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水平的上升,學前教育在發展的同時也迎來了新的挑戰,為適應基礎教育改革下幼兒教師的職業需求,作為高師專科教育基礎課程的兒童水墨畫教材的研發成了必然。筆者主要從新體系下該課程的教材空白、學生的職業需求、基礎教育教學需要、傳統文化傳承、幼教師資繼續教育、高職師范教育教學改革等方面來闡述課程研發的必要性及意義。
關鍵詞:高等師范專科學校;兒童水墨;教材研發;職業需求;教學改革;基礎教育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學前教育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重視,幼教師資學歷規格和學術層次上移成為我國教育發展的大趨勢。幼兒教師教育目前也基本完成了從三級師范向二級師范的過渡,大部分幼兒師范學校或并入高校或升格為幼師大專。但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我國師范教育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原來的體系下所培養的幼師人才已經無法滿足信息化社會下幼兒教育對幼兒教師要求。
在高師專科各專業的教育中,兒童水墨畫教學已成為學生基本技能訓練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師范生適應職前教育需要而設置的基礎課程之一。在新的形勢下,該課程的教材研發對于幼師教育兒童水墨課程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
1 填補教材的空白
目前為止,相當一部分高師專科學校中仍然沿用舊教材,或選擇高師本科教材,甚至采用小學教育專業或高中教材,在幼師教育中有涉及兒童水墨課程的教材。例如,五年制幼兒師范大專系列教材《美術》(宗衛和、黃載文主編)、河海大學出版社出版與全國幼兒師范教育教科書《美術——繪畫.創作》(高等藝術教育教材編輯部組織編寫)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等;這類教材中包括了簡筆畫、設計與工藝等內容,只有一小部分提及兒童水墨,有一些圖例可作為案例式的教學教材尚有待從實踐中整理、發掘和完善,優質的教學示范作品模本較少等因素成為了該課程發展的障礙。在培養未來幼師的高職高專師范類學校里,對于兒童水墨課程的教學內容不夠系統,方向性不明確,系統性也不強。
為此,我們需要結合學生專業方向以及多年來幼兒園的美術教學經驗,除了中國畫的基礎知識外,比較有系統有針對性地繪制一批教學范畫與教材配套的擴充性資料,供學生參考和學習,確保教學內容新穎、先進,針對性與實用性強,能較大地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滿足學生的需求,填補高師專科學校兒童水墨教材的空白。
2 研發此課程的教材是學生的職業所需
2.1 基礎教育中兒童水墨的教學研究如火如荼
與傳統國畫造型的高度自覺、程式化相比,兒童水墨畫造型稚拙,充滿著童趣,甚至有時是那么不合常理,水墨畫作畫速度較快,講究一氣呵成,加之墨色在生宣紙上有滲化意趣,適宜兒童在短時間內精力集中地抒發情感,符合兒童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在基礎教育中關于兒童水墨畫的教學研究如火如荼, 一系列的關于兒童水墨的研討會、論文和學術專著 如:楊景芝、何韻蘭、楊永青、劉蔭祥等多次在全國“少兒水墨畫邀請展”研討會發表的論文和學術論著;實踐成果有:金華市柳湖小學朱國華的《我的兒童國畫教學》;鎮江市少年宮孫煒的《兒童水墨情節性教學探究》;杭州師范學院初等教育學院涂永錄的《水墨畫程式化教學的傳承和求新》;常州市武進區湖塘中心幼兒園王惠萍的《改革傳統幼兒水墨畫教學,培養幼兒審美、創美能力》;張蕊的《以人為本現代水墨畫教學的思考與探索》;上海浦東新區香山小學朱健樸的《兒童實驗性“創意水墨“初探”》;廣東省美術館少兒美術培訓中心老師們的《游戲精神與兒童水墨》;畫家、優秀的少兒水墨知道老師劉蔭祥的《讓孩子感受筆墨的樂趣》;謝健東的《開創兒童水墨畫教學的新天地》等探索性或反思性論文,反應廣大教師的教學理念長在逐步改變,不再單以臨摹名畫為手段,更注重兒童水墨中的情趣性,情感性和文化性,教學方法上也別出心裁。同時也有很多面向幼兒的水墨教材,如武千嶂,杭愛華,何永吉主編的《現代幼兒水墨畫教程》、吳林的《墨斗:兒童水墨畫教程》為幼兒水墨畫的學習和一線幼兒教師提供了良好的借鑒。
2.2 幼師教育中的兒童水墨課程教學與學生職業需求相悖離
兒童水墨是專科層次幼師教育一門專業必修技能課,這一課程的學習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中國畫知識,通過臨摹、寫生、藝術考察、創作等環節,使之掌握中國畫的筆墨造型的方法和一定的藝術表現手段。教師在傳授理論知識和作業練習中,不僅教會學生中國畫傳統繪畫基本功的同時,引導學生參與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文化的傳達、繼承和交流,以開拓藝術視野和開啟創造意識。除此之外,根據課程的培養目標還要讓學生在傳統水墨學習的基礎上,能夠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與幼兒教學相結合,探討在幼兒教育中如何進行水墨游戲主題式活動。
