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嘯
[摘要]1932年底至1933年初,朱德與周恩來密切合作,指揮紅一方面軍粉碎了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剿”。通過分析朱德在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斗爭中三個階段的軍事指揮,將朱德此次反“圍剿”中的軍事指揮藝術概括為“實事求是,靈活機動”,認為這是紅軍能在外有強敵、內有“左”傾錯誤干擾的不利情況下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朱德;紅軍;反“圍剿”;軍事指揮
1932年底,蔣介石調集50萬兵力,對中央蘇區發動了規模空前的第四次“圍剿”。由于在1932年10月的寧都會議上,紅一方面軍總政委毛澤東被調離了領導崗位,指揮紅軍粉碎第四次“圍剿”的重任就落到了紅一方面軍總司令朱德和代毛澤東任總政委的周恩來的肩上。在外有強敵進攻,內有“左”傾軍事錯誤干擾的不利情況下,朱德與周恩來密切合作,用大兵團伏擊戰法連續取得黃陂、草臺崗兩次大捷,一舉殲滅蔣介石嫡系精銳部隊近三個師,至1933年3月下旬打破了國民黨軍的第四次“圍剿”,令蔣介石哀嘆“此次挫敗,凄慘異常,實有生以來唯一之隱疼”[1]。這次反“圍剿”斗爭中,朱德繼承和發展了紅軍在前三次反“圍剿”中采用的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將軍事指揮才能發揮的淋漓盡致,給紅軍帶來重大勝利的同時,也為人民解放軍實施運動戰提供了重要的經驗。
一、謀劃在先,主動作為,為爭取勝利創造條件
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是規模空前的斗爭,國民黨軍用于進攻蘇區的兵力之多前所未見,而紅一方面軍也集中了7萬兵力,幾乎傾全蘇區之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為此,在敵人尚未布置好進攻之前,朱德就進行了周密細致的準備,全力創造取勝條件。
(一)進行深入的軍政動員
1932年11月24日,朱德和周恩來、王稼祥聯名發布了為粉碎敵人四次“圍剿”的緊急訓令。訓令發至連一級,并要求貫徹到每一名士兵。朱德深知,此次反“圍剿”面臨的敵人兵力更多,而且在戰略戰術上都有了進步,殲敵的困難更多;而紅軍參戰部隊較多,協同、配合復雜,必須做到高度的團結和統一,以集中力量爭取勝利。因此,朱德在訓令中提出實施深入的軍政動員。在政治上,“從加緊階級的政治教育上鞏固紅軍的階級自覺和團結,加強其對于勝利的確實信念,發展其革命精神與犧牲的決心,更嚴肅紅軍紀律”,達到“須絕對服從上級命令”,“全方面軍與全蘇區各作戰部隊須團結成一個人一樣一致”[2]的要求。在軍事上,“最大努力地提高對軍事技術與戰術的注意與學習”,各種技戰術都必須依照原則加緊訓練,“尤其是對于戰術的使用與學習必須根據任務、敵情、地形來求得靈活的運用”[3]。12月2日,朱德、周恩來還專門下發關于進行軍事、政治訓練的訓令,提出階級的政治教育、善于使用武器等十五點要求。總之,“應較三次戰役時期更有進步、更加緊張和努力地來部署一切政治上、軍事上的動員。”[4]朱德后來稱贊,在黃陂、草臺崗兩次伏擊戰中,“紅軍戰士的堅決,較前更好”[5],出色地執行了迅速、秘密、堅決的戰術原則。這與朱德戰前對部隊的深入軍政動員是分不開的。
(二)正確研判敵情,預作準備
