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海 楊守德
[摘要]通過參與由黑龍江省商務廳組織開展的“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項目績效評價工作,在材料匯總和實地抽檢的基礎上,充分掌握了黑龍江省承擔“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項目企業的實力,以及農家店、配送中心、鄉鎮商貿中心、信息化平臺建設及運行情況。從市場機制作用的角度出發,分析了黑龍江省在建設農村現代商品市場體系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發現其制約因素,結合黑龍江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現實情況,探索建立符合新時期社會發展需要的農村現代商品市場體系。
[關鍵詞]黑龍江;農村商品市場體系: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問題;對策
一、引言
早在2006年《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十一五規劃》中就已明確指出“農村商品市場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搞活農村商品流通,繁榮農村商品市場,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加強農村商品市場體系建設,對于促進農民增收、引導農村消費,推動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確保農業和農村經濟穩定增長,統籌城鄉和農村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都具有重要意義。”在新的特定時期和經濟發展大環境下,黑龍江省農村商品市場體系建設處在了更加重要的戰略地位上,發展又面臨新的困難,呈現出新的趨勢,處在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上。
二、文獻綜述
關于農村商品市場體系的研究,以2006年商務部印發《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十一五規劃》發布分為界,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2006年以前的研究雖未明確提出農村商品市場體系的明確概念,但卻都集中體現了商品市場體系的思想,為2006年以后的學術探索積累了寶貴的研究經驗。這期間具有代表性的有,周秀德(1992)認為改革開放十余年來農村商品流通領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從流通領域看農村經濟,商品流通與商品生產不相適應的矛盾仍相當突出。他指出打破行政及地方保護壁壘,釋放供銷社的市場化職能是解決這種矛盾的有效途徑。楊新華(2008)農村商品市場體系不健全問題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現代化進程,建立健全農村商品市場體系已是當務之急。并首次提出將連鎖經營引入農村商品市場體系,并提出“商工農一體化”的大市場體系。隨后,劉東明(2010)、原梅生,弓志剛(2014)等人在前人基礎上各區角度,觀點鮮明,整個研究理論體系愈加豐滿。
三、新時期建設農村現代商品市場體系的現實意義
新時期建設黑龍江省農村現代商品市場體系不僅僅是滿足擴大內需,實現消費結構升級的需要,更為我省實現產業轉型和經濟平穩過渡提供了有力保障,是當下黑龍江省進一步推進城鎮化進程,協調城鄉發展的根本措施。
(一)現代化大農業發展中的黑龍江,農村市場潛力巨大
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全省耕地面積和人均耕地占有量均居全國首位,糧食生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截止2013年末黑龍江省農村人口1633.7萬人,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4382.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16.8億元,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持續提高,農村市場潛力巨大。2013年末黑龍江省農村居民家庭純收入18337.5元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88959元。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6813.6元,增長19.2%,而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僅增長了9.1%。黑龍江省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205.7億元,其中農村(縣以下)零售額770.5億元,增長14.2%,增速同樣高于城鎮。
(二)助力工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平穩過渡的有力保障
