醛固酮腺瘤及皮質醇腺瘤分別表現為Conn綜合征及Cushing綜合征,無功能性腺瘤無任何癥狀。嗜鉻細胞瘤表現為持續性或陣發性高血壓伴周期性麻痹。腎上腺轉移瘤多伴有原發病灶。節細胞神經瘤偶有腹痛或腹部包塊等癥狀。
1.2 掃描方法
收集病例所用機型西門子128排CT和Flash64排雙源CT機型,所有病例均做平掃及增強掃描。
1.3 分析方法
根據腫瘤的病理性質,對各類腫瘤的臨床資料及CT表現大小、形態、邊緣、密度、強化方式進行觀察、分析,總結定性診斷及鑒別診斷要點。
2 結果
2.1 皮質腺瘤:14例,醛固酮腺瘤4例,皮質醇腺瘤6例,無功能性腺瘤4例,左側6例,右側8例,CT表現為圓形、類圓形或橢圓形的結節或腫塊,邊緣光滑,呈均勻低密度,CT值在7-26HU之間,可見同側正常腎上腺部分,增強掃描時僅有輕度強化或無明顯強化,其中醛固酮腺瘤4例,腫瘤大小約為,0.9~2cm,密度低、均勻,平掃CT值為4~23Hu,增強CT值為6~33 Hu,呈無強化或輕度強化;皮質醇腺瘤6例,腫瘤大小為2.5 ~5cm,密度均勻4例,密度不均勻2例,平掃CT值21~42Hu,增強CT值為36~70Hu,接近于腎密度。
無功能腺瘤4例,腫瘤大小為3~4.5cm,密度均勻3例,不均勻1例,平掃CT值11~30Hu,增強CT值為18~50Hu。
2.2 嗜鉻細胞瘤:6例。左側4例,右側2例,直徑為3.2~8.0cm,均為囊實性混合性腫物,平掃CT值為20~50Hu,增強CT值為50~118Hu,呈不均勻強化,其內壞死區不強化,實性部分明顯強化。
2.3 轉移瘤:10例,雙側3例,單側7例,表現為軟組織密度,腫瘤大小約2~5.4cm,平掃CT值約14~40Hu,增強CT值為36~62Hu,呈輕中度強化,6例由肺癌導致,2例直腸癌導致,1例胰腺癌導致,1例腎癌導致。
2.4 腎上腺節細胞神經瘤:1例,發生于右側,表現為軟組織腫塊,大小為5.8cmX4.7cm,其內見結節狀鈣化灶,平掃CT值為30Hu,增強CT值為36Hu,呈輕微強化表現。
3 討論
腎上腺腫瘤的種類包括來自外胚層的腺瘤,內胚層的神經性腫瘤和中胚層的間葉組織性腫瘤,除此之外,轉移瘤也較常見。腎上腺位于腹膜后,如果腫瘤為功能性腺瘤,通過特有的臨床表現可以考慮診斷。非功能性腫瘤,體積較小,無任何癥狀時難以發現(3-4)。本次研究,腎上腺皮質腺瘤病例中,腫塊均邊緣光滑,醛固酮腺瘤腫瘤較小,直徑多小于2cm,因富含脂類物質,密度較低,增強檢查呈輕度強化,強化程度比正常腎上腺實質低,較具特征性。有文獻報道(6),以腫瘤平掃CT值≤20HU作為診斷腎上腺腺瘤的閾值標準具有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高的優點。嗜鉻細胞瘤在本組病例中,腫瘤多數大于3.0m, 而皮質腺瘤大都小于3cm,可見腫塊的大小有助于皮質腺瘤及嗜鉻細胞瘤的鑒別診斷。腎上腺節細胞神經纖維瘤為的CT表現為邊界清楚的圓形、類圓形結節或腫塊影,密度一般高于腺瘤,由于無功能,腫塊較大,由于血供不豐富,故強化不明顯,本組病例中兒童一例5歲,右側腎上腺區一巨大腫物,呈軟組織密度,內見多發鈣化點,與神經母細胞瘤不易鑒別。腎上腺轉移瘤多來自于肺癌、乳癌、甲狀腺癌、腎癌的轉移,多發生于腎上腺髓質,本組腎上腺轉移瘤為近似橢圓形或為梭形,密度不均勻,邊緣光滑,中心密度低,增強掃描見呈輕中度強化,結合病史有助于診斷。一般而言,輪廓清晰的較小的腫瘤,增強前后密度較均勻的通常為良性;反之,直徑大小5cm的腫瘤,內部密度不均勻,輪廓不清楚的,要考慮惡性或者是潛在惡性的傾向,CT可顯示腫瘤本身密度及血供情況以及其對鄰近組織器官的局部侵犯或區域淋巴結的轉移情況,據此可較準確的診斷惡性腫瘤。MSCT在腎上腺腫瘤的檢查上具有很高的診斷價值,可以觀察腫瘤的位置和態,顯示腫瘤內成分及腫瘤的強化表現等,通過對腫瘤各種不同的CT表現進行分析,能夠對腫瘤在定位、定性上做出診斷,同時進一步明確腫瘤與周圍結構的關系,清楚顯示腫瘤來源以及腫瘤是否具有侵襲性,為手術治療提供指導(7)。
參考文獻
[1].同濟醫科大學病理學教研室,中山醫科大學病理教研室,外科病理學(下冊)[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1346
[2].徐紹斌.腎上腺腫瘤的CT診斷和鑒別診斷[J].2008,6(4):42-45
[3].張旭升.腎上腺腫瘤的CT特征分析:中國CT和MRI雜志,2011,9(4):50
[4].龐大勇.腎上腺腫瘤的CT診斷: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9(1):110
[5].廖二元,超楚生.內分泌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879
[6].蘇丹柯.謝東,金觀橋.腎上腺腫瘤的CT鑒別診斷[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5,21(2):207
[7].李耀波.腎上腺腫瘤的多層螺旋CT診斷[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1,27(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