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奕
摘要: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由于經濟社套的發展,推動我國會計制度與稅收制度的革新不斷向前邁進,但是作為兩個不同走向的制度類型,會計制度與稅收制度即使存在著一定的聯系,但在根本上依舊有著千差萬別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兩者的相關機制準則和服務對象上的差異。為此,強化對稅收會計與財務會計之間的界限,不僅僅有利于分析出兩者之問的具體差異,以便于制定出更加明白細致的發展規劃綱要,更有利于企事業單位依據兩者所呈現出來的不同數據,更好地確立有關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會計制度,從而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對財務會計和稅收會計進行探討,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稅收會計;財務會計;差異性體現:現象分析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向前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到了十分迅速的發展。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代背景之下,我國經濟社會各行各業的發展指標都得到了顯著提升,但是在現如今的發展情況之下,知識更新十分迅速,為了適應新階段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各行各業都在實行改革創新,在這一背景之下,我國會計制度與稅收制度也必須要進行符合于時代潮流的相關變革,在這過程中,面對日趨細化和多功能化的社會分工,我國財務會計與稅收會計相互走向分離的狀況也就隨之出現。為此,為了保證經濟發展在這一種分離情況下不至于出現波動,促進相關企事業單位在新社會經濟發展中實現自身可持續性發展,要求研究者必須在細節上明確稅收會計與財務會計兩者最為根本的的差別,明白二者在性質上存在的差異以及服務人群之間出現的偏差,正如同以下諸多層面的展示,對其相關信息進行分析,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要要求。
第一,稅收會計與財務會計在其基本的發展目標上就存在著十分顯著的差異。
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每一項制度的存在都有其直接面對的發展目標,這是任何事情存在的基礎。就稅收會計來說,在本質上稅收會計是為了向具體部門提供相應的稅收業務信息,保證稅收工作的完整實現,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稅收會計是為國家稅收工作提供服務,是國家相關職能的反應,是國家意志力的具體體現。稅收會計作為國家實際權力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國家實現稅款征收提供了足夠的保證,有利于國家稅款的完整,滿足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需求。與此同時,作為以確保會計計量準確性和利益分配公平性存在的財務會計,其主要的服務目標是企業,通過依據社會經濟發展數據或者企業內部發展現狀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而獲得的資料,反饋給信息使用者并確保數據信息的正確性和合理性,從而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作為有區別于稅收會計的財務會計,即使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具備的有相同的特征,但是與以國家政府為資金所有者的稅收會計來說,財務會計所支配的資金均為企業所有的資金,是需要對企業發展負責任,因此,財務會計必須以更加合理的方式對企業經濟活動提供核算,從而保證企業得到長足發展。
第二,稅收會計和財務會計在發展過程中所依靠的法律基礎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在我國社會經濟生活中,任何一項制度的確立都必須有其法律法規上的依據,這是制度得到確立和發展的基礎。就稅收會計來說,為了明確稅收制度的原則和工作框架,使其具備規范性,國家特定制定出了一系列相關于稅收的法律法規,從而確保稅收會計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在行政和立法上,國家明確規定和要求稅收會計妥善處理各種稅收問題,確保能夠在加以管理的基礎上保證稅收工作的穩定性,與此同時,為了保證公平與公正,必須實行統一的稅收制度,確立適合的計稅標準,在這過程中加大稅收工作的宣傳力度,合理處理因稅收帶來的各種紛爭并且在適當時期落實強制性要求。與之相對應的是,財務會計作為一項正規合理的制度存在,也有其存在的法律根據。在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財務會計主要依據的法律基礎是《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制度》,在企業參與市場生活中時,財務會計會在這兩種法律法規的基礎之上,依據現時代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和企業工作的現實目標,對不同的問題采取不同的工作識別和統計方法,收集相對性的數據來協助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制定出合理的發展規劃。此外,由于財務會計服務的對象是企業,區別于國家一種帶有強制性的機器,也就沒有像稅收會計那么嚴格制度化和嚴肅性,財務會計主要是依據市場受利原則,因此哪怕有足夠的法律法規約束,也會使得其具有極為普遍的自主性,這是不可避免的。
第三,稅收會計和財務會計在工作原則特別是核算機制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作為兩個不同的會計機制,稅收會計與財務會計在工作原則上也存在著十分顯著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兩種會計機制的不同得到了明顯的分化。就工作原則中最為重要的核算原則來說,稅收會計所依據的稅收核算原則是按照稅收的收付實現制與權責發生制兩者交叉使用,使用的是較為普遍的分段聯合制來作為核算的基本準則,這就要求繳納稅負的人配合相應的國家稅收部門依照這幾個原則來實現核算制度,國家為了確保稅收的保障性收入,嚴禁相關人員對相關稅收收益與費用進行估算,并使用剛性原則加以規范。與之相比,作為服務于企業的財務會計來說,立足于權責發生制之上的核算機制,必須在相關稅法的基礎之上嚴格按照財務會計必須依據的工作程序和核算方法,以便于在市場中直觀的反應出企業財務存在的相關問題,另外,企業作為一種謀求利益的機制,是允許用權責發生制對收益和費用進行估算的,財務會計所產生的相關信息和稅務選擇,必須在稅法基準之上加以考證,這是企業在核算時一種靈活性的體現。
第四,稅收會計和財務會計在對所搜集信息的處理時間和依據上有著顯著的差異。
在現代化的市場經濟中,信息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掌握市場信息是企業立足于市場的極大優勢。在財務會計中,為了處理信息,各個企業依據自己企業發展的實情,劃分出不同的企業會計期間,這種期間既能是依據情況制定的等距離時間,也可以是應對突出情況制定的不等距離時間,對這兩種情況的不同選擇決定了企業財務報表的具體時間分布。在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中規定企業會計年度時間選擇范圍是1月1日到12月31日,在這期間任何的時間年度都可以作為會計期間,以此可見,會計期間的選擇可以不按照標準的年度期間來選定,但在這期間,要求所制定的規則與稅法要求相符合。與之相對應的是,稅收會計是樹立應收所得稅的重要基礎,由于稅收對國家財政影響甚大,國家在年度時間內既要實行稅收保證財政收入,也要制定現實工作方針實現財政支出,這些具體舉措都是需要時間來完成,就我國經濟社會來說,財政的收入與支出都需要依楨稅收來解決,稅收會計對納稅人繳納的所得稅是在年度內實現預交,在年度末期依據多退少補的方針實現相關結算,但是由于稅收會計時間與財務會計時間存在著偏差,因此在對相對應的信息處理也就存在著嚴重的偏差。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必須了解的是,稅收會計作為一種體現著國家意志的制度形式,在其體制制度和相關細節建設上都帶有著十分明顯的不同于財務會計的層面,在某些大的層面上,稅收會計必須配合國家某些政策的實施,為此必定會在時間上就與財務會計存在著偏差,這是兩者差異較為直觀的差異之一。
不可否認的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稅收會計與財務會計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建設中重要的環節,因此,對稅收會計與財務會計進行分析,了解兩者之間的差異,認識這兩部分在市場經濟中的不同以及對社會發展所產生的不同影響和推力,對當代社會來說是十分有必要的。加強對稅收會計和財務會計進行有針對性的了解,將兩個帶有相同部分而又明顯不同的制度放在不同的因素里加以考證,在一系列的細節比對中認識兩者的差異,了解兩者對社會發展的積極影響以及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明顯不足并加以改正,這是當前社會發展賦予我們的權利和職責,為此,我們應該認識到分析稅收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差異,既符合目前中國國情,又符合國際慣例的一項重要工作,對我國今后經濟生活中制定出合理的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