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夢嬋



摘要: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嚴峻挑戰,具有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等特點的服務業開始成為了很多國家經濟發展和轉型的方向。產業內貿易也越來越受到業界的關注。基于測算分析中美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水平指數認為,中美服務貿易主要表現為產業內貿易,而且中美兩國產業內貿易以水平型產業內貿易為主。基于1992—2014年的時間序列數據,采用OLS模型對中美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水平、結構、變化趨勢及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兩國人均收入差異和規模差異與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水平呈負相關,而兩國雙向FDI、兩國市場自由度及貨物貿易密集度與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水平之間呈現正的相關性。
關鍵詞:服務業;產業內貿易; 中國;美國
中圖分類號:F7461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6)04-0019-06
一、引言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全球經濟結構不斷調整,服務貿易得到了迅猛發展。我國的服務貿易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從1982年的44億美元增至2013年的5388億美元,2014年我國服務貿易規模再創歷史新高,服務進出口總額達6069億美元,超越德國,位居世界第二。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傳統的貿易理論已經無法解釋現實中出現的新貿易現象,產業內貿易不僅在貨物貿易中存在,在服務貿易中也已越來越普遍。目前對產業內貿易研究大多集中在發達國家之間,對發展中國家的研究較少;研究的內容上也主要集中于制造業上,對服務業的研究也不多。因此,目前學術界對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研究并不多見。本文將制造業產業內貿易的研究方法用于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研究上,不僅可以拓展產業內貿易的研究范疇,而且也能為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理論的發展提供事實例證。從理論意義角度,本文對此領域的研究具有學術價值。雖然我國在總體貿易上對美國一直保持著順差,但僅僅在貨物貿易上保持順差,在服務貿易中,我國一直處于逆差。同時,隨著人民幣國際化步伐的推進以及我國人口紅利的進一步減小,中國的貨物貿易也終將會受到影響。若中國服務市場的進一步開放,中美之間的服務貿易規模將進一步擴大,服務業或將成為中美兩國的又一經濟增長點,同時也有利于改善中美貿易不平衡,減少貿易摩擦,促進兩國經濟共同發展。
二、文獻綜述
理論研究方面,20世紀80年代,服務部門才被納入國際貿易理論的分析框架。Jones(1985)和Deardorff(1985)第一次基于完全競爭、要素非跨國流動和規模報酬不變等假設的模型,討論比較優勢理論能否被運用于服務貿易。Markusen(1989)運用Dixit-Stiglitz的“多品種偏好”方法將多樣化的生產服務引入具有規模報酬遞增技術的生產函數,指出服務的異質性來源于生產的差異性;而Francois(1990)則從需求方面引入差異性并假定存在“理想品種偏好”;Markusen(1989)發現在服務貿易自由化中,服務提供模式主要是FDI模式;Wong(2006)則同時研究了兩種服務提供模式(商業存在和跨境貿易),還考慮到服務的異質性和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Francois和Wooton(2001)視服務市場為寡頭市場,分析了市場結構對服務自由化的影響。
目前,關于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理論研究已趨于成熟,相較理論研究而言,實證研究仍有待進一步完善。在研究對象的范圍上,Kierzkowski(1989)、Tang(1999)、韓立巖、胡穎(2008)等主要研究了服務業單一部門的產業內貿易情況;Gert Jan Linders(2001)、Lloyd和Lee(2002)、Gonzalez 和Shelburne(2004)等對服務業多個部門的產業內貿易情況進行了研究;蔡宏波(2007)通過測算中國與東盟主要5國間的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指標,發現我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整體發展水平略高于東盟,且在服務業的多數部門中,產業內貿易比重較高,但從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覆蓋面而言,東盟所覆蓋到的行業略多于中國,且愈來愈多的部門呈現出向產業內貿易模式轉變的趨勢。