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彥飛+顧標琴

摘要: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型企業對員工的控制管理不可能完全細化與程序化,知識型員工正逐漸成為企業重要決策主體,員工以穩定的道德心理結構作為標準進行決策。道德心理結構由自我意志強度、道德能力與責任感三因素構成,決定了道德決策的方向、力度與范圍。對320名的知識型員工的調查分析,驗證了穩定的心理結構對道德決策的影響機理。
關鍵詞:知識型員工;心理結構;道德決策
一、問題的提出
知識型員工是那些掌握和運用符號、概念、利用知識、信息進行工作的人,他們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知識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通過自己的創意、分析、判斷、綜合、設計給產品帶來附加價值(德魯克,1998)。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型員工的數量與日俱增,知識作為生產要素在企業生產實踐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企業預測決策系統是趨向于客觀還是主觀,取決于涉及的不確定性的程度,也取決于信息的及時與準確程度。“春江水暖鴨先知”,知識型員工決策正逐漸取代中高層管理決策成為管理行為的中心。面對專業性的知識生產與運營,企業對員工的控制管理不可能完全細化、程序化。即使企業組織制度健全,僅依靠企業監督與控制并不能夠提高知識型員工的工作效率,更無法有效激勵員工。況且,隨著知識要素的滲透與創造性發揮,企業越發難以監督與控制員工,這必然導致知識型員工工作的自由度越來越大,其決策有著較強的隨意性和主觀支配性,可能會給企業帶來不利影響。分析組織和組織內部其他因素如何影響這類職員的決策和行為,是洞察組織結構和組織職能的最佳途徑(西蒙,2004)。本文旨在探討知識型員工道德決策的影響因素及其影響機理。
二、知識型員工道德決策的影響因素
決策的影響因素很多,以至于無法確定到底是哪些因素起主要作用,進而使得難以預測決策規律。道德決策是指決策者根據道德標準作出決策的過程。然而,現有道德決策理論中的眾多的道德標準,并不能為知識型員工的道德決策提供明確而有效的指導。穩定的心理結構可以成為知識型員工的道德決策的新標準,通過對穩定的心理結構的構建與解讀,我們可以比較準確地判斷知識型員工決策的穩定性與決定性因素。而通過對情境因素的解讀與分析,可以比較準確地判斷知識型員工決策的調節與干擾性因素。
(一)穩定的心理結構
穩定的心理結構是指驅動(而不僅僅是影響)個體行為的心理特征或因素,是道德決策的心理標準。穩定是相對的,也是可以被觀察與預測的。如果能夠知道構成知識型員工的穩定心理結構,就可以判斷和預測他的決策和行為。
在道德決策過程中,穩定的心理結構由自我意志強度、責任感和道德能力構成。三者相互聯系,也分別發揮各自作用,共同構成心理結構的三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并具有相對穩定性。通過研究穩定的心理結構的結構與功能,可以大體了解員工道德決策的規律。
1.自我意志強度
自我意志強度是指個人實現自我意愿的努力程度。通過網絡對江浙滬三地的320名知識型員工的調查結果顯示,74%的知識型員工具備較強的毅力、控制能力和自信心。個人自我意志越強,決策的獨立性就越強,對決策過程有著強大的控制能力,越能堅定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體現自己的意愿,不受他人決策行為的影響:個人自我意志越弱,越容易產生從眾心理,依賴于他人的判斷和行為。也容易進行自我修正,迎合群體多數人的想法,來幫助自己避免倫理困境中的模糊性。
自我意志強度是一種“力度”,是穩定的心理結構的力量來源。它體現了決策者個人意愿的大小和決策者貫徹、維護、執行自我意愿行為的強度,同時也是影響決策能否堅持貫徹落實的重要因素。
2.責任感
自我意志強度立足自我角度,而決策道德與否既取決于利益的生產,也取決利益的分配。知識型員工的責任感來源于工作任務及其工作特征。知識型員工的責任感一般表現為對所在工作崗位的使命感,對產品和服務、顧客的負責態度,還有承擔錯誤行為后果的責任意識。調查顯示,68%的員工認為自己的責任感會影響決策制定。
3.道德能力
