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曉慧 趙晉勝
[摘要]解放戰爭時期,喪失以日本為靠山的閻錫山轉而移情于美國,遂開啟了與美經濟、政治、文化層面的交往,“親美”的外交方略。然而,閻錫山與美交往的主要目標,是要試圖維持其抗戰勝利前相對獨立于中央的半割據狀態。作為達到這一目標的手段之一,閻錫山不論在經濟上還是在軍事上,都力圖在通過中央獲取美援之外,另辟他途,爭取從美國方面得到非經中央的直接援助,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閻錫山與美國交往的這一目標并未達到。
[關鍵詞]閻錫山;美國;政治;經濟
被譽為山西土皇帝的閻錫山因其善于政治平衡之術,而以“不倒翁”著稱。解放戰爭時期,在喪失以日本為靠山的閻錫山轉而移情于美國,遂開啟了“親美”的外交方略。然而,目前學界對閻錫山與美國之交往并無全面深入的研究,因此,通過從經濟、政治、文化等層面檢視閻錫山與美國之多面情懷,以期全景式的再現解放戰爭時期閻錫山的美國情結。
一、經濟層面之情懷
閻錫山與美國之經濟情懷主要體現在農業、水利、工業等層面。解放戰爭時期,隨著閻統區及可耕地面積的縮小,為了解決糧食短缺問題,閻錫山采取了提高單位畝產效益的自救措施,而此措施的成效主要取決于農業技術的提高、種子的優良等方面。為此,閻錫山當局向美國伸出了求援之手,望美提供優良種子及農業技術指導。1947年8月,源于美國的優良白蘿卜籽100磅、黃蘿卜籽400磅,在專人指導下各種植面積200畝、400畝[1]。9月,山西省建設廳決定翌年在晉中各縣提倡美國茄草種植,以供本省卷煙工業[2]。在引進美國優良品種的同時,閻錫山也邀請美國農業專家來晉指導。1948年,美國農業專家布朗來晉,受到閻錫山的“盛大歡迎”,二人商談了有關山西農業復原、配撥農業機械工具及農業技術等問題,并制訂了一份山西農業發展的計劃書[3]。但由于時局所限,該計劃書未得以實施。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興修水利是閻錫山興農的又一舉措。早在1933年,美國駐上海救濟總署水利總工程師塔德受邀來太原,對汾河進行勘測,并制定了相應的興建方案,隨后由于抗戰爆發而擱置。1947年11月,閻錫山再次邀請美國塔德來太原規劃水利工程,后決定于“上蘭村筑壩一座,提高水位,引渠灌溉,及在下靜游筑高壩一座,蓄水截流,擴充灌溉。”該項工程所需費用“七千二百億元”,竣工后將可灌溉農田四十六萬至一百二十萬市畝”。[4]
然而“七千二百億元”高昂的工程費,對于本已窘困的閻錫山財政而言無疑于雪上加霜。面對如此巨款,閻錫山請求行政院水利部和善后事業委員會撥款,以資其水利建設,但一直是呼多應少。
閻錫山之美國工業情結主要體現在派遣西北實業公司經理彭士弘赴美工業考察,進而開展的閻美工業技術交流。1947年9月彭士弘、劉冶平、秦曉峰等一行,赴美參加新式機械展覽會,臨行前受到了閻錫山的召見,“指示甚詳”。彭士弘赴美時曾作了充分的準備,備有“該公司各廠機械設備照片兩巨幅,及其所屬四十八所工廠概況之英文本,備向各方聯系”[5]。彭士弘等人的美國之行,其旨趣在于,其一汲取美國工業生產的先進經驗,以資參考;其二“借名考察實業,赴美考察軍火生產,并要求美國資本家對山西兵工廠投資支援”[6]。美國之行對彭士弘而言獲益匪淺,其學到了許多美國企業先進的管理經驗,并將之應用到西北實業公司,如改革實施工作責任化,分工明確,責任到人的管理辦法,這對扭轉中國封建老舊的管理方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希冀美資投資山西兵工廠的旨趣卻因美國提出“由聯合國善后救濟總署根據實際情況和需要給以支援”而未實現[7]。
二、政治層面之情懷
閻錫山之美國政治情懷主要有民航合作、開展對美外交人員斡旋、爭取美援三個方面。
民航合作:1946年10月,美國空軍中將陳納德(ClaireLee Chennault)與行政院善后救濟總署(簡稱行總)簽約成立了行總航空運輸公司,即民航空運隊。翌年,因總署解散,民航空運隊遂成為無源之水,喪失了存在的合法性。為了能夠繼續經營中國的航空運輸事業,陳納德將不得不另尋他法。后經省府社會處長梁蜒武(此人為閻錫山的五妹夫)介紹,陳納德結識了閻錫山,并于1947年6月間,陳納德攜新婚妻子陳香梅飛往太原,最后閻陳雙方達成了合伙經營的協議。根據協議,閻錫山向陳納德航空公司入股黃金一百條作為股本,因閻錫山之股份超越了陳納德之股份,而成為航空公司的董事長。這樣閻陳二人合作,既實現了陳納德繼續在中國經營航空運輸業的愿望,又加強了閻錫山對太原的空運,掌控空運大隊的空運權,雙方正是在各自利益的驅使下走在了一起。
