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諾敏
摘要:畜牧業是元代的一個重要生產部門,是立國之本,在元代畜牧業呈現出繁榮景象。究其原因是因為重視畜牧業的思想和元朝統一后所制定的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法令,鼓勵和刺激了畜牧業的發展與繁榮。文章探索元代發展畜牧業的經濟思想,分析歸納發展畜牧業經濟的思想和政策。
關鍵詞:畜牧業;經濟思想:政策
一、元代畜牧業的發展概況
《元詩別裁》黃浯:《檐子洼》:“連天暗豐草,不復見林木,行人煙際來,牛羊雨中牧”。此詩展現出了當時一幅遼闊無邊的草原和牛羊成群的生動情景。元代畜牧業穩定發展,規模之大。元朝建立以后,散布在蒙古高原的許多游牧部落統一為一個蒙古族,公元12、13世紀時,蒙古各部大部分分布在東起興安嶺與滿洲相連,西經阿爾泰山脈至中西亞,北呼倫貝爾湖一帶至西伯利亞,南越陰山山脈至萬里長城與中原相接,西南與天山山脈、塔里木盆地相考的廣袤無垠的草原,牧草茂盛,水源充沛,牛羊遍野,駱駝成群。如:畏兀兒地區是著名的畜牧區之一,“羊馬放牧于平川中,彌亙百余里,以毛色分別為群,莫知其數”。
二、元代畜牧業發展的作用
畜牧業的發展,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牧區每年繁殖的牲畜和出產的畜產品,為農業生產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當時對于屯田,朝廷一般都給予牛具。《元史·世祖紀》記載:至元年(1264年)正月,“以益都武衛軍干人,屯田燕京,官給牛具”。這樣有了畜牧業的支援,馬、牛等牲畜從事耕地、挽車、負載等各種力役,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畜牧業經濟的發展,為手工業生產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元代有龐大的官手工業,其中以軍事工業為最發達,皮革需要量很大。中統元年(1260年)六月,“詔十路宣撫司造戰襖、裘、帽各以萬計,輸開平。同年七月,敕燕京、北京、西京、真定、平陽、大名、東平、益都等路宣撫司,造羊裘、皮帽、靴,皆以萬計,輸開平”。由于毛、絨的增加,紡織行業得到了發展。一般質地較粗的羊毛、駝毛用作氈毯、地毯,細一類的則用作服裝。馬克·波羅在談到天德州時說:“州人并用駝毛制毯最多,各色皆有。并恃畜牧務農為生,亦微作工商”。氈毯業不但有著較高的工藝水平,而且生產量之大。
畜牧業的發展,為商業繁榮創造了條件。牲畜和畜產品在市場上當做商品買賣,王禎《農書·農桑通訣·養羊類》說:“其羊每歲得羔,可居大群,多則販鬻,及所剪毫毛作氈并得酥乳,皆可供用博易,其利甚多”。魯不魯克《東方諸國旅行記》中記載著和林城的景象,“西門售綿羊及山羊,南門售牛和車,北門售馬”。說明當時和林城設立了牲畜和畜產品市場。
畜牧業的發展直接影響交通。元代的驛站,四通八達,形成了以大都為中心的通往全國各省以至西北和國外交通的要道。馬是驛站的主要交通工具,根據《元史》卷一〇一《兵志》記載的元代的站赤總數和類別以及作為交通工具的牲畜的數目,以馬、牛等牲畜作為主要交通工具的驛站數最多。另外,元代的水站,雖然把船作為主要的交通工具,但仍飼有不少的馬、牛等牲畜。
三、元代重視畜牧業經濟發展的思想政策表現
畜牧業是元代的一個重要生產部門,元朝廷為了加快畜牧業生產的發展,采取了一系列扶助與獎勵的措施。在《元史·英宗紀》中記載著:至治元年(1321年)八月,“車駕駐蹕興和,左右以寒甚,請還京師。帝日:兵以牛馬為重,民以稼穡為本,朕遲留,蓋欲馬得芻牧,民得刈獲,一舉兩得,何計乎寒”。為了農事和牲畜,皇帝不顧忌自己寒冷,巡視牧區,可見對畜牧業的重視。
(一)制定保護畜牧業的法令條例