道德能力意指個體進行道德決策的能力,體現在進行道德認知、道德選擇、實施道德行為過程中。就道德認知能力而言,每個人的道德標準的內化程度是不一樣的,有人停留在服從水平,有人則進入信念水平。調查顯示,32%的員工道德認知處于信念水平,34%的人處于服從水平。
以上心理結構的穩定性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在一定的時期內,一定場合下,其行為特征是可測量、可判斷的。然而在特定的情境因素的影響下,會因一定的因素干擾發生相應變化。
(二)情境因素
任何決策均在一定的情境下進行,知識型員工道德決策情境包括組織工作情境、行業情境情境。與穩定的心理結構的內生作用相比,這些情境因素屬于外生作用。
1.組織工作情境
組織結構也會對道德決策過程產生影響,社會心理系統既對結構有影響,同時其自身又受到結構的強烈影響(卡斯特、羅森茨韋克,2000)。調查發現,42%的人愿意在組織中開展討論,聽取他人的意見。最有可能產生高道德標準的組織文化是那種有較強控制力以及風險和沖擊承受能力的組織文化,弱組織文化使管理者以亞文化準則作為行動的指南。
2.行業情境
企業所在行業類型、行業的競爭程度等對知識型員工的決策的影響往往是間接的。在巨大的競爭壓力之下,豐碩的利益源泉往往會使人們失去應有的理智,加速形成行業潛規則,誘發不道德的行為。
綜上所述,知識型員工的道德決策的影響因素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內在的穩定的心理結構,一類是外在情境因素,兩者共同對員工的道德決策產生影響。
三、知識型員工道德決策機理與過程
在道德與不道德行為發生之前,必然存在一個大多數人看不見的決策過程,先有不合倫理的決策過程而后有不合倫理的行為,這個過程就是倫理決策過程(葉文琴,2004)。道德決策始于道德兩難,一般來說決策過程包括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決定、實施行為四個階段。這并不意味著員工的每個決策過程都必須經歷這樣四個階段,只是綜合來看,個體的決策行為呈現四階段特征。(見圖1)
(一)道德認知階段
決策兩難問題導致了決策需要。道德問題識別有時也稱“道德問題感知”、“道德困境感知”、“道德問題認知”等,是指一個個體在多大程度上感知到自己的行為涉及到道德問題。不妨把“道德感知”描述成道德決策過程的“發生器”。只有當決策者意識到道德問題的存在時,才有可能開啟道德決策的思維模式。當面對道德難題時個體進行道德推斷的能力是由其道德認知發展水平決定的。在這個階段,知識型員工的道德認知能力將起到重要的作用,道德認識能力越強,對倫理問題的識別更敏感,反之,道德認知能力越弱,則很難意識到自己處在窘迫的倫理困境中。
(二)道德表達階段
所謂道德表達,就是對于道德問題表明自己的情感傾向性。這些自發的、未經思考的情感表達也許是價值判斷的最常見的形式。這些情感表達或許是人類的天性,如多數人都具有同情心、道德感。不能因為知識型員工的專業性與應用性而否認他們自身所具有的道德情愫。事實上,知識型員工的情感表達更具有持久性與穩定性,因為在他們身上體現的道德情感相比于常人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
(三)道德決定階段
個體之所以在道德決策上存在差異是因為個體持有不同的道德價值標準在這些標準的指引下他們會做出不同的倫理判斷形成截然相反的行為意圖并實施不同的行為。知識型員工將憑著敏銳的洞察力和強大的理論知識分析各項決策方案,會評估自己的自我意志強度、責任感以及道德能力,在眾多選擇中做出最后的判斷,決定采取道德或不道德行為。
(四)實施行為階段
道德決策過程和普通決策過程沒有本質上的差別,都包含信息的收集和處理等活動,只不過在決策的結果上存在一些差異即道德決策的結果為道德行為,普通決策的結果不存在倫理上的評判。在實施行為的階段,自我意志在行為階段得到最終的貫徹與維護,實施行為的圓滿完成意味著自我意志強度的高水平。道德能力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它作為一種能力,使主觀選擇得以實踐,將最終決策的方案付諸實施。道德能力越強,做出合乎自我道德標準的決策的可能性越大,決策效果的顯著性就越強:道德能力越低,做出合乎自我道德標準的決策的可能性越小,決策效果的顯著性也就相對較弱。
四、結論
穩定的心理結構是影響知識型員工的道德決策的關鍵因素,通過對穩定的心理結構的構建與解讀,可以比較準確地判斷知識型員工的決策機理與決策過程。而在一定的情境下,穩定的心理結構會發生一定的變化,這樣道德決策又體現為穩定中的變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