開展對美外交人員斡旋:閻錫山借以與美駐華使館人員的交往是其美國政治情懷的又一表現。1946年至1948年期間,閻錫山與外國駐華外交人員的接觸次數中,美國次數最多,并且每次接觸時雙方交談的內容均具有實質性意義,如1947年9月25日美國駐華大使館副武館包瑞德與閻錫山就有關反共、兵農合一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廣泛地交談;1948年3月1日美國駐北平總領事柯樂博就反共及“剿匪”前途,國內政局等問題與閻錫山進行了廣泛交流。然而,閻錫山予美國的數次“獻媚”,均收效甚微,尤值得關注的是1948年4月閻錫山派其幕僚梁化之與美國駐華公使司徒雷登的交往。在此次交往中,梁化之表達了閻錫山的反共決心,并希望獲得美國的鼎力資助。為了讓司徒雷登進一步明晰閻錫山的反共舉措,梁化之將閻錫山托付的“防共有效辦法”令轉交給司徒雷登。看后,司徒雷登只是認為閻的“防共有效辦法”令,即以“是非平等、生活平等、勞動平等、犧牲平等為原則,以建立閭民座談會,實行平民經濟、兵農合一、民眾自清自衛自治為要著”[8]為主旨的辦法“很有研究價值”[9],并未向閻錫山提供任何資助。閻錫山與司徒雷登的此次高級別交往,也無果而終。
爭取美援:二戰后,由美國發起而成立的聯合國善后救濟總署(簡稱聯總),旨在救濟遭受戰爭摧殘國家不幸的人民。中國作為二戰時期抗擊日本法西斯的重要力量,曾受到了日本法西斯的嚴重摧殘。為此,聯總在中國設立了辦事處,負責協助源于美國輸入物資的配發,但中國善后救濟工作則由南京國民政府專設的行政院善后救濟總署(簡稱行總)具體職掌,并在各省設立了分署,1946年1月晉綏察善后救濟分署在太原成立。為了獲得更多的美國援助,1946年5月中旬,閻錫山在宴請聯總派來太原視察救濟工作人員的同時,還邀請了所有救濟分署的美國人和在太原的美國人,其目的是向美方表達:“山西是抗日最前線,遭受日本人的破壞最大,今天又是防共的最前線,共產黨由陜北東移,首先侵入了晉南,希望在分配救濟物資方面能首先注意到接近共產黨的省區”[10]。在閻錫山的努力下,晉綏察善后救濟分署在其存在的一年又十一個月中,其物資分發“以食品及衣著為主,其他醫藥工礦器材次之,計有麥粉等兩萬八千噸,衣著兩千七百噸,食品一項山西分配數為一萬六千噸”[11]。
這些物資對閻錫山政權暫時的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文化層面之情懷
閻錫山之美國文化情懷僅限于一些節日的慶賀活動和美國各新聞媒介對山西的來訪和報道。相較閻錫山在政治和經濟方面采取積極主動的姿態而言,他在文化方面則顯得較為被動,缺少赴美本土的主動交流。
1946年7月4日,恰逢美利堅合眾國第一百七十周年紀念日,為了促進閻美之間的友誼,首腦部、外事處、計會處、交際處、作戰組,特聯合發起舉行慶祝美國國慶及招待美籍盟友聯誼會。“屆時到會聯總及調處小組各盟友三十余人,首腦部各處組負責人及本市文化界人士百余人,禮堂中懸掛中美國旗,旁有各聯合國國旗,交叉懸掛,充滿肅穆愉快之空氣。”聯誼會上,雙方分別致詞,并舉行了小型音樂會,上演了《自由戰斗的口號》等節目。整場聯誼會“集本市各名家于一堂,共慶中美之合作,和平騰溢,邦誼交流……可謂一時之盛云。”[12]1946年9月3日,為聯合國勝利一周年紀念日,由長官部、外事處、參謀處、交際處及省府社會處共同發起招待外賓聯歡晚會。被邀請出席的有軍調小組、聯總及各邦聯人士和太原市的空軍人員,“屆時出席外賓二十余人,黨政軍團及文化界人士往場者達百余人”,在主賓代表致詞之后,由當時的樂藝社全體出席演奏,“節目繁多,均極精彩。”[13]這種大型的聯歡活動,不僅在于它本身的紀念意義,而且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與了解,也無疑增進了閻美雙方人士的私人交往與感情,從而為官方的交往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和回旋余地。