在影響因素的研究上,Fariborz Moshirian、Donghui Li、Ah-Boon Sim(2005)指金融部門的要素稟賦(主要是教育水平)、經濟規模、人均收入、金融業外國直接投資、市場開放度以及美國與其貿易伙伴的貿易密度等因素對金融服務的產業內貿易水平具有正向影響,但美國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與其產業內貿易水平負相關。韓立巖、胡穎(2008)發現人均收入差異程度、兩國間的直線距離、FDI、旅游資源差異程度以及市場集中度與國際旅游業產業內貿易水平呈現正向相關關系;而市場開放差異度、市場規模差異度、跨國公司與其國外子公司間的貿易流、交通質量差異度以及貿易不平衡度與國際旅游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水平呈負向相關關系。程大中(2008)認為市場規模差異和人均收入差異是影響中美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水平的主要因素。陳雙喜、王晶(2010)強調規模經濟、人均GDP差異及對外開放程度因素對中日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水平有較大影響。
三、中美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現狀
(一)中美服務業IIT指數的測度
產業內貿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產業內國際貿易的簡稱,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段時間內,同一產業部門產品既進口又出口的現象。IIT指數是由Grubel和Lloyd所提出的測算產業內貿易水平的指數,因此也稱GL指數。其是目前被廣泛使用的計算產業內貿易水平的指數。IIT指數的計算公式如下:
IITit=1-Xit-MitXit+Mit(1)
公式中Mit、Xit分別表示t時期i服務部門的進口和出口,且0≤IITit≤1。當Xit或Mit為零時,IITit=0,則沒有產業內貿易發生,即全部為產業間貿易;當Xit=Mit時,IITit =1,則發生的貿易完全為產業內貿易。一般將IIT數值分為三部分,當0
表1顯示,中美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水平從1992年到2014年都保持在059以上,平均水平達到了07872,說明中美服務貿易之間主要是以產業內貿易形式發生的,但各部門的表現卻不盡相同:旅游服務的產業內貿易水平最高(08408),其次是電信服務、客運和其他運輸服務;在金融服務、保險服務、教育服務、建筑工程咨詢以及專利權利和特許費等部門,中美之間的貿易主要以產業間貿易形式為主(都低于027)。在2007年到2014年,產業內貿易水平明顯上升的部門有其他運輸服務、商業服務、專業服務和技術服務。2008年以前,很多部門均處于上升趨勢,2008年后IIT指數開始下降,說明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對中美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水平還是有很大的影響的。上面是從靜態層面分析中美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水平,下面將用MIIT指數衡量中美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模式的動態變化趨勢。(二)中美服務業MIIT指數的測度
MIIT指數是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IIT指數僅僅是對中美服務貿易的靜態分析,為了分析中美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動態變化趨勢,需要測算中美服務業MIIT指數。該指數是是由Brulhart提出的,其表達式如公式(2)所示。
MIITit=1-Xit-Xi(t-1)-Mit-Mi(t-1)Xit-Xi(t-1)+Mit-Mi(t-1)=1-ΔXit-ΔMitΔXit+ΔMit(2)
該指數的取值范圍為[0,1],當MIIT=0時,表示服務部門i的邊際貿易為產業間貿易,當MIIT=1時,表示服務部門i的邊際貿易為產業內貿易。若MIITit<050表示邊際貿易以產業間貿易為主,反之表示邊際貿易以產業內貿易為主。根據公式(2)計算中美服務貿易的MIIT指數的結果如表2所示。