元代的法律條例明確規定禁私殺馬牛,《元史·刑法志》記載:“諸每月朔望二弦,凡有生之物,殺者禁之。諸郡縣歲正月五日,各禁宰殺十日,其饑饉去處,自朔日為始,禁殺三日。諸每歲,自十二月至來歲正月,殺母羊者,禁之。”。并對禁殺日期有著具體的詳細規定,也是在《元史·刑法志》記載:“諸宴會,雖達官,殺馬為禮者,禁之。其有老病不任鞍勒者,亦筆與眾驗而后殺之”。此外,《元典章》中記載著“禁殺羊羔兒例”、“禁宰年少馬匹”、“殺羊羔斷例”、“禁休殺母羊”等保護牲畜的條文,這些條文的規定,要求牧人增強責任感,管理好牧地的工作。這些禁令對牲畜繁殖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宰殺馬牛數量,法律上保護畜牧業的正常進行。
(二)畜牧業實行減稅政策
元代畜牧業繳納賦稅的主要方式是抽分羊馬,按照忽必烈的詔旨,“探馬赤軍馬、牛、羊等一百口,抽分一口,與下戶貧乏軍接濟物力”。一般蒙古部民羊、馬、牛不足一百者,則可因“軍與其余百姓不同”免去抽分。畜牧稅除了按百分之一抽分外,還增添了見群三十口抽分一口,不到三十免抽的稅則,自然,對牲畜少(百頭一下,三十頭以上)的牧民相應加重了負擔。另外,為了保證稅負負擔合理,按貧富差別征收不同賦稅,實施攢造戶籍,按等級征納的戶等制。
(三)確保畜牧業生產經營措施
在缺水草原上打井。草原一遇旱災,牲畜就會缺飼料而死亡,牧民就無法生存。元朝建立后,忽必烈曾多次派遣專人往漠北打井開渠、浚河,興修了不少水利,使原來缺水之地,變成了有水草的牧地,牧地范圍不斷擴大和增加。《元史·定宗紀》記載:是歲(定宗三年(1248年)),大旱,河水盡涸,野草自焚,牛馬十死八九,人不聊生。在牧區解決水源,關系到牧民生活和畜牧業發展,《蒙兀兒史記·哥歹汗記》記載:太宗窩闊臺時,“筑成和林,建萬安宮,又于無水處筑井”。這樣在缺水的草原上打井,解決了人畜的飲水問題,擴大牧場的面積,促進畜牧業的進一步發展。
修蓋暖棚,儲備過冬飼料。為了有效提高畜牧業的生產能力,專門修蓋暖棚,儲備過冬飼料。《元史·張珪傳》記載:“闊端赤牧養馬駝,歲有常法,分布郡縣,各有常數,而宿衛近侍,委之仆御,役民放牧…,其仆御四出,無所拘鈴,私鬻芻豆,瘠損馬駝。大德中,始貴州縣正官監視,蓋暖棚,團槽櫪以牧之。……臣等議:“宣如大德團槽之制,正官監臨,閱視肥瘠,拘鈴宿衛仆御,著為令”。忽必烈命伯顏統軍漠北時,“伯顏令軍中采蔑怯葉兒及蓿敦之根貯之,人四斛,草粒城是,盛冬雨雪,人馬賴以不饑”。可見,當時重視種植苜蓿,飼料備足,確保喂養牲畜,保證牲畜安全過冬。
科學飼育,總結管理經驗。元代的畜牧業的發展離不開與牲畜的飼養繁殖、管理和獸疫防治等技術的提高。元朝統一全國以后,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管理畜牧業的機構。如:中統四年,“設群牧所,錄太府監。尋升尚牧監,又升太仆院,改衛尉院。院廢,立太仆寺,屬之宣徽院。后錄中書省,電掌御位下、大斡耳朵馬”。元政府為了指導當時畜牧業生產就編寫了《農桑輯要》。略述了元代對牲畜管理飼養經驗,如:對馬的飼料,《農桑輯要》記載“食有三芻”,“飲水有三時”:“有汗不得飲飼”,凡是經過役使或遠行,必須牽轉,等馬喘定、汗干乃去鞍,系于避風處,然后飲之飼之。這些牧養牲畜的技術和知識,豐富多樣,切實可行,元代牧民畜牧業實踐中積累了現代畜牧業可以借鑒的很多經驗。
賑濟災害,恢復生產生活。在元代,牧區畜牧業經常遭遇自然災害,災疫頻繁。其中畜牧業地區經常發生的水、旱、風、雹、霜、凍、瘟疫等。每次發生災疫元廷都積極采取救濟措施。政府也會從漢地調撥大批物資支援。以確保其作為“龍興之地”的畜牧業的發展。每次的災害,政府都會出鈔幣、牲畜和糧食賑災,濟救牧民,以顯示皇帝對牧民的愛護。而受災牧民,也能通過這些賑濟,得以渡過災荒,減輕生產上和生活上的困難,較快地恢復生產。
(四)重視和保護牧地
元王朝統治者對于牧地十分重視,合理利用牧地,重視牧地的選擇。牧民以往是隨季候轉移,依靠天然的水源和牧草,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元代,草原牧民已初步有了固定的冬夏牧場,隨季節而遷徙。“春季居山,冬近則歸平原”(《多桑蒙古史》卷二)可見,牧民能注意水草的選擇,并能依季節特性,合理使用牧場。牧人分工管理,牲畜分群放牧。各種不同的牲畜分別放牧,有“放馬的”、“放羊的”、“放駱駝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