美國記者與閻錫山當局進行的交流,根據《陣中日報》、《民國閻伯川先生錫山年譜長編初稿》統計,1946年7月至1948年7月間來華的新聞記者中,有十一名美國記者,一名為英國記者,美國記者占了絕大多數。這表明,在閻錫山與外國的交往中,主要是以美為主,這也是當時美國援蔣反共大形勢下的必然現象。這一時期,不論在記者的人數上,還是在來訪的次數上,都有了很大的增長,這實際上是閻錫山和美國在經濟、政治上日漸親密在文化層次上的一種反映,而反過來,這種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增進雙方各階層人士的相互了解,從而會更好的促進雙方政治經濟方面的合作與交往。這也是閻錫山對來訪的外國記者幾乎都要親自接見的原因。就美國記者與閻錫山會談的內容來看,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其一是閻錫山對于山西統轄區域的治理上,如兵農合一,平民經濟,以及西北實業公司的設備和生產狀況。其二是閻錫山反共措施和理論,每一次美國記者來訪,閻錫山無不申明自己的反共決心和斗志,此一做法,不僅是閻錫山本身頑固反共的外顯,也是討好美國的一著妙棋,因為在“反共”這一點上,二者是殊途同歸的,這也是美蔣合作,閻美交往的基礎。而就會談的兩方面而言,如果說第二方面是表明閻錫山“反共”的價值取向,那么第一方面則是支撐這種價值取向的物質基礎,二者互為表里,實質上并無差別,目的都是為了“反共”,以“反共”擴大與美國的“共識”,從而爭取美國的援助。
綜上可知,這一時期閻錫山與美國的交往,呈現出一定的系統性,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進行了“親密接觸”。就交往的程度而言,主要體現在交往的層次上和交往范圍的廣度上。在交往的層次上,從業務專家、報社記者到美國駐中國各地領事、公使,甚至于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在交往的范圍上,從經濟、文化到政治、軍事,小到善后救濟總署的一袋牛奶、一粒種子,大到農工業機械、軍事武器的供給和運輸,都曾與美國發生過聯系。在閻錫山與美國交往的結果方面,正如文中所提及的,通過中央一級源源運至的美國援助,不論緊急援助,還是善后援助,都為閻錫山保持晉省統轄區的社會安定起過重大作用,也為閻錫山與解放軍前線作戰提供了一定的后勤保障。然而,閻錫山對美國“獻媚”,與之交往的主要目標,是要試圖維持其抗戰勝利前相對獨立于中央的半割據狀態。作為達到這一目標的手段之一,閻錫山不論在經濟上還是在軍事上,都力圖在通過中央獲取美援之外,另辟他途,爭取從美國方面得到非經中央的直接援助,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閻錫山與美國交往的這一目標并未達到。所以從大處著眼,閻錫山與美國交往并沒有達到預定目標,也即無多大建樹。
[注釋]
[1]美種蘿卜籽市府即將配發[N].陣中日報(第四版),1947-8-3.
[2]種植美茄草,建廳決在晉中推廣[N].陣中日報(第四版),1947-9-14.
[3]柯樂博、布朗定明日來并[N].陣中日報(第四版),1948-2-24.
[4]蘭村筑壩工程測量完竣[N].陣中日報(第四版),1948-1-19.
[5]彭士弘定今飛平轉美,參加芝加哥機器展覽會[N].陣中日報(第四版),1947-9-11.
[6]景占魁.閻錫山與西北實業公司[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1.
[7][8]閻伯川先生紀念會編.民國閻伯川先生錫山年譜長編初稿(第六冊)[Z].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9][10]《山西文史資料》編輯部.山西文史資料全編(一)[Z].太原:山西文史資料編輯部出版,1998.
[11]善救分署招待記者報告工作及結束情形[N].陣中日報(第四版),1947-8-31.
[12]昨首腦部招待盟友,熱烈慶祝美國國慶[N].陣中日報(第一版),1946-7-5.
[13]首腦部舉行晚會招待外賓[N].《陣中日報》(第二版),194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