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為加強中等職業學校藝術教育工作,提升中職學生的人文修養和藝術鑒賞水平,廣州市教育局于2014年將《公共藝術》課程定為廣州市屬職業學校公共課程必修課之一,這意味著音樂欣賞課程將成為中職教育的重頭戲,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不斷凸顯出來的問題,使得各中職學校必須全面開展《公共藝術·音樂》課程有效教學的探究。對學生的全面分析以及科學的教學方法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究如何在中職音樂欣賞課程中實現有效教學。
一、現階段中職學生對音樂的認知及興趣所在
中職學生有很強的模仿欲望和能力,而且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也與他們的出生年代、成長環境及所接觸到的音樂作品有極大的關系。大部分的中職學生都比較喜歡現在正在流行的音樂,伴隨他們一起成長的聲音,但是我們音樂教科書中的欣賞歌曲都是選取了大量的傳統的優秀作品,不夠時代感,和我們現在的學生所接觸的音樂風格有著一定的距離。所以,廣東省高教社出版的教材內容應該包含更多的優秀的流行音樂作品,肖敏老師主編的《公共藝術·音樂》中所選用的音樂就比較接近契合學生的興趣。
歌德說:“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反之,任何一種興趣都包含著天性中有傾向性的呼聲,也許還包含著一種處在原始狀態中的天才的閃光。教師上課也應該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從學生最了解的音樂開始學習,這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對音樂鑒賞課的學習興趣,同時可以結合一些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這既是傳統音樂素質教育的補充,也是中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一個全新嘗試。
二、多種教學方法的融會貫通
我國傳統的音樂素質課程,主要是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教與學從本質上仍是分離的。主要表現為學生被動地學,教師機械地教的課堂教學模式。如何使音樂鑒賞課發揮它應有的作用,除了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以外,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音樂鑒賞課的興趣。音樂“新課標”指出“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我們可以結合新的教學方法、教學方式,讓學生發自內心地喜歡音樂,真正地懂得欣賞音樂,同時還能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和培養他們的創造力。
1.抓住學生心理特點,用熟悉的內容進行導入
巧妙的導課方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于陌生作品而言,選擇學生平時熟悉的作品進行導入,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既能夠初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消除學生對陌生作品的反感。例如,在欣賞教學《匈牙利狂想曲》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愛看電影、電視劇的心理,可以設計動畫片《貓和老鼠》中湯姆的演奏會一集作為導入,從熟悉且詼諧的影片導入更為有趣生動。
2.結合多種音樂教學方法,加強音樂系統綜合性教學,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
音樂欣賞學習不是孤立的,它有著豐富的綜合內容,與其他學科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圍繞教學安排和設計綜合性的音樂活動,充分擴展和調動學生的知識范圍,讓學生體會到音樂的樂趣。比如,在教授樂曲時可以把它與歷史發展相結合起來,因為文藝作品一定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所誕生。在教學前,教師要查閱樂曲的背景資料,盡可能地找到能吸引學生興趣的材料。比如,在介紹爵士樂時,可以根據爵士樂的出現,對非洲及美國的近現代史進行一系列的闡述。此外,可以在其中穿插點名人小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點。音樂教育平衡發展了左右腦,對開發右腦,發展人的形象思維、創造思維,提高人的智能素質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結合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柯達伊音樂教學法、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體系等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去學會欣賞音樂、鑒賞音樂。
音樂本身離不開律動,而律動和人體本身的運動有密切的聯系,因此,單純地教音樂、學音樂而不結合身體的運動,至少是孤立的,不全面的。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學”教學法僅遠遠超出了音樂的范疇,廣泛地用于舞蹈、戲劇、繪畫、運動等方面的訓練。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聽(音樂),要求學生把身體各器官作為樂器,把所聽到的音樂再現出來。教學方式主要是游戲,發現個別學生松懈、渙散時,立即變換,永遠處于新鮮狀態。教師可在教學時發現問題,及時誘導等各方面的“即興能力”,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和創新精神。
三、考核方式的創新與改革
該教材打破傳統學科體系的體例,充分考慮中職學生的特點,寓教于樂,注重加強音樂與其他學科的關聯和整合,培養藝術實踐能力和在校園藝術活動中的策劃與組織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教師可通過《公共藝術·音樂》拓展模塊中第五章“秀出青春夢”的學習,將課程的考核方式一改以往傳統筆試考核方式,大膽嘗試通過學生參與大型實踐活動的方式進行學習考核。通過學習,在期末考試前一個月,采用任務驅動法,讓學生在一個月內進行策劃并組織排練節目。
任務一:策劃書。
將全班學生分為三組進行策劃書的寫作,教師從中選出最優秀的一組進行完善,并由該小組的組長擔任整場晚會負責人,對全班學生進行具體分工。
任務二:主持人與節目篩選。
通過舉行主持人比賽進行挑選主持人;通過本班原有保留節目、自報節目或專業老師推薦等途徑,在最短時間內集齊一臺晚會節目并組織首演、篩選。
任務三:錄制彩排視頻。
要求學生演出前至少有三場彩排,以保證節目質量和演出過程中臺前幕后的工作人員工作的效率,并在演出前錄制最好的一次彩排全過程。
任務四:正式演出。
讓學生參與到藝術活動的策劃、組織和表演的考核方式,充分體現學生綜合能力的運用。學生通過唱、奏、跳、演、編、導,完成了《公共藝術·音樂》的期末考試匯報演出,體現了中等職業教育“做中學、做中教”的教學理念,同時也充分體現了中等職業學校公共藝術課程(音樂)教學大綱中對于學生培養的要求。
任務五:活動總結。
1.教師點評、總結,教師可通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各項表現作出考核評分,并對學生的活動進行評價考核。
2.學生可將活動過程制作成冊子,一是作為成果展示,同時也是學生自身能力的鍛煉。例如,以下是我校學生策劃的音樂會并由學生自己編輯制作而成的小冊子:
公共藝術課程(音樂)根據主體性、多元性、有序性、教育性、趣味性、操作性等原則,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發展需求,以學生參與音樂學習、鑒賞音樂作品、實踐音樂活動為主要方法和手段,融合多種音樂類別與形式,培養學生的音樂作品賞析和音樂實踐能力。通過藝術作品賞析和藝術實踐活動,使學生了解或掌握不同藝術門類的基本知識、技能和原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豐富學生人文素養與精神世界,培養學生藝術欣賞能力,提高學生文化品位和審美素質,培育學生職業素養、創新能力與合作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