1932年12月下旬,當蔣介石尚未完成對中央蘇區的“圍剿”部署之時,紅軍已經從各種渠道得到了較為全面的情報。朱德等對這些情報進行了深入的研判和分析,認為,敵人投入更多兵力、修筑包圍和侵入蘇區的公路、加筑工事、組織民團、實行經濟封鎖等動向,“都是敵人大舉進攻中區的重要步驟”,敵軍的進攻很快就要開始,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他首先為紅軍定下了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略戰術:“必須以集中的力量給敵人的弱點以最重大的打擊”,“集結而靈活地逐次給敵人的弱點以致命的打擊,各個消滅敵人”[6]。接著,朱德對敵情進行了成功的預判,指出了敵軍用兵的12條線路,并指出,“其中尤以南豐、廣昌、寧都一線,依地形與反動勢力尚未肅清的條件看來,當為北面敵人最便于利用的進攻方向。”[7]而這條線路,正是北路國民黨軍之后所使用的進攻線路。在分析敵軍用兵方向的基礎上,朱德劃分了東北、贛江流域和東南三個作戰地域,各地域統率部分紅軍兵團和地方武裝,并指揮兩到三個分區作戰。除此之外,后方聯絡線、補給、繳獲、治療傷病和俘虜等等方面,朱德都向各作戰地域作了一一規定。正是得益于朱德對敵情的正確研判和周密細致的布置,并有周恩來、王稼祥等人的密切協作,紅軍在1932年底基本完成了應對國民黨軍“圍剿”的準備,得以應對自如。
從1932年11月16日到1933年1月12日,在臨時中央和蘇區中央局“積極進攻”,以進攻打破敵人“圍剿”的要求下,朱德、周恩來不得不率領紅一方面軍主動出擊,發起了金(溪)資(溪)戰役。紅軍雖然一度占領了金溪等縣城,殲滅、擊潰了部分敵軍,但未能達到吸引敵主力決戰的目的,反而疲憊了部隊,影響了反“圍剿”的作戰準備工作。如何化被動為主動,成為擺在朱德、周恩來面前的艱巨任務。
二、機斷專行抵制“左”傾錯誤,掌握戰場主動權
朱德對于指揮員在領會上級意圖基礎上的機斷專行是極為看重的。他在總結第四次反“圍剿”經驗教訓時指出,“服從命令與機斷專行這兩件事是不沖突的。決不能把機斷專行誤認是違抗命令,也不能機械地執行命令,而拋棄機斷專行。”[8]第四次反“圍剿”中,朱德、周恩來率先做出了機斷專行的表率,果斷放棄對南豐的攻擊,主力隱蔽轉移,使紅軍化被動為主動,為之后運動殲敵打下了基礎。
金資戰役后,關于紅軍下一步的作戰方針,朱德、周恩來等前方指揮員與后方的蘇區中央局以及剛遷入蘇區的臨時中央之間,產生了明顯的分歧和爭論。1月16日,蘇區中央局受“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的影響,否定了朱德等要求北上貴溪,在信江、撫河地區開辟新區,準備運動殲敵的計劃,提出紅軍轉移至黎川,“首先打擊南城城外敵人”[9],24日又要求紅軍集中主力攻占南城、黎川、廣昌等地,再進攻南豐,“特別著重的指示占領南城和南豐”,并命令“我們絕對的要你們在將來關于策略的問題,立即告訴我們……我們要你們站在一致的路線上執行。”[10]當時,蔣介石任命陳誠為贛粵閩邊區“進剿軍”總指揮,率領左、中、右三個縱隊采取分進合擊的戰術,正向中央蘇區北大門壓迫。朱德、周恩來根據敵情,仍不同意強攻南豐和南城,多次致電蘇區中央局和臨時中央,陳述前方意見,并在30日去電中提出攻城的五點不利因素:(一)暴露企圖;(二)易受夾擊;(三)損傷大;(四)不能籌款;(五)耗費時日。因此主張在撫河東岸連續求得運動戰解決敵人。
1月31日,蔣介石在南昌召開軍事會議,部署進攻中央蘇區,隨后設南昌行營,統一指揮對蘇區的進攻。同時國民黨軍實行“固守城防”的新策略,紅軍一時難以找到運動殲敵的戰機,朱德等設想的“先發制人在撫河以東調動敵人似已無望。”[11]加之蘇區中央局認為“在目前敵人據點而守的形勢下,無法避免攻擊堅城”,“目前行動,先攻南豐為適宜”[12],堅持強攻南豐,朱德、周恩來于2月7日決定執行中央局指示,作出進攻南豐的決策部署。2月12日,紅一方面軍發起對南豐的進攻,激戰一夜未克,紅軍卻損失了四百余人。這時,陳誠令南城24師一部迅速向南豐增援,又令中路軍加速南進,企圖一舉殲滅紅軍主力于南豐城下。危急關頭,朱德、周恩來當機立斷,改變攻擊南豐的決心,“改強襲南豐為佯攻”,以一部兵力佯攻南豐,主力隱蔽轉移至靠近蘇區地域,“求得于預期遭遇的運動戰中消滅敵之一翼,以各個消滅之。”[13]這一決定由周恩來電告蘇區中央局,并轉臨時中央。22日,紅軍撤圍,主力轉移至東韶、洛口地區進行休整,待機殲敵。
