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守效+龔海峰+胡淑云
摘要:在目前經濟下行壓力不減的情況下,中小企業面臨多方面的困難,盈利能力不斷下降,對稅費負擔更為敏感。不僅影響到企業的自身生存與發展,也抑制其擴大投資的積極性。我國政府在逐漸淡化“三駕馬車”拉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一詞成為經濟理論界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語,如何減輕企業負擔,實現企業自由可持續發展、釋放其供給潛力既是經濟轉型的核心目標,也是當前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目標。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企業;稅費負擔
一、減稅降費在供給側改革中的作用
(一)公平合理的稅收政策是推進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手段
供給側改革,就是有效運用具有針對性、實效性的稅收政策,以結構調控為主,通過長期高效的制度供給和開放的市場空間,增加消費需求,將過去幾年由于透支潛在需求增長后形成的產能過剩消耗掉,通過實行減稅降費,一方面增加勞動者收入,進而刺激居民消費,最終形成需求和供給的良性互動,另一方面,激發企業、個人創新、創業、創造的潛能,構建、塑造和強化中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新動力。
(二)偏重的稅費負擔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居民消費、企業投資和盈利能力的提升
在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背景下,中小企業長期以來面臨融資貸款難和稅費負擔重的問題,而企業稅費負擔過重,不僅造成企業經營成本過高,也使企業在國民收入分配鏈條中處于最底層,維持自身生存都困難,更遑論發展壯大了。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是創新驅動,通過改革降低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各種稅費、融資成本和社會保障等成本,相應提升企業和居民在國民收入分配鏈條中的位置,解脫阻礙企業發展的桎梏,恢復并增強投資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短期的減稅降費可換來穩定的經濟發展和長期稅收增長
按照供應學派理論,拉弗曲線稅基是宏觀稅負的減函數關系,因為稅率變動影響稅基,也就必然影響到稅收,從目前來看,減稅會造成政府財政收入的減少,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政府剛性支出,但從長期制度建設角度看,減稅降費減少了政府收入所占份額,是調整了政府、企業、個人三者之間的分配關系,由“藏富于國”轉變為“藏富于民”,可刺激企業多投資,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稅基,為長期稅收增長提供保障。是實現稅負公平、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的重要途徑。
二、目前企業稅費負擔中存在的問題
[--)企業整體稅收負擔偏高,存在重復征稅情況
從近十幾年來我國財政收入實際情況來看,各級財政收入都在快速增長,其增幅遠遠超過同期經濟增長速度,宏觀稅負一直處于上升的態勢。在GDP增速放緩的2014年,我國大中小三個口徑的宏觀稅負依然里逐年上升趨勢,分別為37.2%、22.1%和18.7%,分別比2000年高18.9、8.6和6.0個百分點。高稅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一是個別稅種稅率偏高。例如目前我國企業所得稅綜合稅率為25%左右,而世界上很多國家的企業所得稅稅率都低于這一水平。如東南亞國家均低于22%,英國所得稅稅率于2015年降至20%:二是存在重復征稅的情況。首先在涉及營業稅的行業重復征收營業稅情況最為突出。例如:房地產業在不同環節存在重復征稅。房地產在建設過程中由于提供了勞務,需要繳納營業稅,在房屋出售環節還要交營業稅:其次是增值稅與營業稅之間存在重復征稅。例如在房地產行業中,營業稅和增值稅在一些方面交叉征收情況:再次,營業稅和土地增值稅之間存在重復征稅。同一納稅對象按照營業稅和土地增值稅不同的征稅規定,在不同的環節需要繳納營業稅和土地增值稅,導致了重復征稅:三是稅制結構不盡合理,部分行業稅負較高,比如制造業增值稅稅率是17%,但很多企業支出的折舊費、勞務工資、管理費不能抵扣。
(二)社會保險費偏高
近年來,企業為職工支付的社會保險費基數和繳費比例逐年遞增。據測算,“五險”繳費之和相當于工資水平的40%,有的地區甚至高達50%,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負擔很重。社會保險繳費偏高不僅給企業造成很重的負擔,由于職工拿到的現金更少,也對提升社會消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三)行政性收費種類繁多
