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貴鋒gui:【OPPO用的還是當年小霸王那套生意經】OPPO和vivo把小米認為不必要的那些成本提高到一個令人咋舌的新高度,因為他們過去幾十年的商業經驗告訴他們,太多的消費者樂于替廠商報銷這些費用。小米們看到的是,有了互聯網,信息變得更透明,消費者變得更聰明了;OPPO和vivo看到的是,消費者口袋里的錢更多了,娛樂明星對消費者有了更大的影響力。小米們看到的是理性,不輕信;OPPO和vivo看到的是感性,更容易被洗腦。事實證明,信息不可能一夜之間對所有人透明,同時,全天候、全方位、高強度的洗腦,可以讓部分消費者堅信任何你想讓他們堅信的,從而對信息透明、信息對稱失去興趣。
@龔文祥:傳統企業對新舊電商應該抱有的態度:舊電商淘寶、天貓、京東、唯品會還是占中國電商銷量的80%以上,中國傳統企業的80%銷量都來源于這幾個舊渠道,所以這些渠道不能丟;但微電商及網紅電商直播等新電商也剛興起,是未來趨勢,因為是新事物,有爭議,只有很少部分人獲益,傳統企業也要不抱偏見地去嘗試。
@張新利:有一個說法我很不認同:電商打敗了實體;微商打敗了電商!實體店生意不好的罪魁禍首還真不是電商,道理簡單,去年我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30萬億元,網絡零售總額3.6萬億元,占比不過12%左右,但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了10.7%。實體店衰敗的原因:一是自身沒有核心競爭力,如晉江的偽名牌們;二是商業地產過剩帶來的實體店彼此之間的強行分流。一句話,萬達廣場開多了,當然人人日子都難過!大家去看看你所在城市的城市綜合體數量就明白了。
@跟蔣暉學電商:微商圈經常會聽到說:一天賺到3000萬元!這個一般人不相信。但是其實一般是真實的,因為這種情況下主要是先聚集了幾個大代理背后的幾萬個代理商。然后一天內推動大家再加盟新產品。有人只看到了3000萬元,不明白前面聚集這些潛在代理商多費勁。這個和傳統品牌一年兩次訂貨會,占全年銷售額95%一回事。
@墨子_直通車30年:昨天和家電前輩聊天,提到微商現在要怎么做。因為微信特有的三級分銷已經被打壓了,新客戶的來源其實已經斷了,同時阿里系所有的宣傳途徑都是開放的,這意味著流量成本高且客戶認知度低,所以我建議還是拿微信來做老客戶吧。一來流量免費,二來信息流較慢,三來互動性強。但是前輩說,菜鳥物流已經開始要求賣家入倉了,想通過包裹二維碼把客戶拉進微信里也難了。我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張有為:時下的創業者,要么堅守立志做百年小微企業的決心,要么做新概念企業想盡辦法撈一把VC的錢算了。不是這兩樣,就不要創業了。如果命里安排你是大戶的命,那是最好。如果命里不是大戶的命,要認命,繼續做專做強。
@彭永強:電商發展到現階段,已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沒有了新鮮感和神秘感,多數人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網購習慣,如果沒有充足的理由,不會輕易改變。有規模的商家都在積極入駐平臺、占位,其實和多年前品牌商搶地段、占柜臺一個道理,必須把產品放到消費者常去的地方。
@天下網商:任何的商業模式都不能脫離商業本質。電商也好,團購也好,O2O也好,都屬于線上零售公司,最終的還是要回歸零售的商業本質:成本和效率。對于泛線上零售的公司,最后的核心還是比拼你的商品競爭力、你的供應鏈管理水平、你的內部管理效率、你的人效產出、你的成本控制能力。
@任錦鵬:淘寶的初衷是干掉中間商?其實淘寶許多做得好的店鋪都是二道販子,淘寶其實并沒干掉中間商,而是讓中間商重新洗牌了。還有,阿里是最大的中間商,平臺即是中間商,只是并不是賺取差價,而是從其他方式上賺錢,這個有點類似商場的運營模式。可以說,淘寶干掉中間商的同時,讓自己成了另外一個中間商!干掉傳統的某個環節,讓自己成為互聯網上的那個環節,是互聯網創業的套路!!!
@實用商業心理學:【溝通漏斗】一個人通常只能說出心中所想的80%,但對方聽到的最多只能是60%,聽懂的卻只有40%,結果執行時,只有20%了。你心中的想法也許很完美,但下屬執行起來卻差之千里,這是由“溝通的漏斗”造成的,因此你必須采取適當的方法,去克服這一漏斗現象。
@方雨007:從公眾號上引流,是把閱讀流量變成購物流量的轉化;從直播引流,是把娛樂流量變成商業流量的轉化;從朋友圈引流,是把社交流量變成電商流量的轉化。做推廣的時候必須明白這中間的巨大差異:公眾號強調情懷激發認同,朋友圈強調創意激發再傳播與購買,直播強調浸染式解說激發購物欲望。
@隔壁大叔有胡子:對于平臺來說,草根領袖就是雙刃劍;利是能幫平臺活躍人氣,弊是很可能把平臺流量帶走。現在的淘寶達人跟淘客其實是一樣的,任其發展,持續給予扶持;看似無法將達人粉絲全數套走,但對于勤奮的常態化直播的大V達人來說,粉絲信任ta、愛ta要帶走也就是在直播過程中多幾個套路的事情。
@吳蚊米:看韓都老趙和茵曼老方在朋友圈互撕,也想說幾句:作為淘品牌鼎盛時期的代表,韓都、茵曼一直是一群懷揣線上品牌夢的電商人的淘寶偶像。如今,要更大更強,要融資要上市,面臨著更多壓力和抉擇,如何讓自己的集團更有想象力呢?韓都選擇多品牌戰略+拓展代運營服務商,茵曼選擇深耕品牌,線上線下聯動。從來沒有唯一的路,做到極致都是正確的路。只是上市以后,這些淘品牌的去向還有幾分是創始人的初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