可以說,朱德作為前方最高指揮員,未經蘇區中央局許可改變決心是有很大風險的。因此,在2月12日之前,朱德、周恩來雖有不同看法,但在不斷向蘇區中央局陳述意見的同時,仍決定執行攻打南豐的指示。一方面是因為敵人威脅尚不很大,且如能順利攻下南豐當然最好;另一方面,蘇區中央局對于攻打南豐已無任何討論余地,朱德作為方面軍總司令,“在軍事上須絕對服從上級命令,不容絲毫延擱”[14]。然而在攻城不克、強敵四面迫近的形勢下,只有撤出戰斗,才能避免被敵軍合圍,才能完成上級賦予的殲滅敵人、打破“圍剿”的任務。改變決心成了唯一有利的選擇。這是朱德、周恩來對敵情深思熟慮的結果。紅軍由此又回到了積極防御打運動戰的正確道路上,避免了頓兵堅城之下的不利局面,實際上就此掌握了第四次反“圍剿”的主動權。對此,毛澤東評價道,紅軍“攻南豐不克,毅然采取了退卻步驟,終于轉到了敵之右翼,集中東韶地區,開始了宜黃南部的大勝仗。”[15]沒有朱德、周恩來的機斷專行,也就沒有了紅軍接下來的勝利。
三、誘敵深入各個擊破,創大兵團伏擊戰光輝范例
紅一方面軍撤圍南豐后,朱德和周恩來根據敵情,堅持了積極防御、誘敵深入的方針,連續設伏,在黃陂、草臺崗兩次戰斗中將蔣介石精銳的嫡系部隊第52師、第59師、第11師基本殲滅,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就此取得了勝利。黃陂、草臺崗兩次戰斗,是朱德軍事指揮藝術在此次反“圍剿”中最精彩的演繹,在誘敵、設伏、出擊、主力與地方武裝配合等各個環節,都堪稱大兵團作戰指揮的典范。
(一)隱真示假,誘敵上鉤
誘敵深入,關鍵在“誘”字。運用巧妙手段,牽住敵人的“牛鼻子”,讓敵人乖乖地朝我方預設的戰場開進,是順利殲滅敵人的前提。朱德在第四次反“圍剿”中,采取隱真示假,以小部隊迷惑鉗制敵人的方法,兩次以紅11軍偽裝主力,將國民黨軍各路分隔,而將其中一路誘至紅軍設伏地域,使敵人上鉤。
紅一方面軍撤圍南豐后,陳誠三個縱隊分進合擊的作戰計劃仍未改變,準備于南豐、廣昌地區與紅軍決戰。判明敵情后,朱德、周恩來在令紅軍主力向東韶、洛口地區轉移待機的同時,“以紅十一軍由新豐街渡河到黎川,任務是鉗制敵之第三縱隊,并迷惑其第二縱隊,仍將敵向康都方向吸引”[16]。2月24日,陳誠果然誤認為紅軍主力開往黎川,于是令第二、第三縱隊向黎川地區開進,準備尋找紅軍主力決戰;又令第一縱隊隊長羅卓英率第11師由宜黃至黃陂,配合第二、第三縱隊作戰;再令李明第52師、陳時驥第59師由樂安向東南推進,在黃陂與第11師會合,再向廣昌、寧都進攻。這樣,國民黨軍三個縱隊就被分隔開了,出現了各個殲敵的戰機。朱德、周恩來果斷抓住戰機,在黃陂以西地區設伏,將敵第52師、59師殲滅,取得了第一個伏擊戰的勝利。
黃陂的失敗使陳誠的作戰計劃即刻改變,“將三個縱隊縮編為兩個縱隊,將分進合擊之戰略,改為兩縱隊重迭作中間突破的戰略”[17],以六個師的縱深配備行軍,以求突破紅軍陣線,占領廣昌。由于敵前后兩個縱隊靠攏一起,行動謹慎,無法分割殲滅,朱德、周恩來決定采取引誘前敵、隔斷后敵的方法,令紅11軍在地方武裝配合下,在廣昌西北積極活動,造成紅軍主力就在廣昌的假象,引誘敵前縱隊加速向廣昌推進,拉開其與后縱隊的距離。敵軍再一次被假象迷惑,至3月20日,敵前、后兩縱隊間“相距九十里不能回援”[18],后縱隊孤立的態勢已經形成。此時,紅軍的真正主力隱蔽北上,在東陂、草臺崗給了敵后縱隊致命一擊,紅軍的誘敵再次取得成功。
(二)巧妙設伏,集中兵力,殲敵精銳
黃陂、草臺崗兩次作戰中,朱德、周恩來都巧妙運用了大兵團伏擊戰法,以小部隊偽裝主力迷惑調動敵人的同時,秘密集結主力,選擇有利地形設伏,殲滅敵之一翼,達到大量消滅敵有生力量的目的。