由于我國的稅制不盡合理,稅法剛性不夠,導致地方政府收取行政事業等隱性費用較多,加重了企業的負擔,嚴重擠壓了企業的利潤空間。目前,我國各級政府面向中小企業征收的行政收費項目多達五六十類。一是行政事業性收費:目前,x市對中小企業征收各種費用的部門較為復雜,收費項目繁多。二是費用攤派支出。如要求捐款、攤派綠化費、強制訂報刊雜志、收取行業協會會費等:三是非正常費用負擔,如針對有關部門請客公關,費用一般占企業產值的3%~10%。
(四)企業經營成本持續攀升,壓縮了企業盈利空間,企業虧損面增加
近年來,我國產業的結構性調整一直在進行中,但目前由于政府投資過剩,產業結構中一方面中低端、低效益產業占比較高,一些傳統領域產能嚴重過剩:另一方面,新型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高尖端產業所占比重較小。通脹背景下由于原材料成本攀升,造成企業生產的邊際成本在上升,尤其制造業受到成本的約束,是影響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也極大地影響了中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貸資金的財政化。據測算,“我國勞動力成本十年來上升了2.7倍,民營企業融資成本超過銀行基準利率2倍以上,物流成本是發達國家2倍,許多企業‘五險一金占工資總額的40%左右,”企業還要承擔很重的稅費負擔。行業研究顯示,當前中小企業需要繳納二十多種稅項,企業僅稅收就要占到營業額的8%或利潤的45%以上,還不包括各種附加費。加劇企業資金緊張的情況,不利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三、建議
(一)通過實施合理減稅降費激發企業活力,充分發揮減稅政策對穩增長的作用
一是合理減免各項稅收,著力減輕企業負擔。隨著中國經濟體量的不斷增大和財力的不斷增強,我國完全具備實行大規模減稅的各種條件。應該對所有納稅企業不論大小都應該實行大規模減稅,在普遍減稅基礎上實現結構性減稅:二是臨時性減征企業社保繳費,為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在確保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撥付及職工社保待遇不受影響的前提下-適當下調企業各項社會保險費繳納比率,減征具體幅度可由地方政府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確定。
(二)進一步優化稅收結構,充分發揮稅種在經濟建設中的杠桿作用
通過對現行稅收制度進行科學合理的優化和改造,為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鋪路搭橋,引導生產要素按照市場化規律合理流動,最大限度地提升其生產效率,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例如:通過制定減征、免征稅款等差別化稅收優惠政策,完善體制機制,采取鼓勵性措施,推動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高尖端產業和民營經濟的發展。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促進創業、創新活動。另一方面,通過稅收制度的限制性措施或懲罰措施,促進優勝劣汰,抑制過剩產能行業的發展。
(三)妥善解決由于全面實施“營改增”而亟需明確的許多操作環節的問題
“營改增”政策將在2016年5月1日起開始全面實施。全面實施“營改增”有利于提升企業發展能力和創新能力,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還存在許多亟需解決的問題。例如:金融、保險業增值稅由于行業特征的較大差別、業務創新多,增加值難以準確計算:隨著實體經濟多樣化經營及新的經濟形態的不斷出現,商品與服務的邊界愈加模糊,常常是融合在一起進行銷售,情況越來越復雜,稅制設計也隨之變得復雜。此外,全面實施營改增后,意味著中央與地方財力的重新分配,增值稅的分享比例如何做到適度調整,關系到中央和地方各自的利益分享,是能否增強地方財政“造血”功能、充分發揮中央與地方兩個積極性的關鍵所在。
(四)構建服務型政府,打造優良市場環境,提高實體企業的競爭力
一是進一步放寬準入,打破行政性行業壟斷,限制政府對企業經營決策的干預,減少行政審批事項:二是清理和規范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減輕企業負擔,以改善供給、降低企業經營成本,通過競爭全面提升效率,促進企業健康發展:三是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剩,清理僵尸企業,由此不可避免地會帶來失業問題,而政府應承擔起改革遺留問題的處置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