表21992—2014年中美服務部門分行業MIIT指數92-9397-9802-0307-0808-0909-1012-1313-14總體服務貿易08419080370667400000000000481604188066551旅游服務08080000000761300000000000391301431026362客運00000094440857100283034720280401920043103其他運輸服務068850059608477003420656707718017820000031貨運027660155000000000000334505394090210000311海運0100000472001750000001710018290691400000312空運040740123104810000000827607821063010878532港口0000007778000000000001288018330000009459321海港0000004074044330000003129006020217103333322空港—055560000001613000000459505625081824金融服務00968000000222200000001250145805684040895保險服務00000100000000004000000000000000000075006電信服務04938070370470603810078430814809167078267教育服務00247004040219901212004080022400335002568商務、專業和技術服務034180283501497087430572409833089190000081廣告服務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8889000000750082計算機和信息服務032410400001667093620390806845046810632283管理、咨詢和公共關系服務—0200009000078460000007282067340132584研發和測試服務000000000000000020800032802075004710171285法律服務—0200000000086490279108571078430000086建筑工程咨詢——00338016350000000253001640000087安裝、維護和修理設備—047620644101563000000873605181074369專利權利和特許費0000000000015790158803662001390138406175數據來源: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數據整理得出。由表2的數據可知,總體服務貿易的MIIT指數從1992年的08419下降到2014年的06655,說明中美服務業邊際貿易以產業內貿易為主。旅游服務除了1992年和2002年超過了050,其他各年份都在050以下,說明其邊際貿易主要以產業間為主。客運MIIT除了1997年和2002年超過了050,其他年份都在050以下,所以客運的邊際貿易也是主要以產業間貿易為主。同樣,除了商務服務、專業服務和技術服務以及其他運輸服務,其他部門的大多數的MIIT指數都是在050以內,說明除了商務服務、專業服務和技術服務以及其他運輸服務外,中美服務業其他各部門邊際貿易主要以產業間貿易為主。
(三)中美服務業HIIT和VIIT指數的測度
HIIT指數是水平型產業內貿易指數,測算的是水平型產業內貿易程度。水平型產業內貿易所涉及的貿易產品的主要差異在于包裝、品牌、顏色和售后服務等。VIIT指數是垂直型產業內貿易指數,其測算的是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程度。垂直型產業內貿易所涉及的貿易產品在技術、質量以及附加值等方面均存在明顯差異。MIIT指數(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也有其局限性——不能區分不同種類的產業內貿易,即不能區分垂直型與水平型的產業內貿易。由于MIIT指數存在這種缺陷,Mcdowell和Tham(1999)在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的基礎上又提出了水平型、垂直型產業內貿易指數及邊際總產業內貿易指數的測算方法,
具體公式如下:
水平型產業內貿易指數:
HIIT=∑ni=1ΔXi+ΔMi∑ni=1ΔXi+∑ni=1ΔMiMIIT(3)
邊際總產業內貿易指數:
A=1-ΔX+ΔM∑ni=1ΔXi+∑ni=1ΔMi,(X=∑ni=1Xi,M=∑ni=1Mi)(4)
垂直型產業內貿易指數:VIIT=A-HIIT(5)
在服務貿易中,VIIT指的是服務質量差異,而HIIT主要指的是服務范圍差異,二者數值越大,則說明產業內貿易性質越偏向于該類型。由上面的公式計算得到的中美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結構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中美服務業產業內貿易主要表現為水平型產業內貿易。說明在服務業中,中國與美國發生產業內貿易對中國的服務業的長遠發展是有利的,水平型產業內貿易有助于中國服務業結構的調整和完善,有利于中國服務貿易的長遠發展。
四、中美服務業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雖然對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解釋可以在“H-O-S”理論框架內進行(Davis,1995),但是,更多的分析還是以“需求相似論”為基礎。Linder(1961)認為人均收入水平的相似性對產業內貿易有顯著影響;Krugman(1981)引入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以證明產品差異和規模經濟因素是產業內貿易的兩個主要決定因素;Harrigan(1996)和Leamer(1988)則提出市場開放度與產業內貿易總量正相關;Venables和Markusen(2000)將FDI引入貿易模型,從理論上證明了FDI對產業內貿易水平有重要影響。總之,影響產業內貿易水平的因素主要包括規模經濟、需求因素、產品差異性、市場開放度以及 FDI。在已有的經驗研究和純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本文將以下5大因素作為影響中美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解釋變量:市場規模的差異、人均收入的差異、雙向直接投資的差異、市場開放度、兩國之間的貨物貿易密集度。
