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寶敏
摘 要: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要通過具體的情境讓他們學習積累材料,掌握相關敘述、描寫的方法,從而使學生的寫作水平得到提高。
關鍵詞:語文;情境式;寫作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2-0062-01
情境教學在語文寫作教學中有著重要作用,教師運用“情境式”教學指導學生寫作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平時的寫作教學中,只要教師能借助一定的場景,注意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學生就會愛上寫作,從而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指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下進行寫作可以從下面三方面做起。
一、讓學生明白情境式寫作的具體要求
大量的調查材料顯示:許多學生是不喜歡寫作的,這主要與他們的興趣、閱歷、生活積累、學習習慣等因素有關,所以在寫作中他們往往會產生許多畏難情緒。情境式寫作教學可以讓學生置身具體的環境中進行寫作,這樣他們就會感覺親臨現場,寫起來就會感到有話可說了。教師在指導學生情境式寫作時,要讓他們明白三點要求:一是讓他們到具體場景之中,能從具體的環境中找到寫作的材料,并能圍繞中心進行篩選;二是寫作中要善于發揮想象,不能只局限于眼前的場景和材料;三是要讓學生融進自己的真情實感,而不是“無病呻吟”。
二、掌握情境式的寫作方法
(1)指導學生現場觀察情境。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但是對于不同的人來說會有不同的感受,即使是同一問題,不同的人看法也是不同的。為了能激發學生的寫作靈感,積累寫作材料,教師在平時就要注意指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場景,從生活中積累寫作的素材。如清明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附近的革命烈士陵園進行祭掃。在活動開展之前,要告訴學生帶上紙筆,把在活動過程中感觸較深的內容及時記錄下來。同時,對烈士陵園周圍環境也要記錄下來,學生在活動中眼、手、腦并用,寫作自然就有了充足的材料。
(2)運用電教方式創造情境。學生在觀察中有時也會受到一定條件的限制,這時教師就可以借助一些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輔助教學。為了指導學生練習寫作,教師可以播放同學們在某一場所具體活動的錄像,這樣學生就可以從中找出自己需要的材料進行寫作。有時為了進行作文訓練,教師還可以從網絡上下載一些有價值的視頻資料,讓學生觀看,然后再指導學生進行寫作。比如為了讓學生進行改寫或續寫練習,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從網絡上下載的《烏鴉喝水》《愚公移山》《龜兔賽跑》等寓言故事,讓他們根據具體的場景有選擇地進行寫作,這樣學生借助眼前的材料進行整理、修改,寫作起來自然就會有路可循了。
三、如何指導學生提高情境式寫作效果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動著科學的發展進步,并且是知識的源泉。情景式寫作教學雖然要依托具體場景,借助觀察到的材料來進行寫作,但是能在材料中找到發揮想象的切入點很重要。所以,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教師還要加強學生對作文想象力的訓練,從而讓情境寫作內容更為精彩。一般地說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指導學生借助例文進行想象訓練。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黃山奇松》一文,是這樣描寫迎客松的:“迎客松姿態優美……乃至整個黃山的象征了。”從這段描寫中,可以看出作者是親眼目睹了黃山迎客松,從課文中描寫的詞句同樣也可以看出作者進行了豐富的聯想。如從“飽經風霜”一詞,可以讓讀者想象到迎客松年代之久遠;從“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熱情地歡迎賓客的到來”的描寫中可以看出作者通過想象把迎客松的姿態和特點寫出來了。試想,如果作者不置身于現場觀察,不進行想象,怎能寫得這樣惟妙惟肖呢?由此可見,在指導學生進行情境式寫作時,還要將觀察和想象緊密地結合起來,這樣寫出來的內容才會更加具體形象。二是為了提高情境式寫作效果,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寫作中運用一些修辭手法。如一位同學在春游后,寫下這樣一段日記:“今天,老師帶領同學們一起去春游,因為平時大家都呆在校園里,就好像是籠中之鳥。如今,我們張開雙臂,邁開雙腳,盡情地呼吸著新鮮的空氣。當我們來到田野,看到了蜜蜂和蝴蝶正在花叢中跳著迷人的舞蹈,遠處楊樹林中的鳥兒正唱著歌來歡迎我們……”在這段描寫中小作者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記錄下了春游的經過,因為這是他們親身經歷的,再加上運用一些修辭手法,自然就顯得十分生動形象。
四、結束語
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一定要通過具體的場景讓他們學會積累材料、掌握相關敘述、描寫的方法,然后再加上不斷練習,這樣學生的寫作水平就會不斷得到提高。隨著時間的延長,他們還會悟出許多的寫作門道,從中感受到寫作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有了這樣的寫作基礎,學生就一定能把文章寫得更加完美。
參考文獻:
[1]連忠友.小學語文課堂即時評價之有效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6(08).
[2]馬立松.談情境教學法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教育,2012(09).
[3]王莉莉.情景導入法及其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