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芳
摘 要:數學教師應努力完善課堂教學,向數學課堂要效率,使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更加高效。文章結合教學實踐,從研讀教材,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引導學生,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兩方面著手對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效率進行研究。
關鍵詞:數學課堂;效率;研讀教材;引導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2-0086-01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的改革,學校課程豐富多樣,為了讓學生全面發展,許多家長讓孩子參加課外多種興趣班活動,因此,學生的生活很充實、時間很寶貴。作為一名教師,高效利用課堂40分鐘,提高課堂效率,則可以為學生爭取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的長足發展奠定基礎。對于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效率,現結合教學實踐探索如下。
一、研讀教材,精心設計教學環節
1. 把握教材,明確目標
教材是重要的教學資源,凝聚了眾多教學經驗和理論思考。教師必須認真研究教材的一字一句、前后順序、每幅插圖和例題、習題,深刻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切實把握教學的單元目標與每一節課的目標。
2. 精心設計,面向全體
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教師要精心設計每一堂課,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圍繞教材重、難點,設計每一環節。其一,導入要激趣。教師要善于用導語吸引學生,從上課伊始,就使學生躍躍欲試地進入學習狀態。比如,上“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時,教師說:“今天老師帶了兩個正方形紙片,邊長分別是6厘米和4厘米,想一想,如果分別用這兩個正方形紙片去鋪長18厘米、寬12厘米的長方形,你覺得哪種紙片能將這個長方形正好鋪滿?先猜一猜,再動手擺一擺?!崩脤W生的好奇,激發學生的興趣。其二,新授知識要扎實。對于新授知識,一定要圍繞重點和難點逐一突破。“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重點是尋找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可在集合圖中分別表示兩個數的因數和它們的公因數。突破方法:讓學生利用對公因數的理解,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列舉和集合圖兩種思路,啟發學生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而本課難點是用列舉的方法找到100以內的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突破方法:重點訓練學生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準確性和速度,從而提高找兩個數的公因數的準確性和速度。其三,練習要精選。教師要依據教學目標、教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選編練習題,有計劃地讓學生練習,力求練習精當,練在點子上,才能利于學生主動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效率。比如:“將一張長20厘米、寬12厘米的長方形紙裁成同樣大小、面積盡可能大的正方形,使紙沒有剩余,至少可以裁幾個?”如果學生第一次做這類題,可以在此題前再加一個問題“這個正方形的邊長最長是多少厘米?”這樣就可以為后面的問題做好鋪墊,也讓學生明白20和12的最大公因數是這個正方形的邊長。有層次的練習,可以使學生明確解題思路。很多學生在解題過程中不知道是應求最大公因數還是最小公倍數,對此,教師可以把兩種題型放在一起讓學生區分、比較。比如利用如下兩個問題:“將一張長20厘米、寬12厘米的長方形紙裁成同樣大小、面積盡可能大的正方形,使紙沒有剩余,至少可以裁幾個?”和“用長6分米、寬4分米的方磚去拼一個正方形,至少需要多少塊這樣的方磚?”將兩題進行比較、辨析,讓學生進一步掌握解題技巧。其四,板書要合理。板書能反映整堂課的主線,好的板書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可以使學生對學習內容一目了然,加深理解,便于記憶。首先,板書設計應做到格式規范;其次,板書內容應具有啟發性、重點性。
二、引導學生,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始終圍繞學生開展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教師成為學習的領路人。
1. 教學方法要靈活多變
(1)創設情境。在教學“確定位置”時,出示:這是某校五(1)班學生的座位圖,你從圖上知道了什么?小軍坐在哪里?通過學生的描述,準確揭示確定位置的方法“第幾列,第幾行”。同時,可以設計讓學生在班級中找找自己的位置、好朋友的位置這一環節,既能讓全班學生都參與進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讓學生及時運用所學知識,使知識掌握得更牢固。(2)動手操作。在教學“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時,讓學生分別用邊長6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紙片,分別去鋪長18厘米、寬12厘米的長方形,看哪種紙片可以剛好鋪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同桌交流、觀察和分析,探索其中的規律,加深了對公因數的理解。
2. 提問要講究技巧
提問是讀書的鑰匙,是思考的起點,也是向智慧領域深入的信號,所以教師的提問要問在點子上,啟發到關鍵處。這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發展學生的智力,是極其有利的。比如:“把46塊水果糖和38塊巧克力分別平均分給一組同學,結果水果糖剩1塊,巧克力剩2塊。你知道這個組最多有幾位同學嗎?”學生讀完題目后,教師追問:“水果糖和巧克力被分完了嗎?實際分掉了多少?”以啟發的方式幫助學生逐漸理清題意。教師進行課堂提問時,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提出難易不同的問題,使全班學生都能參與課堂討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從教師的鼓勵中獲得自信。
參考文獻:
[1]黃志斌.試論構建生活化的小學數學課堂[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16).
[2]朱發華,羅平.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之我見[J].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