(一)模型設定
考慮到MIIT反映的是產業內貿易的動態變化,而本文研究的是產業內貿易,所以排除其為因變量。同時由于目前對水平型產業內貿易和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的影響因素的研究文獻還比較少。目前測算產業內貿易水平的指數還是G-L指數(即IIT指數)。所以本文選取IIT作為因變量。由上可構造出以下模型:
IITt=α+β1INCt+β2SIZEt+β3DREGt+β4FDIt+β5TINt+εt(6)
其中,INCt為t時期兩國的實際人均收入差異指數,衡量需求結構的非相似性;SIZEt為兩國市場規模差異性指數,衡量規模經濟;DREGt是兩國對外經濟開放程度;FDIt為兩國雙向對外投資規模的差異;TINt為兩國之間的貨物貿易密集度,用來說明貨物貿易對服務貿易的影響,t為年份(t=1992,1998,,2014),εt表示隨機誤差項。由此可以得到一個時間序列組。
(二)數據描述和處理
第一,服務貿易是根據BOP的統計口徑,按照美國經濟分析局統計的數據分類。用來計算中美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水平的數據來自美國經濟分析局,由于沒有分部門的通脹指數,所以本文以名義美元計值。
第二,中美人均收入水平(INCt)用實際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表示,該數據來自聯合國數據庫。本文采用“Balassa-Bauwens 相對差異指數”(Balassa 和 Bauwens,1987),使用“Balassa-Bauwens 相對差異指數”,是因為其有兩個重要特點:第一,當w接近1/2時,INEQ接近0,當w接近0或1時,INEQ接近1;第二,該指數在國家特征上具有對稱性,且不受衡量單位的影響。相對差異指數的計算公式為INEQ=1+wlnw+1-wln1-w/ln2,此處w=中國特征/(中國特征+美國特征),INEQ取值范圍為(0,1)。
第三,用兩國總體服務貿易的市場規模差異衡量中美兩國市場規模差異性(SIZEt)。兩國總體服務貿易的市場規模用兩國各自總體服務業增加值表示,該數據來自美國經濟分析局和中國統計局(《統計年鑒》)。然后再使用“Balassa-Bauwens 相對差異指數”,從而消除規模偏差。
第四,FDIt用基于歷史成本核算的FDI頭寸表示,單位為百萬美元。其中,FDICNt為中國對美國的FDI頭寸,FDIUSt表示美國對中國的FDI頭寸。此類數據都來自美國經濟分析局,最后還需使用“Balassa-Bauwens 相對差異指數”,從而消除規模偏差。
第五,本文采用中美兩國對世界貿易的進出口總和占兩國GDP之和的比重來衡量兩國的對外經濟開放程度(即經濟自由度),美國的貿易進出口總額和GDP來自美國經濟分析局,中國的貿易進出口總額和GDP來自中國統計局。經濟自由度用DREG表示。
第六,貨物貿易密集度指數(TINt)的計算如下
TINt=Xsino-us+Msino-usXt+Mt(7)
其中,Xsino-us和Msino-us分別表示中國對美國的貨物出口和進口。Xt和Mt分別為中國對世界的貨物出口和進口,基礎數據來自相關年份的《中國統計年鑒》。
(三)實證結果
通過單位根檢驗,協整分析以及自相關檢驗和逐步回歸,得到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
由實證結果可知:兩國的人均收入差異和市場規模差異均與兩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水平負相關,且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經濟自由化程度的差異、雙向FDI投資規模差異和貨物貿易密集度與兩國的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水平呈正相關關系,FDI是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而經濟自由化差異程度是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但貨物貿易密集度的伴隨概率卻為07356>01,所以不顯著。
五、結論及政策建議
(一)基本結論
通過以上對中美服務貿易的研究認為,中美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水平高達09021,中美服務貿易的增長主要是產業內貿易型的。其中“旅游服務”、“客運”和“其他運輸服務”三個部門的產業內貿易水平最高;但“教育服務 ”、“金融服務”、“建筑工程咨詢服務 ”、“商務服務、專業服務和技術服務 ”以及 “專利權利和特許費 ”等部門的產業內貿易水平最低。由回歸結果可知,人均收入差異和市場規模差異與中美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水平負相關,而市場自由化程度、兩國雙向FDI和貨物貿易密集度則與產業內貿易水平正相關,但貨物貿易密集度的回歸結果并不顯著,即貨物貿易往來并沒有顯著促進中美之間服務業產業內貿易。
(二)相關政策建議