首先,巧妙選擇作戰時機、地點和作戰對象。在作戰時機的選擇上,在敵人兵力分散,難以互相支援時,攻擊其態勢較為孤立的一路。黃陂之戰時,敵軍第52、59兩師所在的第一縱隊與其他兩縱隊相距較遠,態勢孤立;草臺崗之戰時,敵11師所在的后縱隊與先頭部隊已相隔近50公里。在戰場選擇上,黃陂、東陂、草臺崗一帶都是山高林密、地勢險要的山區,紅軍利用敵軍“行軍長徑拖長,展開遲緩,彼此策應不易”[19]等弱點,設伏于此,收到奇效。在作戰對象選擇上,草臺崗之戰前,朱德并未按照“嫡系”、“雜牌”的標準強求先打弱敵,而是從戰場態勢出發,考慮到敵后縱隊中的11師雖然是精銳,但與前縱隊相距較遠、孤立無援,強敵已成為弱敵,果斷選擇11師作為攻擊對象。11師受重創,也就導致“陳誠幾年間所依靠的部隊整個打垮了。”[20]
其次,集中兵力,周密部署。兩次伏擊戰,朱德使用了1軍團、3軍團、5軍團、12軍、21軍、22軍等部隊,除誘敵的11軍外,集中了紅一方面軍全部主力,在兵力上形成了優勢,以最大的力量打擊敵人。設伏時,朱德除了進行兩翼包抄、四面包圍的部署之外,特別要求待敵全部進入伏擊圈后,再斷敵退路,形成“關門打狗”之勢,使敵軍不提前發覺我軍意圖,力求全殲敵人。黃陂戰斗前,朱德親自來到左翼隊的指揮部,對指揮左翼隊的聶榮臻說:“我們的目的是關門打狗。這就要先讓狗進來,再關起門來打。因此,北面的部隊要特別注意隱蔽,不能暴露過早。”[21]部隊按照朱德的要求行動,順利消滅了敵兩個師的大部,并將李明、陳時驥兩個師長俘虜,打了一個漂亮的殲滅戰。
再次,迅速、秘密、堅決的戰術行動。2月26日,朱德、周恩來得知敵52、59師向黃陂開進的情報后,發布黃陂戰斗的作戰命令,當日即率紅一方面軍到達指定位置,先于敵軍一天,從容布置伏擊;戰斗結束,朱德、周恩來又命令部隊迅速向南轉移,使到達黃陂的援軍撲了空。期間,敵軍始終不知紅軍的行動,“這是確守秘密的證明”,因而“敵人不曉得,來襲擊我們,卻不料遭到我們的襲擊。”[22]戰斗中,朱德也極為重視迅速、堅決等戰術品質的發揮。3月20日,朱德、周恩來在草臺崗戰斗的作戰命令中,強調“采取迅雷手段,干脆消滅草臺崗、徐莊附近之十一師”[23],“迅雷”一詞,將迅速、勇猛、突然等要求生動地反映了出來。而紅軍也發揚了這些品質,經過一天激戰,陳誠的起家部隊11師就被大部殲滅。在戰后的總結中,朱德認為,“紅軍戰術的主要原則迅速、秘密、堅決,這次都執行得不錯”。紅軍“與敵接觸個個勇敢堅決,反復沖鋒,白刃戰肉搏十余次……在很短的時間內,很干脆地消滅敵人,可為紅軍戰術上最好的戰例。”[24]
(三)充分發揮地方武裝作用,開展人民戰爭
紅軍在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中運用的作戰樣式是運動戰,主要力量是主力兵團。但朱德同時強調游擊戰與運動戰之間的配合,時刻注意發揮地方武裝、游擊隊、民兵等力量的重要作用。在朱德的巧妙指揮下,地方部隊對敵人進行襲擾,破壞敵人交通,迷惑引誘敵人、掩護紅軍主力部隊,陷敵于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為反“圍剿”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
戰前,朱德在給各作戰地域指揮部的密令中就多次強調紅軍兵團與地方武裝的運用。在紅軍兵團消滅敵人的同時,“地方武裝應武裝全蘇區勞動群眾,分布在各個戰線上,鉗制敵軍,分散、疲憊與瓦解它的兵力,使紅軍各兵團,得以行動自如,更容易完成它的任務”[25];“各分區(或軍區)應依據其指揮的基干部隊及廣大的地方武裝……發展廣泛的游擊戰爭,到敵人的翼側后方動作起來”[26];還應“以基干的游擊隊、赤衛軍、少先隊積極活動于敵人的作戰線與聯絡線上,經常出沒于敵人的翼側后方,施行襲擊”[27],配合主力紅軍在主要方向的作戰。