工業轉型升級是我省為適應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變化而做出的戰略性的發展規劃。既有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深刻影響,又有國內發展方式轉變提出的緊迫要求,黑龍江省正處于調整經濟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2013年黑龍江省工業生產增速趨緩,大型國企特別是資源型城市工業企業倒閉裁員減薪現象普遍存在,部分工業品產量明顯下降,工業經濟效益略有下滑。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2418.7億元,比上年下降3.8%,其中利潤1150.2億元,下降5.0%。現代化的農村市場體系的建立,對于改善農村流通環境,提高農村流通質量,刺激和引導農村消費以及推動城鎮化進程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行業發展來看,能源產業的蕭條以及不可持續性使得農業越來越成為未來龍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農產品如何便捷、有機、高附加值地進城,實現農民增產增收,將成為實現龍江經濟的轉型升級和持續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三)進一步推進城鎮化進程,協調城鄉發展的根本措施
黑龍江省完善農村現代商品市場體系,既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一環,又是推進城鎮化進程、協調城鄉發展的根本措施。現代農村商品市場體系的建成,將使得農村經濟發展環境進一步得到優化,城鎮與鄉村間的聯系建立起來,城市商品和農產品實現順暢的交互流通,農產品市場化程度得到提高,農村流通的商品質量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保障。農村經濟繁榮發展,對城鎮經濟保障有力,呈現出協同發展的共贏模式,在推進城鎮化進程的同時也實現了城鄉發展的協調。
四、黑龍江省農村現代商品市場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市場商品結構不合理
黑龍江省流通產業發展存在著嚴重的城鄉結構失衡。長期以來,農村地區由于經濟相對落后,購買力弱于城市,商品需求少而分散,早年更是由于交通等原因造成了黑龍江省農村流通產業發展滯后的問題。黑龍江省流通產業發展存在著商品類別、質量上的失衡。與此同時,工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的暫時蕭條致使黑龍江省經濟增長的重心正逐漸向農村偏移,隨著農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市場需求不再只是物美價廉亦或是低質低價的商品,農村消費群體質量意識、品牌意識已明顯增強。農村消費群體日益需要高質量和高品牌附加值的產品,在原有流通體系不完善導致供給本就不充足的情況下,存在著結構性的商品供求失衡。
(二)農家店規模小微、布局分散,最后一公里配送成本高
黑龍江省耕地面積和人均耕地占有量均居全國首位,這就造成了“地廣人稀”的局面。村屯布局分散,部分農家店地處偏遠,而分散的村屯往往對商品的需求量較少、遠距離地配送又大幅增加了商品的配送成本,降低了配送企業的利潤空間。相對于城市配送而言,農家店配送具有分散和單店需求數量不大等特點,這就增加了配送企業在商品運輸成本、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同時也增加了對需求商品的統計和管理成本。這些情況客觀上難以很好地解決的,是黑龍江省農村現代商品市場體系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又一難題。
(三)流通企業管理機制落后、競爭手段單一、從業人員素質偏低
管理機制落后,競爭手段單一、從業人員素質低下是流通企業管理模式弊病一個問題的三個方面。單一無序的價格競爭,使得規模本就小微的農家店存續時間短暫,商品流通網絡維系困難。企業內部保守派對原有利益的維護使得新的管理理念和商業模式不能得以推行。新技術的推行、新設備的利用都離不開人的操作和運行,而文化層度較低和觀念陳舊的從業人員將決定現代化工具的覆蓋范圍從而決定流通信息化的水平,顯而易見從業人員素質低下已然成為阻礙流通產業信息化和現代化的最大障礙。
五、對策建議
進一步引導城市連鎖店和超市向農村延伸,鼓勵有實力的流通企業改造“夫妻店”、“代銷店”,發展特許經營、銷售代理。引導各類大中型流通企業利用品牌、配送、管理等優勢,通過投資或加盟連鎖的方式建立或改造農村消費品零售網絡;支持各類中小型企業自愿結合,統一采購,統一建立銷售網絡。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在農村物流中的作用,利用其點多面廣的優勢,提升連鎖配送網絡在農村市場中的功能,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增設“節點”或“二級站”,延長流通半徑降低農村消費品最后一公里配送費用。建立行業協會加強自律管理,完善流通服務監督體系,發揮政府與流通企業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在原有農家店作為價格的被動接受者,由多層中間商承銷配送的傳統模式下,通過新型流通組織的建立、流通渠道的管控重組等方式,尋求商業模式的突破創新。地理位置上的偏遠客觀上決定了流通渠道中間環節眾多、終端價高利薄的現實困境,這也是農家店無法抵御市場危機,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往往存續時間不長的關鍵因素。鼓勵搭建小戶間的采購信息平臺,建立村屯商社等新型流通組織形式,集體采購增加議價能力,無論是向上級經銷商議價采購亦或是取消中間商環節直接從生產商采購,都實現了既提高了流通效率又增加了收入的雙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