中美兩國在服務貿易領域內具有較強的互補性,隨著我國服務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服務貿易必將成為兩國新的貿易增長點,而且有利于改善兩國長期以來的貿易不平衡現象。產業內貿易作為當前對外貿易的主導發展形式,在中美服務貿易的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1大力發展經濟,保持國內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由回歸結果可知,收入水平差異和市場規模差異均與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水平負相關。在服務貿易領域,相對美國而言,我國仍存在較大差距。大力發展經濟,保持國內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有利于提高中國的人均收入水平,擴大市場規模,進而縮小中美之間的收入水平差異和市場規模差異,提高中美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水平。
2依托貨物貿易帶動服務貿易,提高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水平
研究發現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之間存在高度相關性,具有相互促進的作用。準確把握好服務業跨國轉移的機遇,大力發展我國服務業及服務貿易,并不代表放棄貨物貿易,相反我國良好的貨物貿易基礎將會使服務貿易發展的起點更高,可以為其創造更大的市場需求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所以,應將服務貿易發展嵌入到貨物貿易發展之中,深入挖掘貨物貿易中蘊含著的服務貿易機會,實現貨物貿易帶動服務貿易的增長。
3優化服務部門內部結構,提升整體服務業國際競爭力
改革開放以來,服務業雖然保持著較快的發展速度,但相較美國等發達國家而言,我國仍處于初級階段。中美兩國服務業在旅游、運輸等傳統型服務業上產業內貿易水平較高,而專利權與特許費、金融、教育等現代型服務行業雖然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增長,卻始終維持在較低水平。針對當前服務行業發展不均衡現狀,應采取差異化的發展策略。除了深入地挖掘傳統服務部門發展的潛力,還應加強升級改造傳統服務部門,提高傳統服務產品質量并降低生產成本。同時也要加強培育商務服務、保險、金融等現代新型服務部門,在此過程中,政府要充分發揮引導、支持及推動作用。
4為服務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環境。
政府應加強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通過立法來保障服務業健康發展;在制定相關政策時予以適當傾斜,做到積極提供信貸、稅收等各項優惠政策,鼓勵發展現代服務業。政府應在貿易談判、政策協調等方面作出積極的努力,逐步消除兩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相關體制性障礙,為中美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發展搭建更廣闊的平臺。
[參考文獻]
[1]陳迅,李維,王珍中國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4(6):48-54
[2]陳雙喜,王磊中日服務業產業內貿易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0(8):76-83
[3]程大中中美服務部門的產業內貿易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8(9):57-64
[4]崔日明,陳付愉中日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研究[J]國際經貿探索,2008(8):51-55
[5]胡穎,韓立巖國際旅游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影響因素[J]國際經貿探索,2008,24(11):20-25
[6]Fariborz Moshirian,Donghui Li, Ah-Boom SimIntra-industry Trade in Financial Servic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05(24):1090-1107
[7]Hamilton, Kneist Trade Liberalization,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Intra-industry Trade[J]Weltmrts chaftliches Archiv,1991(127):356-367
[8]Yanhong Zhang,Don PClarkPattern and Determinants of US Intra-Industry Trade[J]The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2009,Vol23 Issue 3:325-356
(責任編輯:董博雯)