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夢杰
摘 要:數學在現代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凸顯,這對數學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越來越多的教師投入到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探索和研究中來。文章結合教學實踐,從“導入生活化”“情境生活化”“資源生活化”“問題生活化”等幾個方面,研究如何培養學生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3-0025-02
在小學教學科目里,數學一直是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小學生的年齡層次偏低,基本的數學思維還沒有形成,使他們在知識的理解上比較困難,從而對數學失去了興趣。因此,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一定要注重方式方法,將多種教學資源有機組合,以“生活化”為切入點,盡可能地降低學生的接受門檻。
一、導入生活化,激活體驗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小學實踐經驗和在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毙W生相對而言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對數學的關注度較低,在課堂上注意力難以保持長時間集中,如果教師在課堂導入的過程中不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課堂教學的效率往往會大大降低。如果將課本中抽象的知識與生活中常見的事例進行結合,讓學生擺脫對數學慣有的枯燥、抽象的印象,必然能讓學生眼前一亮,從而達到良好的課堂引入效果。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圓柱與圓錐”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在對教學大綱進行了大量的探究之后發現,圓柱與圓錐在學生腦海中是沒有什么概念的,如果能夠借助學生原有的生活體驗使教學內容與之匹配,必然能夠讓他們更加快速地接受課本上的概念,將課本上枯燥而抽象的概念具象化,降低理解門檻。因此,教師進行了這樣的課堂設計。課堂開始之前,教師先利用學校的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展示一些圓柱形的日常生活用品、建筑物、燈塔等,引導學生自主進行觀察,并在觀察的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思考:這些東西都有什么共同點呢?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之后,紛紛表示,這些物品都有弧度,都跟柱子一樣。教師便借機向學生講授圓柱體的概念。為了讓學生能夠進一步理解圓柱體的組成,教師可以拿出一疊長方形卡紙,讓學生用鉛筆貼住一邊,然后轉動鉛筆,觀察得出來的卡紙的形狀。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從另一個角度認識到了圓柱體,直觀感受到了長方形的長、寬、高與圓柱體的關系,很快就接受了課本上關于圓柱體的一系列公式,教學效率大大提高。
通過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進行課堂導入,能夠在極大程度上避免學生的抗拒心理,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主動獲取知識。數學的教學應當是現實的,是有意義的,是能夠在生活中得到印證的,結合生活體驗的課堂導入模式,很好地踐行了這個教學理念。
二、情境生活化,引導應用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學生為主、將課堂還給學生”的教育理念越來越被廣大教師所認可。而在小學階段,在生活中的體驗往往成為學生內心最重要的感受。因此,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給學生創設一些生活化的情境,更多地采用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方式,利用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自身的生活體驗,促進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引導學生對課本內容的應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百分數的應用”這一章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利用這樣的教學思路。為了讓學生盡快理解百分數,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引入折扣、成數、稅率和利息的概念,讓學生結合具體的案例進行實際應用和計算。比如,在利息問題的教學上,課前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普及一些關于儲蓄存款的知識,讓學生對利息有一個大體的了解,并給學生出示利息的計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為了讓學生與生活相接合,可以給學生創設這樣一個情境,小紅家有3000元計劃存入銀行四年,張明的媽媽想請我們班的同學幫助算一算,是存定期三年合算?還是存定期一年,然后連本帶息再轉存合算呢?如果你家有2000元,你又打算怎么樣給家里理財呢?這樣,學生對利息計算的理解就得到了進一步深化。最終,教師可以給學生指出在以上教學過程中,學生所有的計算過程其實質就是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這樣一個問題。這樣,學生不僅對百分數理解透徹,也掌握了“利息=本金×利率”這一極具應用意義的公式,一舉多得。
創設生活化的情境進行數學應用的強化,是對學生能動性的最大發揮,能夠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鞏固已有的知識體系,真正明白所學知識的框架的和思路,從而以一個更高的視角來進行日常學習,降低對知識的理解難度。
三、資源生活化,就地取材
教學資源的特色運用,是一個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體現和衡量標準。因此,教師在日常的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多觀察學生的生活環境,將學生身邊的事物轉化為生活化的教學資源,讓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學習實際。
例如,在課間學生經常會進行跳繩、丟沙包等活動,教師可以將此與五年級下冊課本中的“統計”進行結合,讓學生對跳繩的個數或者丟沙包的中與不中進行統計,對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同時,教師也可以采用給學生布置課后作業的方式。如在五年級上冊的“小數的加法和減法”一課中,可以讓學生到附近的書店進行社會調研活動,調查書店中書籍的數量、單價,并幫助店鋪老板統計一天內的售書數量和銷售金額,從而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小數運算的實際鍛煉。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生在生活化的資源中對數學課本上的知識進行了實際運用,既鍛煉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掘生活化的資源,一定要注意對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注重對生活化資源的特色開發,將生活中的事物與課本教學相結合,有機地進行課堂資源的轉化,從而實現教學空間和時間上的擴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四、問題生活化,深度探究
數學從生活中來,也必然要到生活中去,如果數學不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那就變成了空中樓閣,失去了根基與意義。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提出一些生活化的問題,并將這些問題抽象化,讓學生進行深度探究,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應用習慣。
例如,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的“圓的認識”這一教學模塊,就可以進行這樣的課堂設計。教師在上課前先給學生展示一些靶子、光碟、五環、車輪等,讓學生對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物體有一個形狀上的理解,并初步形成對“圓”這一形狀的認識。之后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個圓,并在畫圓的過程中,體會圓的周長公式:C = 2π×r。最后對整個問題進行深化,讓學生自己觀看一段自行車前進的視頻,并自由結組進行探討:自行車蹬一圈的話,究竟能夠走多遠?有的學生表示,可以直接在地上進行測量,但馬上就遭到了很多學生的反駁,說這樣測量誤差很大。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建立這樣一個公式:后齒輪轉的圈數×后齒輪的齒數=前齒輪轉的圈數×前齒輪的齒數,避免學生進入到探討兩個車輪是否相同的誤區。在學生討論一段時間之后,教師再通過提問的方式,逐步引導認識到一圈自行車前進的距離=車輪的周長×(前齒輪的齒數∶后齒輪的齒數)這樣抽象化的數學公式,并讓學生收集數據,按照公式進行計算和求證。
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在生活化的問題環境中對數學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初步感受到數學的趣味,也領悟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從而引發了對數學的熱愛,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五、結束語
總之,在數學課堂上,進行生活化課堂的構建必須要建立在課堂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教師不論運用怎樣的形式進行教學設計,都必須實現與教學文本的充分對接,避免讓課堂教學形式化。同時,教師應當在教學大綱和課改精神的指導下,不斷進行數學教學多元化的探索,努力實現教學資源的特色運用,努力打造高效的數學教學課堂,努力回歸數學教學的實質。
參考文獻:
[1]呂秀俊.對新課標下小學數學生活化的探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0(03).
[2]溫從虎.小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探究[J].小學教學參考,2013(15).
[3]吳小燕.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