但與之相悖離的是,在教學中我們缺乏能夠結合學生專業方向以及具有多年幼兒園的美術教學經驗的高職稱教師。目前擔任高師各專業兒童水墨課程的教師多為國畫專業出身,有著扎實的水墨功底,兒童水墨對這些教師來講并不難,面對的學生大都沒有美術基礎(美術專業除外),大部分老師容易以傳統的國畫教學方法來教授學生,以臨摹為主,而沒有對兒童水墨的教學理論、教學方法、教學實踐、兒童水墨活動及游戲開展系統研究。他們在教材內容的選擇與課程目標不一致,課程教學內容與行業需求就不能實現有效對接。
與基礎教育中兒童水墨的教學研究相比,幼師教育的兒童水墨課程建設已出現落差,學生畢業后到幼兒教育中并不能很好地適應和應用所學知識。這說明雖然幼師教育完成升格,但在內涵上的建設卻未能跟上幼兒園教育改革。這就要求我們在專業性質、培養目標、課程與教學體系、教材編制等這一系列的問題上去認真探索和研究。那么,我們可以線從教材的研發上出發,給專業教師一個更明確的方向和系統的內容,讓專業教師在教授時不僅能讓學生進行傳統水墨的學習,而且能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與幼兒教學相結合,探討在幼兒教育中如何進行水墨游戲主題式活動落到實踐中去。讓學生在幼兒園教學見實習時及就業后,能更有針對性地用水墨畫的形式教會幼兒從小懂得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歷史,以及對傳統藝術的熱愛及相應產生出來的激情,讓幼兒能主動地、創造性地表現社會生活,表現人類的情感和心靈,表現無窮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為人類文化增添財富,從而實現所學課程內容與職業零距離對接。
3 基礎教育兒童水墨教學的需要
面對基礎教育的需求,多數工作于基礎教育一線的教師們,不斷在探索如何把傳統國畫與兒童繪畫教學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我們看到有些兒童水墨畫,題材比較單一,技法比較程式化,例如有的專畫葫蘆,有的畫牡丹,甚至題詞也是牡丹富貴、國色天香等。這其實是教學時的偏差,不是傳統水墨之過,也不能表現出兒童自己的意志。關于兒童水墨教學方法的缺乏使得這一工作不能全面的有效的普及,當然也有就出現了個別做得好,“有點無面”、“教育的不均衡”的現象,這是與基礎教育資源要求均衡發展和教育公平性相(下轉第頁)(上接第頁)矛盾。在實際工作中也有接到一線老師們關于兒童水墨美術教學的相關咨詢。這就需要我們對幼師教育中的兒童水墨課程進行專業建設和深入研究,使之能夠對基礎教育中的教學及相關研究起到引領的作用。
4 做好此課程的研發,將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落到實處
世界上有眾多的民族,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沒有民族的也就沒有世界的。水墨畫是中國、特色較強的一種繪畫藝術形式,借助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繪畫工具和材料(毛筆、宣紙和墨),表現具有意象和意境的繪畫。作為世界上獨樹一幟的傳統繪畫藝術,水墨畫跟著時代的步伐改革創新,中國畫以其民族特色產生于中國土地,飲譽于各國,正是以民族性而具備了世界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適當向幼兒介紹我國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國家、民族文化,使其感知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培養理解、尊重、平等的態度”;“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 做好教材建設,為幼教師資的繼續教育做準備
深化校地合作,職業與學習相結合,系統設計、統籌規劃課程教材建設,為實現資源的開放與共享做準備,為滿足基礎教育的公平性、普及性趨勢要求做準備。
6 深化高職師范教育教學改革,服務于專業建設
創新課程的教材建設,為滿足服務地方兒童水墨的教育需求做準備。搭建教、學、研合作平臺,加強應用研究,進行科研成果的轉化。為兒童水墨教育師資培訓和終身學習打基礎,并服務于師范類學校的藝術、美術、學前、初等教育等專業建設,使課程教學內容與行業需求有效對接,使學生學以致用。
綜上述,該課程教材的研發不僅有利于更好地為學生做好就業的導向,提升學生的職業服務能力,實現所學課程內容與職業零距離對接,而且對于教材空白的填補,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幼師師資的繼續教育、高職師范教育教學改革和專業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兒童水墨畫課程的教材研發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 尹少淳.美術及其教育[M].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5.
[2] 楊景芝.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
[3] 武千嶂,杭愛華,何永吉.現代幼兒水墨畫教程[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4] 朱國華.我的兒童國畫教學[J].中國美術教育,2003.
[5] 孫煒.兒童水墨畫情節性教學探究[J].中國美術教育,2005.
作者簡介:陳藝紅(1983—),女,福建安溪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