反“圍剿”戰斗中,尤其在黃陂、草臺崗兩戰前后,地方武裝和游擊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黃陂戰斗,“敵五十二、五十九兩師由樂安前進時,前后側方均被我許多小游擊隊包圍著,我主力軍襲擊時,敵人仍誤以為是小游擊隊,遂造成了主力紅軍殲敵的成功。”[28]草臺崗戰斗前,朱德、周恩來令紅11軍在廣昌西北活動,同時讓獨立師、團和地方武裝配合,佯攻吳奇偉率領的前縱隊,大造聲勢,讓敵以為紅軍主力就在廣昌。作戰時,“我游擊隊等在敵人側背后參加了戰斗……作戰后敵人遇著游擊隊又誤認為是主力紅軍,步步防守,天天露營,占領陣地,疲勞不堪。此時游擊隊更為活動。”[29]各軍區也發動了群眾,對敵軍封鎖了消息。戰后朱德評價道,“游擊隊、獨立師、獨立團和地方工作配合紅軍作戰,有相當的成績。”[30]紅軍主力兵團和地方武裝、游擊隊之間密切的配合,仿佛在給敵軍套上了天羅地網,人民戰爭的威力得到了充分展現。
縱觀朱德在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斗爭中演繹的軍事指揮藝術,不難得出如下兩點結論。第一,朱德在指揮第四次反“圍剿”斗爭時堅持了前三次反“圍剿”中毛澤東所采用的誘敵深入的方針,四次反“圍剿”中紅軍戰略戰術的運用是一脈相承的。第二,從朱德整個反“圍剿”斗爭過程中的軍事指揮上看,“靈活”二字貫穿了始終,是其精髓。他堅持了誘敵深入的方針,卻并不照搬老套路,而是處處有創新。無論是機斷專行撤圍南豐,還是連續設伏打大兵團伏擊戰,都是對誘敵深入方針的全新闡釋。這并不容易做到,它是對敵情、我情、戰場態勢等等因素進行了細致分析,和已有的作戰方針相結合之后產生的結果,是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產物。由此,“實事求是,靈活機動”八個字可成為朱德第四次反“圍剿”斗爭中軍事指揮藝術的恰當概括,也是朱德為人民軍隊后來的帶兵人上的生動一課。
[注釋]
[1]聶榮臻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版:第178頁.
[2]朱德軍事文選.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版:第102頁.
[3]朱德軍事文選.第103頁.
[4]朱德軍事文選.第106頁.
[5]朱德選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頁.
[6]朱德軍事文選.第107頁.
[7]朱德軍事文選.第108頁.
[8]朱德選集.第11頁.
[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朱德年譜》新編本(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312頁.
[10]《朱德年譜》新編本(上).第315頁.
[11]《朱德年譜》新編本(上).第317頁.
[1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朱德傳》.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376頁.
[13]《朱德年譜》新編本(上).第318-319頁.
[14]朱德軍事文選.第120頁.
[15]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21頁.
[16]朱德選集.第8頁.
[17]朱德選集.第8頁.
[18]朱德選集.第9頁.
[19]朱德軍事文選.第151頁.
[20]朱德傳.第383頁.
[21]朱德傳.第379頁.
[22]朱德傳.第380頁.
[23]《朱德年譜》新編本(上).第324頁.
[24]朱德選集.第9頁.
[25]朱德軍事文選.第108頁.
[26]朱德軍事文選.第110頁.
[27]朱德軍事文選.第111頁.
[28]朱德選集.第10頁.
[29]朱德選集.第10頁.
[30]朱德選集.第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